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為何抹黑《三國志》作者陳壽?隻因陳壽寫壞了一個人

作者:曆史評談

《三國志》,講述魏蜀吳三國的興亡,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北宋時期才将三書合一,最終成為《三國志》。但在這本史書中,陳壽對諸葛亮治世能力充分肯定,而對他的軍事能力評價,卻颠覆了傳統認知,直言諸葛亮軍事能力非常一般。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

一句“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與司馬懿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權變)”評價不謀而合。客觀的說,陳壽對諸葛亮評價算是比較中肯,治國比之管仲蕭何,但軍事上确實成就不高,用兵太正不敢用奇,五出祁山損兵折将卻無功而返。

然而,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卻在300多年之後,讓李世民、魏征等貞觀群賢怒了,以至直接在史書上暗指陳壽是小人!

李世民為何抹黑《三國志》作者陳壽?隻因陳壽寫壞了一個人

唐朝初年,《三國演義》中神一樣的諸葛亮還未出現,但貞觀群賢依然被諸葛亮迷住了。

《新唐書.魏征傳》記載,李世民曾經問:“征與諸葛亮孰賢?”李世民将諸葛亮看成了一個模範标本,以此評價别人的能力。宰相岑文本回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這裡所說的“将”,與“相”并列,顯然并非一般将軍,而是統帥全軍的“将”。

按說,官場之上和氣升官,岑文本完全可以說兩人“差不多”,或更明确一點說“魏征不懂軍事,比諸葛亮差軍事方面的能力”之類,給魏征稍微留點面子。但岑文本為何這麼直接?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岑文本、魏征、房玄齡、李靖等都是諸葛亮鐵杆粉絲。

魏征撰寫過《諸葛亮紀功碑》,房玄齡寫過《李暠寫諸葛亮訓誡以勖諸子》,李靖在《李衛公問對》中高度評價諸葛亮軍事才能.......言而總之,貞觀群賢眼裡諸葛亮才是三國第一人,而且還是第一将、第一相。

李世民為何抹黑《三國志》作者陳壽?隻因陳壽寫壞了一個人

然而,李世民等眼裡神一樣的諸葛亮,卻在《三國志》中非常不完美,軍事上隻得到一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的評價,讓李世民等貞觀群賢非常生氣。

于是,貞觀年間編修的《晉書》中,出現了極為罕見的一頁,李世民等要把陳壽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晉書》是官修史書的開端,之前一般是個人修史,此書講述晉朝的興亡,上至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劉裕廢晉帝自立(420年),以宋代晉。

起初,《晉書》由魏征監修,後來改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總之這是一群諸葛亮鐵粉監修的史書。書中,這群鐵粉給予陳壽釜底抽薪、緻命一擊。

李世民為何抹黑《三國志》作者陳壽?隻因陳壽寫壞了一個人

唐朝房玄齡等奉诏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之餘,卻又指責陳壽因私仇而貶低諸葛亮,是一個小人。

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谡參軍,谡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将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輕視)之(陳壽)。

這段話指責陳壽因私報複四個人:一,丁儀、丁廙有盛名,陳壽對他們兒子說,給“千斛(hú)米”就在書中立佳傳,結果“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說明陳壽搞有償寫作,品德敗壞,對注重名聲的古代文人而言簡直是釜底抽薪的打擊;二,陳壽父親是馬谡參軍,馬谡被誅,陳父被處于“髡刑”,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又輕視陳壽,是以陳壽寫諸葛亮時,“謂亮将略非長,無應敵之才”;三,諸葛瞻輕視陳壽,是以在寫諸葛瞻時,說諸葛瞻隻擅長書法,名過其實。

李世民為何抹黑《三國志》作者陳壽?隻因陳壽寫壞了一個人

問題在于:貞觀群賢對陳壽的指控,到底是不是真的?

陳壽不給丁儀、丁廙立傳,到底是不是因為沒有拿到“千斛米”,這件事還真不好說。但曆史上隻有極少數史學家相信,如北周柳虬、唐朝劉知幾、以及李世民貞觀群賢等相信,多數史學家認為是假的。

清朝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内無升堂廟勝之效,黨于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

至于陳壽“惡評”諸葛亮之因,更是無稽之談。《三國志》中的諸葛亮,除了這一句“惡評”之外,其他如“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等都是肯定之詞。是以,結合諸葛亮連連發動戰争和最終戰績,陳壽給出這一句惡評,應該是中肯之語。

李世民為何抹黑《三國志》作者陳壽?隻因陳壽寫壞了一個人

能開創貞觀盛世的李世民君臣,難道真的不辨是非?非也,因為他們是諸葛亮的鐵粉,就願意相信諸葛亮是完美的,陳壽“惡評”就是不對。猶如今天的無腦鐵粉一般,對喜歡的明星百般維護,對厭惡的人百般打擊,這一過程沒有是非,隻有好惡。

讓李世民等始料未及的是,雖然《晉書》“抹黑”陳壽,徹底否定陳壽人品,但陳壽和《三國志》的史學地位卻非常穩固,後世将《三國志》稱為“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之一,視之為紀傳體史學名著,學術地位比《晉書》要高得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