天天看點

“六不總督”葉名琛的悲劇:從深得皇帝寵信,到客死異國他鄉

作者:水煮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英法聯軍攻占廣州,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竟“不戰、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就同他做了一個夢有關。戰前的一個晚上,葉名琛做了個夢,夢中說英法聯軍必不敢進攻。是以,他便把英法軍隊發出的最後通牒當做“純屬恫吓”。下屬要求嚴守,他一律不聽。然而,戰局的進展卻完全出乎他預料之外,英法聯軍輕而易舉就攻占了廣州城。

千萬别以為葉名琛是個糊塗蟲,葉名琛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26歲中進士,38歲作巡撫,43歲作總督,46歲時便已經官居極品。葉名琛到廣東後,先任巡撫,後升總督。其時廣東治安混亂,義軍蜂起,葉名琛實行血腥鎮壓。在廣東洪軍起義的高峰期,葉名琛親自處決犯人,一天中有時竟然屠殺義軍俘虜近千人,1855年的六、七、八三個月中就有七萬五千人被殺。

“六不總督”葉名琛的悲劇:從深得皇帝寵信,到客死異國他鄉

在廣州保衛戰中,葉名琛以一萬五千兵勇,擊退了号稱有二十萬之衆的洪軍(即廣東天地會,又稱洪門,源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確定了省城安全。而對于太平軍,葉名琛集結精兵嚴守廣東邊境,并派骁将福興率兵入湖南參戰。同時,由于葉名琛治理有方,廣東财政比較寬裕,源源不斷地向朝廷輸送了數以千萬兩白銀計的軍饷,僅1851年7月,清廷一次即令廣東統籌一百萬兩白銀撥解廣西。是以,葉名琛深得鹹豐皇帝寵信。

可是,這樣一個才幹出衆的人,卻因為相信迷信,加之剛愎自用,最後一敗塗地。1856年,英國以“亞羅号事件”為借口,法國以“馬賴事件”為借口,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争。葉名琛竟盲目認為英國女王不願意真正發動侵華戰争,因而不做任何積極的軍事上的防禦部署。1857年10月下旬,英法聯軍5600多人集結于港澳地區,準備大舉進犯的廣州。

10月27日,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法國全權大使葛羅照會葉名琛,要求入城“修約”,“賠償損失”,英軍把守河南地區各炮台等,限令十日内答複。對于英法等國互相勾結以及迫在眉睫的戰争形勢,葉名琛仍以為“該夷不過虛張聲勢”,相反卻迷信之前某個晚上做的一個夢,堅信“(十一月)十五日後便無事”,不做任何應戰準備。部将僚屬請求調兵設防,廣州商民請求團練自衛,均不允準。相反下令:“不準擅殺夷人。”

結果造成水路陸路毫無準備,廣州事實上成了不設防的城市。12月底,英法聯軍在緻葉名琛最後之哀的美敦書限期答複不果後,開始攻打廣州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雖英勇抵抗,但城大兵少,相繼戰死。廣州将軍穆克德納與廣東巡撫柏貴随後投降。1858年1月6日,葉名琛在總督府被俘。據說,被俘時總督府官員人馬大都四散奔逃,惟有葉名琛卻端坐廳堂,照常批閱公文,部下勸而不動。這樣的鎮定自若不知道是不是絕望的一種表現方式。

對于葉名琛為何相信迷信,或許同他小時候算過一回命有一定淵源。葉名琛生于1807年11月(嘉慶十二年),祖籍江蘇溧水柘塘葉家村,自曾祖起移居湖北漢陽。史載葉名琛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便與其弟葉名沣“以詩文鳴一時”。葉名琛的父親是開藥号的,有一天藥号來了一位算命先生。望子成龍心切的葉父便給兩個兒子各算了一命。

算命先生拿了生庚時辰,推算出葉名琛兄弟一個仕途順暢一個财運亨通。特别是葉名琛,有“輔佐帝王”之命,凡事皆有“神仙護佑”。葉父高興得要命,竟打發了算命先生十兩銀子。後來葉名琛平步青雲,一直很相信這是命裡注定。葉名琛到廣東做官後,家裡仍供着菩薩,常年香火不斷。不過,野史記載他供奉的菩薩是八仙過海中的呂洞賓,卻不知道是什麼來曆。

除了迷信因素之外,葉名琛之是以對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判斷失誤,同他所獲得的情報失真也有極大的關系。當時清政府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葉名琛隻能通過香港斷斷續續獲得英國的一些消息。“亞羅号事件”後,盡管英國帕麥斯頓内閣力主以武力同中國交涉,但在國内遭到很大非議。英國議會下院曾通過動議,認為出兵中國缺乏依據。

沒想到帕麥斯頓竟為此解散下院,另行選舉。重新選出的下院以多數票通過了帕麥斯頓内閣的戰争政策。但葉名琛隻知英國議會下院反對出兵中國,卻不知後來發生的變故,更不知法國也以“馬賴事件”為由參與其中,是以他始終堅信英軍不會真正攻打廣州,以緻釀成大錯。

1859年1月5日,英兵将葉名琛擄到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号”上。作為兩廣地方最高指揮官、清朝從一品大員,雖然束手被擒,處境難堪,但據當時的《香港紀事報》載,葉名琛仍保持了莊重高貴舉止,軍艦上所有軍官也很尊敬他。直到2月23日駛離香港,他在小小的軍艦上生活了48天。3月12日晚,“無畏号”抵達印度加爾各答。

三天後,葉名琛穿着整齊的清朝官服走上甲闆,頻頻向人們鞠躬緻意。上岸後,葉名琛暫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後搬到托裡貢的住宅,他寫了一首懷念廣州鎮海樓的詩,詩中自稱“海上蘇武”。在加爾各答一年多的日子裡,葉名琛十分關注時事新聞,他每天早晨起床,迫不及待地等候當地報紙的到來,讓人翻譯給他聽。每當有不利于清朝的戰況時,擊節歎息;若有中國獲勝的資訊,則喜形于色。

1860年4月9日,葉名琛死于寓所。據葉名琛的中國仆人說,早在3月20日,從國内帶去的食物已盡,他們打算去購買,葉氏不允。以後英籍翻譯官屢次将食物送來,葉名琛都拒絕不用,他實際上是絕食而死的。葉名琛絕食前曾讓他的仆人記錄下了他的遺言:“我之是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欲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啟釁,究竟孰是孰非,乃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期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我所帶糧食既完,何顔食外國之物。”“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葉名琛臨死前還不忘“皇上天恩”,卻不知在他被俘之後,清朝廷不僅沒有設法營救他,反而罷免了他的一切職務,視他為罪人。官方甚至聲稱:“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史書上說鹹豐皇帝當時是這樣評價葉名琛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故葉名琛有了“六不”總督之罵名。

不過,一百多年後,澳洲籍學者黃宇和,卻從英國國家檔案館翻閱了當年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後劫走的檔案,寫了一本《兩廣總督葉名琛》的書,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黃宇和先生在書中逐條回應了12字的定評:“不戰”,其實是無兵可戰,正規軍正在讨伐洪兵,非正規兵由于無薪可支,多數已經解散;“不和”,是的,一直不和;“不守”,守的,當然犯了不少錯誤;“不死”,未必,他可能就是自殺的;“不降”,是的,不降;“不走”,是的,沒有走,更準确地說,是不能走。

往事漸漸被歲月的浮塵籠罩。或許,當時的葉名琛真的有太多的無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