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現在提起甘地,很多人第一個印象就是聖雄,這個非常高尚的詞幾乎成了甘地的專有名詞,奠定他這個地位的是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當時的印度為了擺脫英國人的殖民統治而夜以繼日的鬥争。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非暴力不合作簡單解釋就是,甘地上司的印度人不以暴力方式和英國人對抗,也不和英國人合作,擺出一副我來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的态度,等英國人良心發現而自己結束對印度的控制。

不得不說,這個思想已經不是凡人能夠觸及的領域了,企圖帶領民族自立的人竟然幻想着殖民者良心發現而放棄殖民地,這就和佛教徒受了殘害而祈禱施害者良心發現一樣滑稽。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當然,英國人不是聖母轉世,人家就要利益和資源,你非暴力求之不得,至于不合作嘛,無所謂。不知是民族性還是曆史慣性,貌似印度人的屬性就這樣。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曆史上有着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但是又在曆史上被一次次的征服,每一個征服者始終都是沿着相同的路線,重複着相同的事情,知道大航海之後英國人從海路征服才改變曆史趨勢。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英國人征服印度,當時還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充其量就是一些土邦聯盟,但是因為英國人的胡蘿蔔加大棒使得南亞次大陸無限融合,英屬印度被空前揉和成一個政治概念。

可以說,現在印度的格局還是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的資産,當時甘地就感覺到了,面對征服者英國人,根本沒有辦法驅逐出去,他的心思就是利用,反對英國的統治,但是不采取暴力,另外要繼承英國的遺産,或許,這就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論基礎。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不管咋樣,我印度都不能和英國人徹底決裂,而是要完美平滑的繼承英國人的資産,幸虧他趕上了好時候,一戰之後英國基礎削弱,而二戰之後英國更是僅剩日不落帝國的虛名,這給印度自立提供了絕佳的曆史機遇。

就結果來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是以被吹捧為聖雄,這個真的是飛來橫福,啥都不做,靠着二戰的順風車就取得成功。便以此在世界上享受極高的贊譽,甚至都沒有人懷疑是不是名副其實。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這樣的情況,中國,清朝時期也曾經有一個人提出類似的主張,甚至比甘地更加的細緻,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獲得聖雄的贊譽,反而因為他的這一些主張而曆來廣受嘲諷與挖苦。

這位苦主就是清朝鹹豐時期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在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被英國人俘虜,後來遷往印度加爾各答,葉名琛希望面見英國女王辯論被拒絕之後,絕食而死。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這位總督,被粵人憾形容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不和英國人交戰、也不談判、不守城、不自殺殉國也不投降英國人更不逃走,就是傻愣愣的在哪裡等着英國人自己玩夠了撤走。

這個和甘地的理論簡直源出一流,可以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看作是葉名琛的簡化版,歪史甚至懷疑,葉名琛在印度加爾各答期間是不是留下了什麼著作而被甘地撿起來封為圭臬。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聖雄,清朝葉名琛提出類似主張,成反面典型

盡管這樣,葉名琛自诩為海上蘇武,最後不吃英國人的糧食絕食而死,他的這點行為沒有換來任何好處,英國人不了解,當時的滿清更是把他當作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貶為罪人,後來滿清之後,革命者又把他當作滿清的替罪羊而刻意醜化,一直到現在他還完全是一個負面形象,簡直是賣國的典型。

相似的理論、不同的結局,這隻能說是自有國情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