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堂課,你我都該好好聽聽——《相約星期二》

作者:學乃身之寶

說到聽課,我們自然會想到自己上學時的情景。老師在講台上講,我們坐在下面聽,或者記筆記,或者做題,到期末考試結束,但更多時候,這門課程的内容從走出考場的那一瞬間開始,所剩無幾,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應試教育環境下,被動上課後的結果。

當然,還有一些課程,是我們主動去學習的。比如,現在網上的各種學習平台,社群,以及自己為了提升競争力而學習的和工作相關的課程,這是我們在擷取知識和資訊,以更好地适應社會,提高生活品質,實作自己人生價值的途徑。

而今天說到的這堂課,有些沉重,是我們大多數人會回避,甚至不敢去聽的一堂課。

這堂課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它是有關死亡、衰老、遺憾、原諒、人生意義等“大問題”的讨論。

這堂人生課,隻有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而且課堂上不需要書本,上課地點還在家裡,上課時間固定——每周星期二

這堂課來自一本書——《相約星期二》

這堂課,你我都該好好聽聽——《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年過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裡在1994年被診斷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即盧•格裡克氏症。這是一種兇險且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可怕的是,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在與病痛“相處”的一年後,莫裡與世長辭,其得意門生米奇,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裡,每周二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并在他去世後将老師的醒目箴言彙編成此書,取名為《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專欄作家,電台主持,電視評論員,也是活躍的慈善活動家。迄今為止,他已出版九部著作,包括《你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一日重生》,以及這本紀實作品《相約星期二》等暢銷著作。

《相約星期二》可以說是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迹,它在全美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種文字,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一千一百萬冊。

這堂課,之是以每個人都應該聽,是因為這是重新審視自己的一堂課,是人生的必修課,更是揭示生命意義的一堂課。

一、這堂課,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活得透徹。

餘秋雨在給這本書的中文版作序時說到,有資格談論人生的人應該是老人,特别是來日不多的老人,因為他們已經産生強烈的告别意識,還會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鳥瞰視角。

莫裡正是這樣的人。我們借助米奇的文字從中感受老人在與死亡近距離對峙中出現的超常思維能量,以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生活。

莫裡認為,美國的教育文化有誤導—它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去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比如上學、考試、升遷、就業、賺錢、買房、買車等,這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人們已經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架構内去審視自己:這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或者說,這些“需要”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嗎?

作者米奇在書中開頭部分講到自己舅舅去世後,自己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他開始玩命工作,追求成就,積累财富,這可能是他對死亡的恐懼,但後來,他與莫裡的交談中發現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向是錯的,莫裡告訴他,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标和價值觀。

這堂課,你我都該好好聽聽——《相約星期二》

對于生活在中國文化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被一大堆實利瑣事所迫地生活着呢?

我們也需要審視自己的生活:

1.現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或者,你想過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2.現實與理想中生活的差距在什麼地方? 3.這樣的差距是否可以改變?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地方。 4.對于可以改變的地方,自己需要做什麼? 5.制定目标,從小目标開始,慢慢改變,這就是行動的力量。

比如,你覺得自己和夫妻之間的生活狀态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客觀理性地去分析原因,或者找朋友等第三方去幫助分析,在分析中審視自己的婚姻生活。隻有真正去審視,檢討,才能做出真正的改變,你才能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二、這堂課,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它能讓我們重讀人生。

莫裡給米奇上的這堂課,都是有關人生态度和思考的。諸如他們每周二談論的主題,包括世界、死亡、遺憾、家庭、感情、愛的永恒、道别等等,這些主題(大問題)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該認真思考的,即使我們的文化不提倡思考這些,但是,在我看來,隻有把這些大問題想清楚,看明白,我生活中的小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對于死亡,就像莫裡說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沒人願意相信。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而“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這堂課,你我都該好好聽聽——《相約星期二》

可見,我們把有關“死亡”這個大問題弄明白了,也就弄明白應該如何去生活了,而這正是我們人生經曆中所需要的思考。

死亡,被我們忌諱的詞,不願被提起,更不敢去面對,但是,當我們認清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然,并接受這一現實,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安排餘生。隻是我們很多人不願去思考死亡這個問題。

莫裡說,“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裡。我們并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我們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态,做着自以為該做的事”。

而當我們真的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因為我們知道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

除了對“死亡”這個大問題的了解外,莫裡還給了我們有關“原諒”的了解。

莫裡說,“臨死前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别人”。原諒,是内心的解脫,也是與自己和解,更是與生活講和。

而與生活講和,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事,莫裡做到了。他原諒了自己對朋友的苛刻态度,原諒了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因為在莫裡看來,我們沒必要一直處在遺憾的情緒中而無法自拔,這對我們沒有益處的。

是的,現實中的我們,對于内心深處的抱怨,或遺憾之事,如何化解的呢?能做到原諒嗎?當時的傷害讓你失望透頂,可是随着時間推移,你的感受會發生變化。那些你在意和在乎的人,會一直在你心裡。而原諒在我看來,不該在臨死前完成。因為那時的自己已經沒機會了。

是以,盡早與生活講和,即是與自己和解,這對于我們日後的生活非常重要。

三、這堂課,讨論的是生活的意義,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意義。

莫裡用他的親身經曆來教授這堂讨論生活意義的課,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即将走向死亡的老人是如何面對生死、衰老、文化、家庭,以及愛等大問題的,而這些内容也揭示了我們生命的本質意義。

在莫裡看來,愛既是生活的意義,也是生命的本質意義。

這堂課,你我都該好好聽聽——《相約星期二》

書中,提到很多有關愛的說法,比如,“相愛或者死亡”“愛會赢。愛永遠是勝者。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可見,莫裡注重愛,他把愛,獻身于愛,作為生命的意義。

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後,便決定“勇敢地去面對死亡”,因為他想的是“研究我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觀察在我身上發生的一切。從我這兒學到點什麼”,這是莫裡對我們的愛。

莫裡接受死亡,同時他沒有把死亡看成是一件悲哀的事,因為在他心裡住着愛,他說“我也許就要死去,但我周圍有愛我,關心我的人們。有多少人能有這個福份?”

莫裡又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你要使你的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标和意義的價值觀”。

可見,愛是給予。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就指出,愛的本質是給予。

“給予比接受更快樂,并不是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現了我生命的存在。”—《愛的藝術》

這一說法和莫裡的說法不謀而合,“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義”都源于愛。

那麼,我們如何愛,如何獻身于愛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自愛。因為隻有愛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愛他人。

其次,我們要培養自己愛的能力。因為愛是人的一種主動能力,是一種能夠把自己和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

最後,我們要擁有大愛的情懷。

“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象愛你自己那樣愛其它的每一個人。隻要你對其它人的愛不及對自己的愛,你就不會真正地愛你自己,但是如果你同樣地愛所有的人,包括愛你自己,你就會愛他們象愛一個人,這個人既是上帝又是人類。這樣的人就是一個愛自己、同樣也愛其它所有人的偉大而正義的人。”——愛克哈特

這堂課,不僅讓我們審視了自己和生活,重讀了人生,還讓我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而為了更好地生活,我們需要一輩子來學習這堂課的内容,但同時,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相約星期二》這本書來盡快讓自己完成這堂人生必修課。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