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世民为何抹黑《三国志》作者陈寿?只因陈寿写坏了一个人

作者:历史评谈

《三国志》,讲述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北宋时期才将三书合一,最终成为《三国志》。但在这本史书中,陈寿对诸葛亮治世能力充分肯定,而对他的军事能力评价,却颠覆了传统认知,直言诸葛亮军事能力非常一般。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一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与司马懿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权变)”评价不谋而合。客观的说,陈寿对诸葛亮评价算是比较中肯,治国比之管仲萧何,但军事上确实成就不高,用兵太正不敢用奇,五出祁山损兵折将却无功而返。

然而,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在300多年之后,让李世民、魏征等贞观群贤怒了,以至直接在史书上暗指陈寿是小人!

李世民为何抹黑《三国志》作者陈寿?只因陈寿写坏了一个人

唐朝初年,《三国演义》中神一样的诸葛亮还未出现,但贞观群贤依然被诸葛亮迷住了。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李世民曾经问:“征与诸葛亮孰贤?”李世民将诸葛亮看成了一个模范标本,以此评价别人的能力。宰相岑文本回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这里所说的“将”,与“相”并列,显然并非一般将军,而是统帅全军的“将”。

按说,官场之上和气升官,岑文本完全可以说两人“差不多”,或更明确一点说“魏征不懂军事,比诸葛亮差军事方面的能力”之类,给魏征稍微留点面子。但岑文本为何这么直接?原因很简单,李世民、岑文本、魏征、房玄龄、李靖等都是诸葛亮铁杆粉丝。

魏征撰写过《诸葛亮纪功碑》,房玄龄写过《李暠写诸葛亮训诫以勖诸子》,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高度评价诸葛亮军事才能.......言而总之,贞观群贤眼里诸葛亮才是三国第一人,而且还是第一将、第一相。

李世民为何抹黑《三国志》作者陈寿?只因陈寿写坏了一个人

然而,李世民等眼里神一样的诸葛亮,却在《三国志》中非常不完美,军事上只得到一个“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让李世民等贞观群贤非常生气。

于是,贞观年间编修的《晋书》中,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一页,李世民等要把陈寿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晋书》是官修史书的开端,之前一般是个人修史,此书讲述晋朝的兴亡,上至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刘裕废晋帝自立(420年),以宋代晋。

起初,《晋书》由魏征监修,后来改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总之这是一群诸葛亮铁粉监修的史书。书中,这群铁粉给予陈寿釜底抽薪、致命一击。

李世民为何抹黑《三国志》作者陈寿?只因陈寿写坏了一个人

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之余,却又指责陈寿因私仇而贬低诸葛亮,是一个小人。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轻视)之(陈寿)。

这段话指责陈寿因私报复四个人:一,丁仪、丁廙有盛名,陈寿对他们儿子说,给“千斛(hú)米”就在书中立佳传,结果“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说明陈寿搞有偿写作,品德败坏,对注重名声的古代文人而言简直是釜底抽薪的打击;二,陈寿父亲是马谡参军,马谡被诛,陈父被处于“髡刑”,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写诸葛亮时,“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三,诸葛瞻轻视陈寿,所以在写诸葛瞻时,说诸葛瞻只擅长书法,名过其实。

李世民为何抹黑《三国志》作者陈寿?只因陈寿写坏了一个人

问题在于:贞观群贤对陈寿的指控,到底是不是真的?

陈寿不给丁仪、丁廙立传,到底是不是因为没有拿到“千斛米”,这件事还真不好说。但历史上只有极少数史学家相信,如北周柳虬、唐朝刘知几、以及李世民贞观群贤等相信,多数史学家认为是假的。

清朝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至于陈寿“恶评”诸葛亮之因,更是无稽之谈。《三国志》中的诸葛亮,除了这一句“恶评”之外,其他如“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等都是肯定之词。因此,结合诸葛亮连连发动战争和最终战绩,陈寿给出这一句恶评,应该是中肯之语。

李世民为何抹黑《三国志》作者陈寿?只因陈寿写坏了一个人

能开创贞观盛世的李世民君臣,难道真的不辨是非?非也,因为他们是诸葛亮的铁粉,就愿意相信诸葛亮是完美的,陈寿“恶评”就是不对。犹如今天的无脑铁粉一般,对喜欢的明星百般维护,对厌恶的人百般打击,这一过程没有是非,只有好恶。

让李世民等始料未及的是,虽然《晋书》“抹黑”陈寿,彻底否定陈寿人品,但陈寿和《三国志》的史学地位却非常稳固,后世将《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视之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学术地位比《晋书》要高得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