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作為鹹豐皇帝封賞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這一生到最後竟落得個餓死在印度的結局。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在任職兩廣總督期間,不同于清政府官方的軟弱,葉名琛面對英國的咄咄逼人,敢于據理力争,敢于用強硬的态度去抵抗。

但螳臂擋不住大車,葉名琛守衛的廣州城還是被英軍的大炮轟占了。在戰争失敗後,急于向英國示好的清政府撇清責任,為葉名琛列數了“六不”罪責,譏諷他為“六不”總督。

其實回首葉名琛的為官生涯,他也曾經有過一段風光無限的歲月,多次獲得封賞,步步高升,是名為民為國的能臣。

少年得志

葉名琛是湖南漢口的醫藥世家葉家的公子,武漢有名的葉開泰中藥店是其爺爺所創辦。出生于大家族之中,葉名琛也是少年成名,有“詩文鳴一時”的美譽。

16歲,葉名琛便入選了鄉試副榜,可謂年少有為。28歲,他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開始邁入官場。道光年間,從陝西興安府知府做起,葉名琛曆任江西鹽法道、雲南按察使等職。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因為在江西水災中處置得當,葉名琛升任湖南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行政财務事宜,大權在握。之後的幾年間,他又調任甘肅布政使,最後來到廣州任布政使。

在廣東,葉名琛延續他一貫的作風,一手抓經濟,一手平叛亂。得益于經商的家族背景,葉名琛對于理财頗有心得。

即使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他仍然可以保證廣東地區的稅賦,每年向朝廷繳納數千萬兩的白銀。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并且雖然廣東富庶,但作為地方長官的葉名琛卻是清廉之人,在其身上看不到大家公子的驕奢之風,一件袍子常年穿着,直到穿破磨舊了才會換下。

另一方面,葉名琛在剿匪平叛上也是威名赫赫。當時呼應太平天國的起義,廣東地區也是起義林立,但都被葉名琛以鐵血手腕進行鎮壓,且不需朝廷支援一兵一卒。

鹹豐四年,廣東發生洪兵起事,葉名琛率一萬五千士兵抵禦住了超過十倍起義軍的進攻,守住了廣州城。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如此能臣幹将,自然得到了鹹豐皇帝的大加贊賞。從鹹豐元年到鹹豐五年,葉名琛不斷被加封太子少保銜,體仁閣大學士等稱号,最重要的是他被封為兩廣總督,總理兩廣事宜。

在接任兩廣總督的同時,葉名琛同時還有一個身份,通商大臣。自此,他遇到了生命中最強悍的敵人,也是整個大清帝國的敵人—英國人。

抵禦強敵

1842年,時任兩廣總督的耆英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和英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條約中有一項就是清政府要開放五地作為通商口岸,這五地中就包括廣州。

不過,随着英國與清朝貿易往來的開展,僅僅将廣州作為通商口岸已經不能滿足英國人的胃口,他們又提出了駐紮廣州城等一系列條件。廣州的百姓得知消息後,群情激憤,十分反對這些條件的施行。

此時,曾經簽訂條約的耆英已早早離任,留下葉名琛面對這一棘手的大難題,他要慎重考慮是否放英國人入城。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不同于耆英的軟弱,葉名琛采用了外弱内強的态度。他和英國人耐心談判,打出“守信”的口号,用三寸不爛之舌據理力争,一一駁斥了英國人開出的條件,拖延他們入城的時間。

在口舌之争的基礎上,葉名琛組織了強大的民兵團,發動群衆的力量進行抵抗。當時,廣州城内有上萬的鄉勇湧入,人人都手持兵器處于守衛狀态。

面對強硬的廣州百姓,英國人要求直接與朝廷談判。沒想到的是,膽大的葉名琛僞造了皇帝的诏書,拒絕了英國人入城的要求。

得知葉名琛将英國人擋在了廣州城外,鹹豐皇帝特意發來表揚信,稱贊他不費一兵一箭就能阻攔英國人的行為,并封賞他為一等男爵。廣州的百姓更是特意為葉名琛搭建了彩排樓祝賀。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但沒能進入廣州城的英國人并不會善罷甘休,很快,“亞羅号”事件發生,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了。

“六不”總督

亞羅号是一艘商船,事發的時候正從澳門往廣州運送大米,其船主是中國人,但雇用了英國人肯尼迪做船長。為了躲避檢查,這艘船曾經在英國處登記。

不過,當廣州水師上船檢查的時候,這艘船的登記證剛好過期,清政府有權對其進行管理。

當時,由于水師千總梁國定接到舉報,這艘船上藏有海盜,他便決定将其中12名水手帶走調查,肯尼迪并沒有反對。

不料,待到梁國定下船後,肯尼迪立即在船上升起了英國米子旗,并向英國領事巴夏禮報告了這一事件。巴夏禮以清軍降下了英國國旗等不成立的理由,要求葉名琛根據《虎門條約》将水手放回。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葉名琛在對全部12名水手審訊後,決定将不是海盜的9人送還。但巴夏禮并不滿足,強硬地要求葉名琛必須放回12名水手,并且還要他進行正式道歉。

幾經交涉後,葉名琛不得不做出讓步,答應送回全部水手,但拒絕了道歉。英國人立即以此為借口,直接用大炮對準了廣州城,戰争爆發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英軍,葉名琛的态度是“不和”。在和英國人的對抗中,他表現出了優秀的指揮能力。以做生意為幌子,葉名琛向當時被占領的香港派出了多批探子,搜集了大量的英軍作戰資訊。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同時,他向廣州市民發放身份證明,沒有證明的人不能進出城門,以此杜絕英國人的探子混入其中。間諜戰之外,葉名琛發出懸賞告示,凡斬首英國人的首級都可以獲得三十銀元,此舉大大鼓舞了士氣。

在這些的基礎上,他還搞起了突襲。派遣滿載炸藥的沙船轟炸英軍、切斷英軍的供給、對英軍的巡邏隊秘密投毒等等,在種種舉措下,英國人暫時并沒能轟開廣州城的大門。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但是随着戰争的進行,葉名琛漸漸陷入了無兵無錢的地步,加之清政府的軟弱,葉名琛在戰事中更加被動。在有限的兵力下,葉名琛隻能采取“不戰”政策,他以鎮定的态度在英軍面前唱了一出“空城計”。

面對真真假假的葉名琛,英軍猶豫了兩個月的沒有采取任何進攻行動。正當他們放棄攻打廣州,直接找清朝皇帝談判時,一艘中國官船被截獲。

根據船上的檔案,英軍才得知了葉名琛的真實處境,當即采取了攻城行動。廣州巡撫柏貴見情形不妙,直接投降,讓敵人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廣州城。至此,第二次鴉片戰争失敗。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對于戰争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将其全部歸在了葉名琛身上,斥責他在對英事務上處理不當,并列舉了“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罪狀,稱其為“六不”總督。

為避免受到葉名琛的牽連,鹹豐帝還急忙罷免了葉名琛的一切職務,還告知英軍,葉名琛的生死與清政府的利益毫無關系。鹹豐帝就這樣直接抛棄了曾經為朝廷立下戰功的葉名琛。

不過,此時的葉名琛并不知道清政府對他的這一處理。在戰争失敗後,葉名琛被英軍俘虜,随後被囚禁在了“無畏号”軍艦上。

客死異國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廣州失陷後,葉名琛沒有逃跑,更沒有投降,也沒有以身殉國。他隻是讓家人為他準備了足夠的食物,接受了被俘的這一結果。

由于葉名琛在兩廣之地有巨大的影響力,為了防止有人營救他,英國人便将他押送到了軍艦上,準備将其關押在印度。

在印度,英國人為了羞辱葉名琛,把他放在一間玻璃房中,讓他穿着朝服朝靴,帶上三眼花翎的官帽,在房間外挂了一塊“清朝公爵,免費參觀”的牌子。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受此侮辱,葉名琛還是忍下來了。為了保持氣節,他每天隻吃自己自帶的食物。同時,他在等待機會,他希望能夠見到英國的國王,為清政府再争取最大的利益。

很快,他的這個夢想破碎了。他知道了自己是在印度,沒有見到英國國王的機會。得知這一事實後,葉名琛選擇絕食,餓死在了印度,臨終前隻留下一句,“辜負皇恩”。

清朝“六不總督”葉名琛,對待外敵态度強硬,最後卻餓死在了印度

葉名琛的所做所為從來都無愧于他效力的清政府,無愧于民族和國家,但終其一生,他落得個“六不總督”的名号和客死異國的結局。

葉名琛的一生兢兢業業為清政府守護江山,隻可惜,他生不逢時,滿腔抱負局限在了時代的大背景下,隻留下孤勇的民族氣節讓後人評說贊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