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文/ 蘇

在雲谲波詭,戰火紛飛的三國,數不盡的英雄,譜寫了一段段可悲可泣的故事,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說起人物,有個人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沒有他可能曆史都得改寫。

他的影響力絲毫不在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巨頭之下,劉備更是在他的輔助下從一個四處流浪,無處安身的所謂皇叔,搖身一變成了雄踞一方的霸主。這人就是孔明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五進中原

說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起六出祁山這段故事。可那是演義裡的,曆史上隻有五次。而出祁山卻隻有兩次,分别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時候,但是出祁山卻成為了整個北伐的标志。熱愛三國的人都很好奇,為什麼會選擇祁山來作為北伐中原的一個主要路線呢。

說到這裡,就要先了解一下祁山,祁山位于現在的甘肅省禮縣的東部,那裡有個祁山鎮,地勢平坦,附近就是西漢水,非常便于水路運輸,這也是吸引諸葛亮走祁山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戰略是平定隴右,然後以此為依托進逼關中,進而圖取中原。隴右地區處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重疊點,是很重要的戰略要地。當年的秦國也是以隴右地區為跳闆掃滅六國的,定隴西就要走祁山道。從祁山道利用西漢水水陸并進,運糧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當然除了祁山之外還有幾條進軍中原的路線,比如第二次北伐的從散關出兵包圍陳倉,第五次的北伐是從斜谷出發。這些當然不比走祁山帶來的便利,首先糧草就是個難題。

陳倉道大多都是棧道,不能走糧車,隻能靠人力肩扛和手挑,效率很低,其他大型的攻城器械更是沒有辦法通過了。走陳倉是為了讓曹魏出其不意,可以快速攻下陳倉,不想曹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時候就已經派郝昭重新整修好了陳倉城,造成了第二次北伐的快速失敗。

第五次的出兵斜谷也是遇到糧草運輸困難的問題,是以出了斜谷就在五丈原安營紮寨,在這屯墾,和魏國打消耗戰。可惜天不假年,諸葛亮最後病逝于五丈原。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艱難子午谷

說回原話,這裡要特别提到一條離曹魏重鎮長安很近的捷徑,就是子午谷,據說子午谷到長安隻有不到十天的路程。子午谷南北之間縱橫三百三十公裡左右,北起陝西長安縣西南的秦嶺山,南至石泉縣,北面出口叫“子口”南面出口稱為“午口”子午谷的四面都是懸崖峭壁,不利于行軍作戰。就有兩個鮮明的例子可為證,魏國名将曹真就走過子午谷。

230年七月,魏軍兵分四路伐蜀,一路由曹真率領,走的就是子午谷,那時候又遇上了大雨,這場大雨下了一個月,把山路都毀壞了,結果是三十天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可見道路之狹窄,路程之艱難。還有東晉的名将桓溫伐前秦進攻長安,也是由漢中出兵走子午谷,結果是還沒走出谷口就被前秦擊敗了。

蜀漢名将魏延也曾經提出要自領一隊兵馬,從漢中直接穿過子午谷,然後直取長安。這條道路當然離長安最近,可以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但是前面也提到了子午谷道路狹窄,不利于作戰,一旦遇到伏兵連撤退都很困難。諸葛亮精通兵法,當然會明白地理環境對戰争的重要性。之是以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其實除了地理問題外,還有一方面是這個計劃太冒險,一旦兵敗,必然會葬身在子午谷,哪怕隻是魏延的一隊兵馬,在當時魏強蜀弱的背景下,這是會産生很大的政治和軍事影響的。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評價子午谷奇謀時,就一針見血指出了魏延奇謀的問題所在:

“此計太懸危。”

毛主席本人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戰略指揮家,他博覽曆史,深知蜀國當時的局面,以他老人家的眼光來看魏延此計實在過于冒險了。

何況這還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要是以這樣的方式宣告失敗的話,人們還會有信心支援接下去的幾次北伐行動嗎?首戰不求必勝,但也要撈取點政治資本回來讓蜀國上下看到點希望吧。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另一方面這個和諸葛亮的戰略是相左的,畢竟諸葛亮的目标在隴右,整套作戰方案其實在諸葛亮的心裡已經拟定好了,要不是後來的馬谡失了街亭,控制隴右以圖中原的希望還是有可能實作的。是以不管是從地理還是政治軍事,戰略目标方面都不支援出兵子午谷。

再回過頭來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所選擇的時機,正是在曹丕三下江南伐吳失敗,後來病死曹叡繼位的時候,這時的曹魏士氣必然失落。試想誰會願意錯過這個大好時機呢,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裡也有提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隻可惜失去了荊州,不然的話,北伐中原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了。是以不管是選擇的時機還是進軍的路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可見諸葛亮對第一次的北伐是何其重視。再者孔明一生謹慎,不肯弄險,不管是走祁山還是出斜谷,主要目的還是要控制隴右這塊重要的戰略要地,然後徐圖漸進,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所謂小心使得萬年船。這也是不選擇走子午谷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魏蜀環境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手裡的牌不多,少一張是一張,畢竟冒險是需要本錢的,不是靠一時的勇猛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當時的蜀國剛經曆夷陵大敗不久,雖然經過諸葛亮的勵精圖治,稍微恢複了點元氣,可是和魏國相比還是差之甚多。

一個最直覺的問題,兵力來說吧,當時魏國在西線雍涼一帶就有七萬左右的兵力,這些是來防禦蜀漢和羌胡的,南線的荊州有十萬左右的兵力,這是用來防範東吳的。還有徐州也有大概十萬的兵力,許昌洛陽也有常備軍十多萬,還有很多州縣也都有兵力。加起來超過五十萬是綽綽有餘。

到了263年司馬昭伐蜀的時候兵力就更多了,這是後話。反觀蜀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劉備在入川的時候兵力是三萬多,關羽在荊州也有三萬左右,後來收編西川的軍隊和征服南蠻後得到了數萬兵馬,蜀漢在巅峰時也就十多萬的兵力。

經曆夷陵之敗後,更是大傷元氣。有人說劉備伐吳不是出動了七十五萬大軍嗎,不好意思,那是演義的。據三國志記載,這次讨伐東吳隻有四五萬的兵馬,遠遠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諸葛亮六出祁山所帶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

後來蜀漢滅國的時候,記錄在魏國冊子裡的蜀國兵力是十萬二千。是以當時孔明伐中原的時候,全國兵力也就大概十五萬左右,和魏國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鐘會伐蜀

我們再來說說子午谷這個地方,前面提到過,有幾個名将都在這條路上栽了跟頭,這是一條幾乎走不通的路,但是呢,到底有沒有人成功通過這裡完成目标呢,有!那就是魏國的名将鐘會。鐘會字士季,颍川長社縣人,從小知識淵博,精通名理之學。當然了,能夠安全通過子午谷不是說明他有多厲害,再怎麼厲害能強過智謀深遠身經百戰的孔明嗎。這是由整個環境決定的,不是光靠他鐘會一個人的能力。

262年冬,魏國派遣十八萬大軍,分成三路南下讨伐蜀國,征西将軍鄧艾領三萬,從狄道殺向沓中,當時姜維正在那裡,很顯然這路的目的是擊敗他,就算不能擊敗,牽制住,也是大功告成。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從祁山往武都、陰平橋頭進攻,目的是截斷姜維的退路。鎮西将軍鐘會自領十多萬大軍,同時從褒斜道、傥駱道、子午道穿越秦嶺進去漢中。

這裡主要分析一下鐘會為什麼會走子午谷這條道路。前面提到過了長安離漢中很近,長安又是魏國的關中重鎮,非常友善補給。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是行軍打仗的最重要的事情,沒有糧草,給你千軍萬馬都是白搭。搞不好直接造你的反。諸葛亮之是以五伐中原都失敗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繞不開糧草這個難題。

鐘會也是看到了這點,才把子午谷當成行軍路線之一。當然,撇開其他将領率領的軍隊,鐘會自己的十多萬大軍也不是全部從子午谷一條道路過來,子午谷的軍隊還是以押送糧草為主,主力還是會走其他兩條道路。

可是有人會問了,要是萬一蜀國在子午谷有埋伏的話,不就糧草危險了,當然了,糧草也是可以多路并進的。其實,那個時候司馬昭主要還是看出了蜀國當時的整個戰略環境。

諸葛亮北伐中原,為何出兵祁山而非子午谷?毛主席五個字道出關鍵

姜維,可以說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也是一個很有才華和能力的人,文武雙全。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多次攻打中原之地,一直以來姜維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魏國對他很忌憚。

262年,姜維再次北伐,這是他第十一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可是結果還是敗北了,可是比起軍事上的失敗,還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需要去面對。那就是蜀漢内部的問題。

自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朝中奸臣當道,姜維雖然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但是在朝中的地位根本無法和諸葛亮相提并論,再加上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沒有機會參與政事,朝中更沒有什麼人脈。

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曾經上表劉禅,狀告奸臣黃皓,可是劉禅根本不理會。這下就把那奸臣給得罪了。等姜維北伐失敗回來後,那些奸臣就趁機落井下石,反告姜維好戰緻使蜀國凋敝,民不聊生,要求剝奪軍權。

姜維這才意識到黃皓在朝中的地位已經不是任何人可以撼動了。于是請求在沓中種麥,不敢回長安。說是屯田,實則是避禍。

沓中已經遠離了漢中和隴右,姜維的出走剛好給了司馬昭這個機會。而且那時候姜維采取了“斂兵聚谷”的政策,漢中一帶的守軍都很少,主力都在姜維的手裡,但是,他又遠在沓中,不能支援。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在子午谷安排伏兵的機率是很低的。

鐘會也許也是看到了這點,才敢從子午谷用兵的。後勤友善加上蜀國防衛的空擋,背後更是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做後盾。退一萬步講即使失去了子午谷的一路人馬,一隊糧草也不會對全局有太大的影響。這就是當時魏國的實力。

再來從戰略方向來分析下諸葛亮和鐘會,諸葛亮不走子午谷,除了危險,就是戰略方向的問題,當時諸葛亮是要先收複隴西來當征服中原的起點。關中隻是下個階段的目标,是以走不走子午谷,不在考慮的範圍。

至于說鐘會,當時司馬昭的目标是成都,以魏國的實力,一有機會就直接一戰定乾坤了。根本不想和你蜀國慢慢耗着,是以不用分什麼階段,先占領一個縣,過陣子再來一個城的,這對魏國來說沒有必要,畢竟實力擺在那的。蜀國本身也是三國裡最弱小的,加上内部沖突叢叢,奸臣當道,這些司馬昭都是看在眼裡的。

有這些因素在其中,還怕不能一舉消滅蜀漢嗎?當時鐘會也是想速戰速決的,是以直接就抄近道直取漢中。結果就是漢中被很快攻破了,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綜合來說,走不走子午谷,主要還是要看當時總體的戰略環境和各自的戰役目的,以及當時蜀國和魏國整體的實力,是否有必要,能不能冒這個險,是否違背自己的戰略意圖,這就要考驗統帥們的智慧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