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作者:论史

侍卫制度在大陆历史非常悠久,其在历代有郎中、怯薛歹、锦衣校尉等多种称呼,是君主的近侍人员,侍卫制度反映了各个朝代不同的政治特点。而清朝作为大陆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借鉴前朝的制度同时,又突出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逐渐形成了一项完整鲜明的政治制度,对有清一代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来说说清代的侍卫制度。

‬发轫于入关前

清代侍卫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朝入关前,早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就已经靠家人、归附部族的兄弟子侄、部落勇士建立了自己的亲军随自己南征北战。其后,随着侍卫人数的扩大,还出现了侍卫将领,典型的就如五大臣中的额亦都和扈尔汉。在扈尔汉死后,努尔哈赤十分悲痛,“亲临其丧哭之”。

随着时间推进,清廷的侍卫制度也逐渐规范化,清太宗皇太极对侍卫的人数、来源、等级都开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谓“朕侍卫四十员,乃太祖在时免役者,或叔伯兄弟之子,或蒙古贝勒之子,或官员之子,或朕包衣之子”,而这些侍卫几乎都是由两黄旗之中挑选而来。而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显示,这个时期的侍卫已经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时期的侍卫人数和来源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侍卫制度的定型、侍卫处侍卫的待遇以及职掌

清代的侍卫制度在其入关前已经初具规模。而随着清廷入关,其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化,调整了统治机构,确定了文、武官官制,侍卫制度在顺、康年间基本定型,建立了专门机构,即“侍卫处”,以后则只有微调,由于这个机构贴身负责皇帝的安全,政治成分上追求绝对可靠,其人员几乎只是从上三旗中挑选,“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视古羽林、虎贲、旅贲之职”。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听雨丛谈》

而“侍卫处”全称是“领侍卫内大臣处”,领侍卫内大臣品级隆重,为正一品武职,有6人,由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各选2人任用。又设内大臣6人,亦为正一品武职,负责总领侍卫亲军内的军政事务,“掌上三旗侍卫、亲军之政令”。从嘉庆朝《大清会典》记载上看,主要办理从上三旗挑选侍卫;组建侍卫亲军;训练亲军习武、战阵、骑射;扈从圣驾;侍卫升降惩罚;出巡护驾;朝廷典制礼仪等事宜。而在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大臣之下又设从一品的散秩大臣若干协助处理事务,而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俱以世荫公侯并王公子弟充之”。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领侍卫内大臣职掌

其侍卫的核心人员主要是由上三旗的满、蒙子弟构成,“选上三旗满洲、蒙古子弟之能者为侍卫”,编制上有一等侍卫(正三品)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四等侍卫(不列等、且无定员)、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这些上三旗侍卫是侍卫中的核心部分。随着随着时间推移和清朝统治基础的扩大,还增设了宗室侍卫、汉侍卫、外藩侍卫、番子侍卫、回子侍卫等,以上除宗室侍卫外均无一定员额,不占侍卫编制,下面会说到。每10人立什长1人。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钦定八旗通志》

而从侍卫的类别上看,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三旗侍卫。“其日侍禁廷左右供趋走,曰御前侍卫。稍次曰乾清门侍卫。其值宿宫门者,统曰三旗侍卫”。这三种侍卫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地位较高,由皇帝亲自选授,人员无定额,相当于皇帝的高级侍从。在康熙年间设御前大臣,以“王公勋戚大臣为之,位极尊崇”,统领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其地位很明显比领侍卫内大臣高。而领侍卫内大臣仅负责宫门值班宿卫和出巡扈跸,是故三旗侍卫也被称为大门侍卫。

总体来看,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领侍卫亲军,在内大臣、散秩大臣的协助下履行宿卫之职,六名领侍卫内大臣分为六班,率领各班侍卫轮番入值,以轮值门户所在位置分为内班和外班。内班:侍卫领班2人,署领班2人,侍卫30人值班乾清门;外班:散秩大臣1人,侍卫亲军10人值班中和殿;侍卫什长3人,侍卫亲军30人值班太和殿。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内班和外班守护

而御前大臣则率领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负责内廷侍值、稽查官员出入、带领被引荐官员入殿,扈从皇帝出行。这儿要注意的是乾清门侍卫虽然有“乾清门”三字,但并非专门守卫乾清门(这事是由三旗侍卫干的),而是在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听命。侍卫的基本任务比较繁重,有朝典上执事当差、御门听政列侍、收发奏折、随围被差、大阅护卫、奉差祭祀、随警护跸等等。

除此之外,侍卫处还在侍卫档房中设立“协理事务侍卫班领”,共12人,每旗各4人;主事1人;署主事3人;笔帖式12人;署笔帖式15人,“掌章奏文移”。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嘉庆朝《大清会典》

从待遇方面看,侍卫各按品级发放俸禄,所谓“八旗武职官一品至九品俸银各与文职官同,但支正俸”,正三品一等侍卫俸禄为岁银130两,米65石;正四品二等侍卫俸禄为岁银105两,米52.5石;正五品三等侍卫俸禄为岁银80将,米40石;正六品蓝翎侍卫俸禄为岁银60两,米30石;四等侍卫未列等衔,俸禄为岁银70两,无米支发。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在京文武官员俸禄

当然,就这些俸禄想维持日常开销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乾隆年间搞起了武职养廉,对领侍卫府的那些高级官员来说,生活得到大大改善,如领侍卫内大臣养廉达到了900两;内大臣、散秩大臣为400两。

而各级侍卫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清廷也给予一定的补贴,侍卫级别越高,补贴越丰厚。如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做为皇帝的高级侍从,相对于三旗侍卫,待遇确实高的离谱,“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及批本处官员,每年赏银万两,于户部支领,按人数均分”。而三旗侍卫补贴就相对可怜了,“三旗内班侍卫,每旗日给饭银二两。外班侍卫,人各给饭银五钱。贴班侍卫,每人给饭银亦如之”。除了固定薪水和养廉性质的补贴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赏赐,这个就不一一提及了,大家自行看下图记载。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廷给予侍卫的养廉、优恤和补贴

‬侍卫的任用原则和前途

而在侍卫的来源和选择上,清廷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和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十分突出“首崇满洲”和“恩宠勋贵”两个原则,毕竟这是清廷维持统治的支柱,入选的侍卫不仅要突出“能”字(如弓马骑射等项),出身那也是相当了得,尤其是御前侍卫,由皇帝亲自选任,“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而乾清门侍卫地位也是相当隆重,“侍立于檐霤,扈跸则弧矢前驱,均出入承明,以示亲近”。一般来说,御前侍卫是从乾清门侍卫中提拔上来的,这两种侍卫一般来多是由上三旗满八旗的勋贵子弟充当。典型的如瓜尔佳·费英东家族、钮钴禄·额亦都家族真是侍卫辈出,由侍卫至高官者不在少数,像瓜尔佳·鳌拜、钮钴禄·遏必隆就是典型案例。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郎潜纪闻初笔》

为了拉近与勋贵高官的关系,让他们的子弟成为侍卫根本就是常规操作。比如在顺治四年,鉴于“在京三品以上及在外总督、巡抚、总兵等,俱为国宣力”,“无论新旧,各准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这样的例子有清一代不胜枚举,也是种对功臣的加恩手段,如乾隆年间,领侍卫内大臣钮钴禄·阿里衮办理准噶尔军务出色,其子丰升额被乾隆亲选为蓝翎侍卫。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世祖实录》

在侍卫中还保留了“宗室侍卫”的编制,这是为了解决宗室子弟生机困难而设的,据《啸亭杂录》记载:康熙中,仁还给念宗室蕃衍,初无入仕之途,乃钦定侍卫九十人,皆命宗室挑补。这段记载基本说出了设立宗室侍卫的时间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据《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年间并未确定宗室侍卫数目,确定90人的员额还是在雍正年间,确切的说,是在雍正七年。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宗室挑补侍卫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啸亭杂录》

而外藩蒙古是清朝得天下的一股重要力量,为了笼络与控制外藩蒙古,清初就提拔外藩蒙古王公子弟为侍卫,且多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出身,而蒙古王公由于与清朝皇帝关系密切,往往能获得侍卫大臣的职位,典型的如喀尔喀四部之一三音诺颜部,由于清廷的信任,“是部额驸策凌之后,亲王拉旺多尔济、车登巴咱尔、达尔玛、那彦图多至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为外扎萨克诸部所不及也”。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史稿》

而为了更进一步笼络人才,凡是通过武进士出身的侍卫,“不论其籍贯满汉”,一律为“汉侍卫”,于康熙二十九年施行,雍正五年更是按武举名次,授予不同的侍卫头衔,“一甲一名武进士授为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为二等侍卫,二甲选十人授为三等侍卫,三甲选十人授为三等侍卫,永为定例”。但汉侍卫一般情况下皆为大门侍卫,在任侍卫学习期满后,往往会外放到绿营授职,并不能在侍卫之路上更进一步。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武进士授予侍卫头衔

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清廷还进一步设置了回部侍卫、番子侍卫,通过这种方式加恩、培养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子嗣,加强边疆与中央的联系,以瓦解离心力。

而加入侍卫满八旗子弟,入仕极为便捷,不必通过所谓的十年寒窗获取功名,所谓“满人入官,以门阀进者,多自侍卫、拜唐阿始。故事,内、外满大臣子弟,五年一次挑取侍卫、拜唐阿,以是闲散人员,勋旧世族,一经拣选,入侍宿卫,外膺简擢,不数年辄致显职者,比比也”。如福康安就是由侍卫再由户部侍郎、蒙古副都统,再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侍卫制度确保了满八旗贵族特权的沿袭,使其能尽心效力皇室。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史稿》

但侍卫制度的受益者不仅仅只有满洲贵族子弟,东北的新满洲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上升通道也得到了一些保障,尤其是出身于黑吉的侍卫,如海兰察、阿那保、色楞额者皆以侍卫积功而至方面大员。小金川人木塔尔先被授为侍卫,后被赐二品衔,为四川管理降番之副将,屡立战功,受到嘉奖,获得了图像紫光阁的殊荣。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史稿》木塔尔传

‬加强清廷统治

有清一代,为了加强皇权,清廷充分无时无刻都在有效的确保侍卫制度的运行,这从侍卫,尤其是御前侍卫出将入相,坐镇方面就是明证。不仅如此,侍卫做为近侍人员,还是皇帝体察下情,监督其他官僚的工具。比如在康熙十一年,侍卫吴丹和学士郭廷祚一起探查黄河决口的情况,并绘图进呈。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清圣祖实录》

在军务上,侍卫不仅大量外放为军官控制军队。还往往随军出征,担负起监军、刺探军情的责任,乾隆时期平准定回、征缅之役、驱廓护藏的战争中,就可以看到侍卫的身影。比如在镇压大小和卓叛乱的时候,“此次自叶尔羌回来之侍卫提奇图,目击彼处情形,著即驰驿来京,以备询问”。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还要求侍卫在带兵时,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率众奋力作战,对于怯战、不服从指挥的侍卫予以严惩。如三等侍卫巴达玛由于在作战中迁延不到,咆哮长官海兰察,被乾隆令军中鞭责一百,革职后戴罪立功。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嘉庆朝《大清会典》,侍卫外放为军官

拱卫丹宸,近侍治国——话说清朝的侍卫制度

巴达玛事

而随着清朝的日薄西山,侍卫制度也开始腐朽,侍卫奢侈腐化、不遵纲纪的现象屡见不鲜,侍卫制度的作用也急剧弱化,直到清朝灭亡后,侍卫制度也结束了维护皇权的历史使命。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高宗实录》、《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大清会典》、《钦定八旗通志》、《清史稿》、《听雨丛谈》、《郎潜纪闻初笔》、《布特哈志略》、《啸亭杂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