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作者:百科閱覽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我是百科閱覽,想到什麼寫什麼,内容不垂直不專注,跨領域跨類目,不迎合不孤獨。所有内容都是原創,敬請閱讀,但是你若抄襲我的内容,肯定維權到底!

公知,現在已經是一個爛大街的詞了。

它早已不是什麼公共知識分子的含義,而是專指崇洋媚外歪曲事實混淆視聽的一類人,如果要溯源公知,那麼曆史上最早的公知恐怕非三國時代的陳壽莫屬。

陳壽在三國時期算起來隻是一個無名鼠輩,隻因寫了一部《三國志》而被後世所記住,但是這部《三國志》别輕信,這可能是一部真僞參半的書。而陳壽寫這部書的心态,跟現在的公知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為什麼說陳壽是最早的公知呢?先來了解一下陳壽本人。

陳壽的人生經曆就不用多說了,他不值得你了解,你隻需要知道一個事實,就能判定這個人有沒有資格寫史書。

《晉書·陳壽傳》記載:

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簡單翻譯一下,丁儀、丁廙在魏國算得上名人,名人應該為其立傳的,但是陳壽告訴丁家的子孫說,你給我“千斛米”,我就給你的父輩歌功頌德。但是丁家不肯這麼幹,于是連傳也不給他們立了。

這種公然索賄立傳的事兒,陳壽都敢這麼幹,可見品行都多麼不端。誰給好處就給誰歌功頌德,誰要是跟他有過節,那豈不是要被往死裡寫?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你能信他說的鬼話?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他這副嘴臉和現在的公知有得一比,如今的公知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崇洋媚外,而陳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陳壽是三國時期土生土長的蜀國人,公元233年出生在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當時的魏國就算是外國了。陳壽拜同郡人谯周為師,而谯周也不是什麼好貨。

谯周在魏國大軍鄧艾殺進蜀國兵臨城下時,勸後主劉禅投降,投降的理由非常無恥:我的陛下啊,早投降比晚投降的福利多啊!

拜這樣隻顧眼前利益得失而沒有正氣風骨的人為師,怎麼可能客觀公正真實地反映曆史本來面目呢?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谯周的官職向來不高,諸葛亮任蜀國丞相時,他被任命為勸學,也就是教人讀書,最高也就是教太子讀書,僅此而已。

谯周的職級離蜀國權利中心還遠着呢,他能接觸蜀國到什麼國計民生的軍國大事呢?這些基本上與他無關。但是谯周倒是積極反對北伐,還寫了一篇《仇國論》,大唱投降主義的論調。

蜀國滅亡之後,谯周因為勸降有功而高升,被司馬昭封為陽城亭侯。

諸葛亮這樣的無雙國士也就武鄉侯的侯爵,而谯周跟諸葛亮的爵位一樣都是侯爵,說得難聽點,谯周屬于賣國求榮的人。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陳壽就是這樣一個被賣國求榮的投降正義者教出來的學生,他的腦子裡能有什麼光輝的思想呢?一個三國時期連蜀地都沒有出去過的人,你指望他能有多了解别的地方發生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看陳壽的家風,跟今天的公知也很像。

陳壽的母親去世,按理說應該葉落歸根,一般會讓子孫将其葬在故土,畢竟那裡是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但是陳壽的母親卻不是這樣的想法。陳壽的母親大概是顧念魏國洛陽的繁華,是以臨終遺言是将她埋葬在洛陽。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這不就是公知們的心态嗎?還記得公知猖獗的那些年放出來的話嗎?外國的月亮就是圓啊,外國的空氣都是香的。

土生土長在蜀國的陳壽老媽,人家是身在漢營心在曹,就是覺得魏國好,外國的土埋人就是幸福啊,是以臨終前愣是要陳壽把她埋在洛陽。這樣的家風之下的陳壽,會有什麼好的三觀?

事實上陳壽對魏國是百般地舔狗,不過陳壽舔狗魏國的做法非常令人不齒,他的上位靠得是吃諸葛亮的人血饅頭。

為什麼這麼說呢?聽我慢慢道來。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陳壽在蜀國時期沒做過什麼像樣的官,也就是做姜維的主簿、秘書郎一類的職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一個記錄員,這個職位之低可見一斑,不過這個家夥的行為卻不檢點。怎麼個不檢點呢?

事情要從陳壽的老爸死了說起,按照古代的禮法,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在這期間是要禁欲的。但是陳壽這期間病了,于是就讓婢女伺候自己服藥,結果被來客撞見。

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事兒啊,病了讓婢女伺候服藥很正常啊,但是事實上可不是你想的那樣簡單地服藥,否則這事兒怎麼會被來客撞見之後,被鄉黨們議論指責呢?你懂的。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而陳壽的老爸在馬谡手下幹過事兒,他是馬谡的參軍。

馬谡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北伐時,為了免除後顧之憂,派馬谡守街亭,結果馬谡自以為是上山紮營,被司馬懿斷了水源,最終潰敗,街亭失守。

馬谡是以被諸葛亮按軍法處斬,而陳壽的老爸作為馬谡的參軍,自然也受牽連,被處以髡刑。

這髡刑就是把頭發剃光或是隻剃一部分,日本後來的浪人就是這種發型。這種發型現在屬于相當酷的打扮,但在當時是一種奇恥大辱。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老爸受辱,陳壽怎能不懷恨在心?

最終蜀漢滅亡了,他一時間也不被待見,不過他的機會還是來了。

諸葛亮對于魏國來說,那就像今天我們的乒乓球國手對于日本那樣,那簡直就是地表最強大魔王,沒有之一。

是以對于諸葛亮的一切,魏國都是很想研究研究的,這時候陳壽舔狗的機會來了。

他将諸葛亮的奏折、書信、兵書等内容收錄起來,寫成《諸葛亮集》上報朝廷,終于被授予職位——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你看陳壽上位的機會是借着曾經的仇人,自己撈到好處了卻不思感恩,反而繼續說蜀國的壞話,這一點是不是很像現在的公知?拿着國内的錢過日子,卻天天谄媚國外有多好,陳壽就是這樣的人。

公元280年,晉滅吳統一天下。

你說巧不巧,陳壽這一年正好撰寫完成《三國志》,趕在這太康元年完成這部書,舔狗到了這種地步,你說這樣的人寫的東西,你能信嗎?

陳壽趕在晉國統一那一年完稿,就是不讓别人來跟他搶寫三國的曆史,這樣一種人的心思,你覺得陳壽的《三國志》真的實事求是了嗎?

再來看《三國志》的篇幅,全書共65卷,《魏書》30卷,《吳書》20卷,《蜀書》15卷。魏有本紀、列傳,本紀是用來記錄帝王的,列傳是用來記錄臣工的,而蜀和吳隻有列傳沒有本紀,看到這裡你會怎麼看陳壽?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魏國占全書約1/2,吳國占全書約1/3,蜀國占全書約1/4,你陳壽一個土生土長的蜀國人,對别國的了解竟然比蜀國還多?尤其是對蜀國北伐的魏國如此上心,簡直像極了現在的公知。

現在的公知對處處為難我們的燈塔國倍加推崇,一副完全就是為其而生的奴顔媚骨相,而對我們周邊的鄰國也是馬屁使勁拍,唯獨對自己祖國的曆史文化不是嗤之以鼻就是知之甚少。

陳壽就是這樣的一種人,舔狗到這種程度,令人汗顔。

不過總有人還為其開脫,說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有史書記載,而蜀國當時沒有設史官,是以陳壽得到的資料不多。

對于這種論調,隻能說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他對自己的正統性難道會不重視?以諸葛亮這樣博古通今的人對曆史的記載會不重視?看看《出師表》是怎麼寫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從出山到現在北伐21年,諸葛亮都記錄了時間,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事,他都曆曆在目,他會不重視對曆史的記載?真是可笑!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那麼為什麼蜀國沒有史書呢?原因還不清楚嗎?因為曆史是作為勝利者的晉國寫的啊,曾經記載魏國經常被打敗的蜀國史書,怎麼可能留存于世呢?

還有人會說,你看陳壽單獨給蜀國的諸葛亮和吳國的陸遜單獨成篇,諸葛亮和陸遜作為臣子都單獨成篇,寫得可公正呢!這隻能說你是被陳壽玩弄于股掌之間。

之前說了陳壽一副公知的嘴臉,他寫的這部書是給主子看的,就跟有些公知寫的日記是給主子看的一樣。陳壽的主子是晉朝的司馬家,如何把司馬家寫得高大威猛呢?陳壽在這方面可是絞盡腦汁。

蜀國和吳國,一個被魏國打敗,一個被晉國打敗。諸葛亮死後,蜀國滅亡;陸遜的兒子陸抗死後,吳國滅亡。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這兩個人都是柱國功臣,沒有這兩個人,兩個國家會亡得更快,但是最終諸葛亮沒有熬過司馬懿,陸抗沒有熬過西晉,總之這兩個人最終都敗在司馬家的手裡。

如果這兩個人都是窩囊廢,那麼打敗蜀國和吳國就顯得沒那麼高大威猛了,隻有把這兩個人單獨擰出來寫,才能顯出司馬家的厲害。

這種心思豈是一般人能看透的?不過公知有着跟陳壽一樣的心思。

陳壽在寫諸葛亮時,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頗有微詞,他說諸葛亮“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意思就是諸葛亮沒有什麼将略之才,一個從未上過前線的人,竟然敢說别人不會打仗,真是可笑!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根據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蜀漢28萬戶,人口94萬,兵力10萬;東吳有53萬戶,總人口240萬,兵力23萬。《通典》記載魏國66萬戶,人口443萬,兵力50萬。

蜀國在三國之中地盤最小,人口最少,兵力最少,人口和兵力僅有魏國的1/5,但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一直保持着對魏國的軍事打擊。

如果諸葛亮真的沒有什麼軍事才能,不用說六出祁山,一出祁山敗了,就不可能再有北伐。人口和地盤不足,就意味着兵力、裝備、錢糧方面都會出現緊缺的情況,稍有一點慘敗,哪來的兵源補充?哪來的錢糧補給?

人要長到青壯年才能打仗的,那可是需要十幾年的時間,一旦諸葛亮有一次大的慘敗,那不可能繼續北伐。但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保持着對魏國的軍事打擊,你卻說諸葛亮沒什麼軍事才能?

曆史上第一位公知非陳壽莫屬,他寫《三國志》跟諸葛亮有什麼恩怨

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想明白的道理,豈是陳壽這種人胡說八道就能掩蓋事實真相的?

不過陳壽這樣說,倒是顯出了他這個人的品行。如果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真實呈現了,那主子司馬懿豈不是太沒臉了嗎?畢竟諸葛亮以女人的衣服羞辱過司馬懿,想以此激怒司馬懿出戰。如果諸葛亮真沒有軍事才能,能這麼激司馬懿?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陳壽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大家可以細品。

在我眼裡,陳壽是曆史上第一位公知,一個品行不端崇洋媚外的人,這樣的人寫三國,實在是玷污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我是百科閱覽,生活閱覽館,百科雜貨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