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作者:論史

侍衛制度在大陸曆史非常悠久,其在曆代有郎中、怯薛歹、錦衣校尉等多種稱呼,是君主的近侍人員,侍衛制度反映了各個朝代不同的政治特點。而清朝作為大陸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借鑒前朝的制度同時,又突出了本民族的曆史傳統,逐漸形成了一項完整鮮明的政治制度,對有清一代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就來說說清代的侍衛制度。

‬發轫于入關前

清代侍衛制度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清朝入關前,早在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就已經靠家人、歸附部族的兄弟子侄、部落勇士建立了自己的親軍随自己南征北戰。其後,随着侍衛人數的擴大,還出現了侍衛将領,典型的就如五大臣中的額亦都和扈爾漢。在扈爾漢死後,努爾哈赤十分悲痛,“親臨其喪哭之”。

随着時間推進,清廷的侍衛制度也逐漸規範化,清太宗皇太極對侍衛的人數、來源、等級都開始做出了明确的規定,所謂“朕侍衛四十員,乃太祖在時免役者,或叔伯兄弟之子,或蒙古貝勒之子,或官員之子,或朕包衣之子”,而這些侍衛幾乎都是由兩黃旗之中挑選而來。而據《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顯示,這個時期的侍衛已經存在明顯的等級差異。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時期的侍衛人數和來源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

‬侍衛制度的定型、侍衛處侍衛的待遇以及職掌

清代的侍衛制度在其入關前已經初具規模。而随着清廷入關,其制度建設進一步規範化,調整了統治機構,确定了文、武官官制,侍衛制度在順、康年間基本定型,建立了專門機構,即“侍衛處”,以後則隻有微調,由于這個機構貼身負責皇帝的安全,政治成分上追求絕對可靠,其人員幾乎隻是從上三旗中挑選,“國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軍,爰選其子弟,命曰侍衛,用備宿衛侍從,視古羽林、虎贲、旅贲之職”。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聽雨叢談》

而“侍衛處”全稱是“領侍衛内大臣處”,領侍衛内大臣品級隆重,為正一品武職,有6人,由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各選2人任用。又設内大臣6人,亦為正一品武職,負責總領侍衛親軍内的軍政事務,“掌上三旗侍衛、親軍之政令”。從嘉慶朝《大清會典》記載上看,主要辦理從上三旗挑選侍衛;組建侍衛親軍;訓練親軍習武、戰陣、騎射;扈從聖駕;侍衛升降懲罰;出巡護駕;朝廷典制禮儀等事宜。而在領侍衛内大臣和内大臣之下又設從一品的散秩大臣若幹協助處理事務,而領侍衛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俱以世蔭公侯并王公子弟充之”。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領侍衛内大臣職掌

其侍衛的核心人員主要是由上三旗的滿、蒙子弟構成,“選上三旗滿洲、蒙古子弟之能者為侍衛”,編制上有一等侍衛(正三品)60人、二等侍衛(正四品)150人、三等侍衛(正五品)270人、四等侍衛(不列等、且無定員)、藍翎侍衛(正六品)90人,這些上三旗侍衛是侍衛中的核心部分。随着随着時間推移和清朝統治基礎的擴大,還增設了宗室侍衛、漢侍衛、外藩侍衛、番子侍衛、回子侍衛等,以上除宗室侍衛外均無一定員額,不占侍衛編制,下面會說到。每10人立什長1人。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欽定八旗通志》

而從侍衛的類别上看,分為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三旗侍衛。“其日侍禁廷左右供趨走,曰禦前侍衛。稍次曰乾清門侍衛。其值宿宮門者,統曰三旗侍衛”。這三種侍衛以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地位較高,由皇帝親自選授,人員無定額,相當于皇帝的進階侍從。在康熙年間設禦前大臣,以“王公勳戚大臣為之,位極尊崇”,統領禦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負責皇帝的安保工作,其地位很明顯比領侍衛内大臣高。而領侍衛内大臣僅負責宮門值班宿衛和出巡扈跸,是故三旗侍衛也被稱為大門侍衛。

總體來看,領侍衛内大臣掌管統領侍衛親軍,在内大臣、散秩大臣的協助下履行宿衛之職,六名領侍衛内大臣分為六班,率領各班侍衛輪番入值,以輪值門戶所在位置分為内班和外班。内班:侍衛領班2人,署領班2人,侍衛30人值班乾清門;外班:散秩大臣1人,侍衛親軍10人值班中和殿;侍衛什長3人,侍衛親軍30人值班太和殿。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内班和外班守護

而禦前大臣則率領禦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負責内廷侍值、稽查官員出入、帶領被引薦官員入殿,扈從皇帝出行。這兒要注意的是乾清門侍衛雖然有“乾清門”三字,但并非專門守衛乾清門(這事是由三旗侍衛幹的),而是在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聽命。侍衛的基本任務比較繁重,有朝典上執事當差、禦門聽政列侍、收發奏折、随圍被差、大閱護衛、奉差祭祀、随警護跸等等。

除此之外,侍衛處還在侍衛檔房中設立“協理事務侍衛班領”,共12人,每旗各4人;主事1人;署主事3人;筆帖式12人;署筆帖式15人,“掌章奏文移”。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嘉慶朝《大清會典》

從待遇方面看,侍衛各按品級發放俸祿,所謂“八旗武職官一品至九品俸銀各與文職官同,但支正俸”,正三品一等侍衛俸祿為歲銀130兩,米65石;正四品二等侍衛俸祿為歲銀105兩,米52.5石;正五品三等侍衛俸祿為歲銀80将,米40石;正六品藍翎侍衛俸祿為歲銀60兩,米30石;四等侍衛未列等銜,俸祿為歲銀70兩,無米支發。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在京文武官員俸祿

當然,就這些俸祿想維持日常開銷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在乾隆年間搞起了武職養廉,對領侍衛府的那些進階官員來說,生活得到大大改善,如領侍衛内大臣養廉達到了900兩;内大臣、散秩大臣為400兩。

而各級侍衛雖然沒有明确的标準,但是清廷也給予一定的補貼,侍衛級别越高,補貼越豐厚。如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做為皇帝的進階侍從,相對于三旗侍衛,待遇确實高的離譜,“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及批本處官員,每年賞銀萬兩,于戶部支領,按人數均分”。而三旗侍衛補貼就相對可憐了,“三旗内班侍衛,每旗日給飯銀二兩。外班侍衛,人各給飯銀五錢。貼班侍衛,每人給飯銀亦如之”。除了固定薪水和養廉性質的補貼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賞賜,這個就不一一提及了,大家自行看下圖記載。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廷給予侍衛的養廉、優恤和補貼

‬侍衛的任用原則和前途

而在侍衛的來源和選擇上,清廷有着極其嚴格的規範和一定的原則,最重要的就是十分突出“首崇滿洲”和“恩寵勳貴”兩個原則,畢竟這是清廷維持統治的支柱,入選的侍衛不僅要突出“能”字(如弓馬騎射等項),出身那也是相當了得,尤其是禦前侍衛,由皇帝親自選任,“多以王公、胄子、勳戚、世臣充之”。而乾清門侍衛地位也是相當隆重,“侍立于檐霤,扈跸則弧矢前驅,均出入承明,以示親近”。一般來說,禦前侍衛是從乾清門侍衛中提拔上來的,這兩種侍衛一般來多是由上三旗滿八旗的勳貴子弟充當。典型的如瓜爾佳·費英東家族、鈕钴祿·額亦都家族真是侍衛輩出,由侍衛至高官者不在少數,像瓜爾佳·鳌拜、鈕钴祿·遏必隆就是典型案例。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郎潛紀聞初筆》

為了拉近與勳貴高官的關系,讓他們的子弟成為侍衛根本就是正常操作。比如在順治四年,鑒于“在京三品以上及在外總督、巡撫、總兵等,俱為國宣力”,“無論新舊,各準送親子一人,入朝侍衛”,這樣的例子有清一代不勝枚舉,也是種對功臣的加恩手段,如乾隆年間,領侍衛内大臣鈕钴祿·阿裡衮辦理準噶爾軍務出色,其子豐升額被乾隆親選為藍翎侍衛。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世祖實錄》

在侍衛中還保留了“宗室侍衛”的編制,這是為了解決宗室子弟生機困難而設的,據《嘯亭雜錄》記載:康熙中,仁還給念宗室蕃衍,初無入仕之途,乃欽定侍衛九十人,皆命宗室挑補。這段記載基本說出了設立宗室侍衛的時間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據《清會典事例》記載,康熙年間并未确定宗室侍衛數目,确定90人的員額還是在雍正年間,确切的說,是在雍正七年。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宗室挑補侍衛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嘯亭雜錄》

而外藩蒙古是清朝得天下的一股重要力量,為了籠絡與控制外藩蒙古,清初就提拔外藩蒙古王公子弟為侍衛,且多為博爾濟吉特氏家族出身,而蒙古王公由于與清朝皇帝關系密切,往往能獲得侍衛大臣的職位,典型的如喀爾喀四部之一三音諾顔部,由于清廷的信任,“是部額驸策淩之後,親王拉旺多爾濟、車登巴咱爾、達爾瑪、那彥圖多至禦前大臣、領侍衛内大臣,為外紮薩克諸部所不及也”。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史稿》

而為了更進一步籠絡人才,凡是通過武進士出身的侍衛,“不論其籍貫滿漢”,一律為“漢侍衛”,于康熙二十九年施行,雍正五年更是按武舉名次,授予不同的侍衛頭銜,“一甲一名武進士授為一等侍衛,二名、三名授為二等侍衛,二甲選十人授為三等侍衛,三甲選十人授為三等侍衛,永為定例”。但漢侍衛一般情況下皆為大門侍衛,在任侍衛學習期滿後,往往會外放到綠營授職,并不能在侍衛之路上更進一步。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武進士授予侍衛頭銜

随着統治範圍的擴大,清廷還進一步設定了回部侍衛、番子侍衛,通過這種方式加恩、培養邊疆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子嗣,加強邊疆與中央的聯系,以瓦解離心力。

而加入侍衛滿八旗子弟,入仕極為便捷,不必通過所謂的十年寒窗擷取功名,所謂“滿人入官,以門閥進者,多自侍衛、拜唐阿始。故事,内、外滿大臣子弟,五年一次挑取侍衛、拜唐阿,以是閑散人員,勳舊世族,一經揀選,入侍宿衛,外膺簡擢,不數年辄緻顯職者,比比也”。如福康安就是由侍衛再由戶部侍郎、蒙古副都統,再至大學士、軍機大臣,侍衛制度確定了滿八旗貴族特權的沿襲,使其能盡心效力皇室。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史稿》

但侍衛制度的受益者不僅僅隻有滿洲貴族子弟,東北的新滿洲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上升通道也得到了一些保障,尤其是出身于黑吉的侍衛,如海蘭察、阿那保、色楞額者皆以侍衛積功而至方面大員。小金川人木塔爾先被授為侍衛,後被賜二品銜,為四川管理降番之副将,屢立戰功,受到嘉獎,獲得了圖像紫光閣的殊榮。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史稿》木塔爾傳

‬加強清廷統治

有清一代,為了加強皇權,清廷充分無時無刻都在有效的確定侍衛制度的運作,這從侍衛,尤其是禦前侍衛出将入相,坐鎮方面就是明證。不僅如此,侍衛做為近侍人員,還是皇帝體察下情,監督其他官僚的工具。比如在康熙十一年,侍衛吳丹和學士郭廷祚一起探查黃河決口的情況,并繪圖進呈。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清聖祖實錄》

在軍務上,侍衛不僅大量外放為軍官控制軍隊。還往往随軍出征,擔負起監軍、刺探軍情的責任,乾隆時期平準定回、征緬之役、驅廓護藏的戰争中,就可以看到侍衛的身影。比如在鎮壓大小和卓叛亂的時候,“此次自葉爾羌回來之侍衛提奇圖,目擊彼處情形,著即馳驿來京,以備詢問”。值得一提的是,乾隆還要求侍衛在帶兵時,起到帶頭模範作用,率衆奮力作戰,對于怯戰、不服從指揮的侍衛予以嚴懲。如三等侍衛巴達瑪由于在作戰中遷延不到,咆哮長官海蘭察,被乾隆令軍中鞭責一百,革職後戴罪立功。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嘉慶朝《大清會典》,侍衛外放為軍官

拱衛丹宸,近侍治國——話說清朝的侍衛制度

巴達瑪事

而随着清朝的日薄西山,侍衛制度也開始腐朽,侍衛奢侈腐化、不遵綱紀的現象屢見不鮮,侍衛制度的作用也急劇弱化,直到清朝滅亡後,侍衛制度也結束了維護皇權的曆史使命。

引用文獻:《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清高宗實錄》、《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大清會典》、《欽定八旗通志》、《清史稿》、《聽雨叢談》、《郎潛紀聞初筆》、《布特哈志略》、《嘯亭雜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