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兩廣總督葉名琛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個舉足輕重的演員,是中國曆史不能一筆帶過的人物。

可是他不像林則徐、葛雲飛那樣流芳百世,也沒有像琦善、耆英那樣遺臭萬年。

他是一位非常複雜的曆史人物,很難用一句簡單的好或者壞來概括她的一生,也很難用忠和奸來給他蓋棺定論。他是一個骨子裡的愛國者,但卻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手足無措。他是國家大員,卻在國家用人之際,一籌莫展。

說他賣國似乎沒有根據,說他誤國倒也不冤枉他,葉名琛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既敬又恨,既憐又憎的一個充滿争議的小老頭。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第一次鴉片戰争中,英國侵略者嘗到了甜頭,他們欲壑難填,得寸進尺,提出更過分的要求,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再生事端。

1956年10月,英國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亞羅号事件'',以此為借口發動了侵略戰争,在軍民英勇頑強的抵抗下,攻進了廣州城的英國侵略者不得不狼狽退出。

第二年9月英國人再次發難,這次英國人勾結了法國人組團來侵略。一個月後廣州城失陷。

在廣州城失陷前夕,狂妄的英法侵略者給廣東最進階别官員兩廣總督葉名琛下達最後通牒,要求葉名琛48小時内出城投降。

但是葉名琛根本就不理睬。

他深知,腐朽的清軍不是對手,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打肯定是打不過。

投降?不可能!自己深受皇恩,沒有忘記自己當初在金銮殿就職時,當着皇上的面立下的誓言,是以根本就不會舉白旗投降當賣國賊。

盡管侵略者氣勢洶洶,但葉名琛談笑自若。

葉名琛如此從容,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在明知道實力懸殊、毫無勝算的情況下,以卵擊石分明就是拿着大清國庫的錢和百姓的生命做賭注,愛民如子的葉名琛怎麼會幹那樣傻事呢?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葉名琛據此得到了一個“六不總督”的綽号——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這“六不”,一一深刻對應着葉名琛的心理。

“不戰”:打不過。不是沒嘗試,嘗試證明是沒有用的,幹脆不正面開戰。

“不和”:一是自己沒得到授權講和,再者凡是講和必留“後患”,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後果在那裡明擺着。

“不守”:守也守不住,他或許還寄希望于民間的反抗情緒逼迫洋人像之前那樣主動出走。

“不死”:仗都不打了,也沒法在戰場上主動求死殉節,自殺更是很丢人的一件事,人不死,就留下一點生機,或可說服強盜退兵呢。

“不降”:中國傳統文化使然,你好歹是士大夫啊,對待外夷,投降太丢人不說,還會受到朝廷的責難,追加懲罰,不值得。

“不走”:他能走到哪裡去?哪兒也去不了,回北京,鹹豐帝還不把他立馬砍了!

可是作為朝廷命官,也不能眼看侵略者占領廣州啊,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保土有責,責無旁貸嘛。

情急之下,深受中華傳統教育的葉名琛,想起了一種國粹——巫術。

于是,葉名琛就火速指令部下在總督衙門建了一個''長春仙館'',把神通廣大的呂洞賓、李太白二位大腕請了過來,讓他們為國分憂、保境安民。

有了大仙保駕護航,葉名琛胸有成竹,鎮定自若。當英法軍艦氣勢洶洶來犯的時候,葉名琛面不改色心不跳,在廣州城談笑風生,像諸葛亮當年智退司馬懿一樣,打算再唱一出葉名琛智退洋人的空城計。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不過作為朝廷大員的葉名琛也不是省油的燈,除了空城計和巫術,葉名琛也有其它預案,比如發動廣州城的軍民,組成民兵預備役部隊,苦練殺敵本領。同時還懸重賞,每殺一個洋人,獎勵一千大洋。

此外,葉名琛還組織了敢死隊,打算用裝滿火藥船隻對岸邊的英軍軍營,發動自殺式的襲擊,雖然沒有炸死幾個洋人,也把他們吓得吃不進飯,睡不好覺。

更叫人稱道的是,葉名琛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赤壁之戰,他們打算用老祖先傳下來的火攻,來毀滅洋人的艦船。一個個裝滿硫磺,稻草和火藥瓶已及炮竹的船隻,悄悄開到了洋人的艦船旁邊,一個暗号,大家一起點火。

可惜天不作美,沒有東風,而且人家的艦船也比曹操的要瓷實,火力又比陳友諒要來得猛的多,火勢沒有蔓延,火攻也沒有成功。不過,也讓那些洋人笑場的同時,多少吓出一點冷汗。

由此可見,葉名琛在緊急關頭沒有慌亂,沒有投降,還是比較稱職的。敗給洋人不是葉名琛無能,而是洋人太古怪,仙人也鎮不住。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叫人唏噓。

1858年1月5日,葉名琛被俘後即被擄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艦''無畏号''上。

英國人自己标榜擁有世界文明,對待俘虜也不能虐待,尤其是對葉名琛這樣的大官,他們還算比較客氣。

葉名琛登上英軍艦船的時候,一副大國将軍的威嚴,英軍官兵一見全被折服了,他們不由自主、紛紛脫帽敬禮,就差喊一聲''首長好''了。葉名琛也面帶微笑、不卑不亢,從容地還禮,不過也沒有喊出那句你們也好來。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葉名琛雖然被俘,也沒有忘記憂國憂民,把自己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覺得自己這樣的大官,一定會被押解到英國,那樣就有見到英國女王的機會。

葉名琛就在心裡暗自盤算着,據說英國女王是個和藹可親、深明大義的人,我見到女王,一定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對女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服她指令自己的軍隊停止侵略,撤出中國領土。

可是,狡猾的侵略者似乎看穿了葉名琛在想什麼鬼名堂,他們死活不給葉名琛這個機會(這也怪不得英國人,更為猾頭的鹹豐帝聞訊已将葉革職,失去官職的葉名琛自然無權代表清政府拜訪英女王)。直接把他押送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一個多月後,葉名琛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眼見洋人如此狡猾(主要是鹹豐帝太過滑頭,完全當他是一個棄子),葉名琛知道見英國女王的計劃已經不太可能實作,為國分憂的願望落空了。

這樣長期被關押着,一點前途也沒有,自己奴仆帶來的幹糧也吃完了,于是葉名琛就想起了文天祥,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敵人把葉名琛看得很緊,葉名琛沒有自殺的機會,于是葉名琛隻能選擇絕食,打死不吃異鄉粟米,用死來報答皇恩,報效祖國。

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葉名琛也沒有可能力挽狂瀾,打退洋人的進攻,但他被俘後,不失民族氣節,沒有貪生怕死,沒有賣身求榮,雖然想遠赴英倫舌戰女王的想法有點異想天開,但也的确難能可貴,值得後人欽佩。

清朝六不總督自稱海上蘇武,絕食死在印度,馬克思點贊,國人醜化

馬克思曾經在戰争後寫了《英中沖突》一文,描寫了葉名琛的做法,評價非常高,說他前期在處理這場外交糾紛時“富有禮貌、心平氣和、令人信服”。

但英國侵略者和清政府卻出于自己的目的,幾乎同時把葉名琛描述成一個懦弱傲慢愚蠢的小醜,這種評價也被後人也沿襲下來。

至于被當成猴子一樣賣門票被印度人參觀之說,太過演繹,純屬無厘頭,應為後人杜撰,不可采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