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學史上有個特别的組合,叫做“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是其中的領軍人物,而當中有好幾位都是他的學生。當初他們能夠名聲大噪,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提攜。
是以有網友說,希望自己能夠穿越到宋朝,做一回歐陽修的學生,因為這樣的老師難得一覓。
這就是一個“别人家的老師”。
那麼,在歐陽修的學生裡,誰是他最偏愛的呢?答案是:曾鞏。
在一堆有才華的人中,何以偏偏是曾鞏?這裡有個特别的原因,還得先說說“十年十進士”的故事。
說到曾鞏的家庭背景,雖然不是普通家庭,祖上也曾做官。但到他父親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沒有留下什麼錢财。1047年,曾鞏的父親去世,他隻好辍學回到家鄉,等待他的将是一地雞毛。
學業半途而廢,而家中經濟困頓,煩心事全都批發給他了。更要命的是,曾鞏的家庭成員相當多,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後面有4個弟弟,9個妹妹。看這一串數字就夠吓人的了。
年紀輕輕就被社會毒打,可曾鞏并沒有趴下,反而活得好好的。他孝順繼母,呵護弟弟妹妹長大成人。閑暇之餘,還發奮讀書。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曾鞏的大家庭讀書氛圍超級好。
來看一組資料:宋仁宗嘉佑二年,曾鞏考上進士的同年,弟弟曾牟、曾布和堂弟曾阜,還有兩個妹夫一共6人同時中進士。之後幾年,家族中又有4人考中進士,一門當中,十年考中十個進士,這在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是以,歐陽修欽佩曾鞏的文章,更喜歡他的為人,對他另眼相待,以緻于在一次考試中鬧了一出大烏龍。
1057年,在考場上,歐陽修看到一份試卷,文章的語言質樸流暢,卻說理透徹,入木三分。歐陽修一看就心花怒放,如此好文,非自己的學生曾鞏莫屬。
按常理這篇文章當之無愧得第一名,但這時歐陽修在心裡打起了小九九,給自己的學生打最高分,吃相會不會太難看?他終于忍痛割愛,給了個第二。結果等到試卷拆封,卻看到一個陌生的名字——“蘇轼”。
沒錯,正是那個日後占據中國文壇半壁江山的大文學家蘇東坡。好在到禮部複試時,蘇轼以《春秋對義》得了第一名。這多少能讓歐陽修心裡好受一點。
蘇轼考中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表示對老師的知遇之恩,并把之前寫的文章給老師看,歐陽修看得拍案叫好。
他在給好友梅堯臣的信裡給蘇轼點贊,《與梅聖俞書》曾記錄這麼一句話:“讀轼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翻譯一下就是,我歐陽修啊,讀蘇轼的文章,都滴汗了,很汗顔呐,我以後要離開他遠一點,因為他甩我好幾條街啊。
盡管蘇轼頗有才華,可畢竟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但歐陽修已經是文壇領袖了,不惜黑自己,擡高學生,也隻有這個可愛老夫子了。
有歐陽修的背書,蘇轼在京城一飛沖天,紅遍每個角落。他的每一篇新作面市,立刻會傳遍京城,篇篇都是10萬+爆款。
至于蘇轼的父親蘇洵,歐陽修則更是功不可沒了。
當初,蘇洵帶兩個兒子趕考,自己跟在後面做服務工作,不是他不想考,而是不好意思父子一起考。因為在這之前,他兩次都沒考不中,他調侃自己:“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這下看到兒子“登科易”,後悔自己沒報名,難道自己注定“如登天”?他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他找到歐陽修,讓他給自己的文章提點意見。說是提意見,其實想被提攜。果然,歐陽修慧眼識英雄,認為他有漢代賈誼的風範,這可了不得,歐陽修還親自寫了一篇《薦布衣蘇洵狀》上報宋仁宗,竭盡全力推薦他。
從那以後,不僅蘇轼紅了,連他的老爹“蘇老大”也紅了。
因為歐陽修愛惜人才,因而當時有一大批籍籍無名的小字輩脫穎而出,成為千裡馬。
但并不是每一匹千裡馬都對伯樂感恩戴德。比如: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當年王安石擔任群牧官時,歐陽修跟他相識後,寫詩稱贊他,但王安石仗着自己有才華,表現出一臉的傲慢,但歐陽修胸襟開闊,一點也不介意。
不過歐陽修有個特點,對沒有才華的人,則毫不手軟,該得零分,絕不會給你1分。是以,到了放榜之時,那些沒被錄取的,尤其是寫“太學體”的人,自以為水準很高卻落榜,十分氣憤,他們就上街鬧事,甚至揚言:抓到歐陽修要臭揍他一頓。好在皇上非常信任歐陽修,沒有讓他們得逞。
其中有個人叫劉幾,後來也成為歐陽修的學生。當初他也是寫“太學體”的。但歐陽修認為這種文體不好,是以考試時專門盯住劉幾,每次都給他零分。後來劉幾改變文體,終于寫出讓歐陽修贊賞有加的文章。歐陽修覺得劉幾是很好學的人,就收他為徒了。
歐陽修一生桃李滿天下,說到他對人才的贊賞,有人曾用過一個詞“激賞”,的确恰如其分。
跟一般人不同的是,歐陽修特别在乎後浪們的感受和評價。他晚年時,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的文章來修改。他的夫人看他年紀一大把,多次勸他“你這麼大歲數,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怕先生罵,隻怕後生笑。”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劉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