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闆不許入海遺禍百年

作者:江湖小曉生

一提到閉關鎖國,很多人就想到清朝。因為或許正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才使得中國在近代,逐漸落後于西方,進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各種喪城失地的不平等條約。

那麼問題來了,清朝真的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王朝嗎?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究竟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呢?我們可以簡單了解一下。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闆不許入海遺禍百年

清朝閉關鎖國了嗎?并沒有

清朝在絕大多數時期,其實都沒有閉關鎖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從順治時期開始,清朝和海外的貿易,就沒有中斷過。

隻不過,根據不同國家,清廷采取了不同的限制政策。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都曾經和清朝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貿易關系。

  • 1656年,清廷允許荷蘭每8年可以來一次,後來又改成了每2年來一次。
  • 1668年,清廷允許英國人來清朝進行貿易,而且時間沒有任何限制。隻不過對于規模有嚴格限制,船不超過3艘,每船上的人不能超過100個。

康熙打算收複寶島那段時間,的确實行了一陣子的海禁。不過那時候不僅是禁洋人,就連自己人也禁,整個福建沿海地區的居民,全都向内陸遷徙,以此達到堅壁清野的效果。

不過1684年開始,這種海禁就被廢除了,因為康熙收複了寶島,并且在這裡設立一府三縣,歸屬福建管轄,是以沒這個必要了。而且康熙明白,即便宣布海禁,還是會有不少私下的海外貿易。與其讓這種事情越來越猖獗,倒不如直接開關,在朝廷的監管下進行貿易了。

為此,清朝于1684年在廈門設立洋行,1686年在廣州設立十三行,全都是專門用來與海外商人進行貿易的貿易點,而且專門為此設立了海關。

雍正年間,在1728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将外蒙的恰克圖定為中俄的貿易點。這麼一來,除了沿海地區有貿易點外,内陸地區也有了貿易點。其實這基本就恢複了中國古代海上、陸上絲綢之路了。

乾隆時期,即便朝廷奉行在廣州一口通商,但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已經成為了海外洋商們貿易往來的主要地區。之是以搞一口通商,主要是為了友善管理,一些有資質的大商人才能獲得在這裡通商的許可證,是以能夠大幅度增加稅收。

是以,廣州一時間風光無兩,由于商業稅收到手軟,又被稱之為天子南庫。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闆不許入海遺禍百年

不過為了防止洋人在中國搞事情,嘉慶、道光年間,特地對這些前來貿易的洋人,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比如說,禁止洋人在廣州過冬,來了也隻能住規定的地方,禁止中國人向洋人借錢,禁止洋人到中國内地去等等。

這要算得上是閉關鎖國的話,那也隻能算是有限的閉關鎖國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已經讓洋人通商了,為啥英國人還要打鴉片戰争呢?

其實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商品太香了,能掙不少洋人的銀子,而英國的商品太單調,或者說格調太高,根本掙不到什麼銀子。貿易逆差之下,英國人不爽了,這才打算進一步打開清朝的國門,在中國掙更多銀子。

你想啊,過去清朝隻規定在廣州對外經商,而且都是一些壟斷型的大商人才有資格和洋人通商,那他們給出的價格,肯定是比較高的。英國人要求五口通商,其目的就是為了擴大經營範圍,進而讓民間小商人也能參與進來,進而壓低中國商品的價格。

由此可見,除了康熙在平定寶島之前,曾經短暫實行過海禁以外,清朝基本沒有閉關鎖國的現象。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闆不許入海遺禍百年

朱元璋開啟海禁,閉關鎖國由此拉開序幕

閉關鎖國的帽子,必須要扣在朱元璋頭上。為啥?因為他的一句話,直接影響了後世幾百年的中國曆史。

朱元璋曾說過這麼一句話:片闆不許入海。

啥意思呢?就是禁止中國的任何船隻下海,這等于是封死了所有妄圖到海外進行貿易的路。咱們不能出去,人家自然也不能進來,時間一長,自然造成了閉關鎖國的現象。

為了實行這一政策,朱元璋特地下令,将唐宋時期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港、浙江甯波港、廣東廣州港的市舶司給撤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老朱非要實行海禁呢?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其中比較靠譜的解釋有這麼幾條:

  • 第一,老朱的老對手方國珍,曾經割據浙江,他歸順朱元璋以後,他的很多部下,其實都乘船出海,成為了海盜。這些海盜沒事兒就滋擾明朝的東南沿海。
  • 第二,日本當時處于戰亂年代,打了敗仗的武士、浪人等,會組織成一股力量,時不時襲擾明朝的東南沿海。
  • 第三,老朱覺得天朝上國,物阜民豐,完全沒必要依靠海外的貿易就能很好地搞起内循環,又何必浪費精力進行海外貿易呢?

為此,老朱将明朝的百姓,按照各自的工作,編入了不同的戶籍,并且嚴格按照各自的戶籍進行管理。比如說農戶,那麼子孫後代都是種地的,兵戶,子孫後代都是當兵的。當然也有意外,不過普遍是這麼個情況。

朱元璋覺得,把百姓這麼分門别類地都安排好了,國家擁有足夠的農民、士兵、手工業者、商人等等,那國家不需要依靠外力,都能很好地運轉下去。

有人就不服了,為啥?因為明成祖朱棣時期,不是特地搞了鄭和下西洋嗎?不僅船隊規模浩大,而且影響力也很大,甚至先後出去了7次,怎麼能說明朝閉關鎖國呢?

其實鄭和下西洋,實際上是純官方性質的耀武揚威,參與者都是體制内或者編外人員,他們有必要想着到海外為國掙錢的事兒?是以說鄭和下西洋基本不存在任何商貿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朝廷為了彰顯國家強盛,派人出去撒錢。聽話的就給點好處,不聽話就直接打服了。

是以,我們可以說明朝的造船實力非常強悍,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那絕對是當時世界頂尖級别的大船了。可這跟明初閉關鎖國真心沒啥太大關系。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闆不許入海遺禍百年

隆慶開關後,明朝經濟大幅度增強

明朝閉關鎖國的這種現象,一直到熬了嘉靖年間,才稍微得到些許緩解。為啥呢?因為沿海的老百姓,覺得對外貿易能掙大錢,是以很多人铤而走險,走上了這條路。

為此,他們甚至和海外的日本浪人合作,成為了明朝沿海地區的一大禍患。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抗倭,其實就是這一時期。他們所抗擊的對象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明朝人。

越是禁止他們下海,那他們就越覺得其中有利潤極大的好處可撈。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為啥嘉靖帝去世後,沿海地區一下就平靜了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戰鬥力強悍,徹底解決了這幫海盜嗎?

當然不是,主要是因為嘉靖帝的兒子隆慶帝繼位以後,采取了開關之策,史稱隆慶開關。隆慶元年,隆慶帝下令解除海禁,允許私人前往海外進行貿易,明朝也在福建漳州設立月港,專門負責對外貿易。

雖然就開放了這麼一個小港口,但對明朝經濟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據統計,從隆慶開關開始,一直到崇祯帝亡國為止,這70多年時間裡,約有3.3億兩海外白銀,流入到明朝境内,相當于當時全世界生産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誤會清朝了?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片闆不許入海遺禍百年

天朝上國的态度,才是問題所在

既然清朝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閉關鎖國,為啥清朝依舊在近代落後于西方呢?我認為這倒不是因為閉關鎖國所緻,而是天朝上國那種桀骜不馴的态度所導緻的。

清朝自認為有上億子民,物阜民豐,啥也不缺,是以總是自诩天朝上國。将周圍包括海外一切國家,都當成藩屬蠻夷來看待,這才是問題所在。

因為一直有這樣的态度,那就導緻清朝即便得到了海外傳來的科技産品,依舊會以桀骜不馴的态度來看待這些東西。他們往往将其稱之為“奇技淫巧以悅婦孺”,毫無用處。還是我天朝上國的東西好使。

清朝的高層,從一開始就能夠接觸到大量洋人的物件,奈何他們缺少好奇心,并沒有将這些東西當回事。他們都不當回事,那手下人自然更加不會重視了,畢竟一切要看上司的心意來辦事,這是傳統文化,破壞不得。朝廷上下都這麼個态度的話,你讓誰來追趕創新的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