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作者:寒不語
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什麼樣的人來談論最合适?

無疑,應該是老人,并且是來日無多的老人。因為此時此刻的老人,已經産生了強烈的告别意識,會對人生增添一種超然的思想。

生命樂章在尾聲處,對死亡會有怎樣的思考?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給出了答案: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相約星期二》講述了身患絕症的莫裡教授,每個星期二給自己的學生——也就是本書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上最後一門課,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在教授去世後後,作者把聽課筆記傳遞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一出版,便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而豆瓣評分高達8.4。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莫裡教授在書中闡述了他對死亡的3種看法。對于死亡,如果我們可以像莫裡教授一樣平靜,那麼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了。

《挪威的森林》中,年輕的直子患癌去世,渡邊陷入了無盡的悲恸中,難以自拔。直子的朋友于是對他說出了這番話:

“假如你對直子的死懷有一種類似創痛之感,那麼就把這種創痛留給以後的人生,在整個後半生中去體會。如若可以學習到什麼,那就要從中學習。是以,盡管你可能心裡難受,也還是要堅強起來,要再成熟一些,成為大人。”

拂去外表的塵埃,便能看到了生活的真谛。當意識到死亡是什麼時,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人們過于強調了年輕的價值,莫裡教授并不接受這種價值觀,因為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年輕人經曆尚淺,對于生活的了解很有限。年輕人都會有迷茫、煩惱、迷惘,壓力山大時甚至想自殺……

而老人的生活閱曆豐富,一般不會輕易的自殺。衰老并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是以而活得更好。

可我們總是會聽到身邊的老人說:“真羨慕你們年輕人。”但卻從來沒有聽人說:“我很高興我已經老了。”

面對這樣的問題,莫裡教授解釋一語中的。這是因為這些老人的生活不充實且無意義。因為人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那個時候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體驗你沒有體驗過的事。當我還是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變成了一個糟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一個人如果一直不願意接受死亡,那他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人終究是要死的。接受現狀并能自得其樂。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感人的故事。28歲的她被診斷出癌症,但她并沒有自暴自棄。相反,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讀過很多書,去過很多地方,談過甜甜的戀愛,有喜歡很久的愛好,有疼愛自己的家人,有幾個很要好的朋友。

她說:

“生病是不好的事,但我覺得生病比意外好很多,死是很平常的事。開車會不小心出車禍,去河裡遊泳會不小心溺水,失火也會不小心喪命。我還是很幸運的,起碼可以好好告别。我覺得自己的生命精彩無比,即将面臨的生活是老天爺的恩賜,死亡什麼時候來,我完全不關心。我隻想活在當下,活在這一瞬間。”

人終究是要死的,這是自然規律,無法違背。我們能做的就是,樂觀地接受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

讀過《活着》的人,在感歎命運無常時,都對福貴所經曆的種種苦難,報以最大的同情。

《活着》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也在窮困中患病去世,妻子家珍因軟骨病而死,兒子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産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女婿二喜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闆夾死;外孫苦根太餓,吃豆子撐死了。

就這樣,生活被 一次次死亡撕扯的粉碎。最後隻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

與生活講和。确切的說是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

在經曆親人的相繼去世,面對了無數的死亡,福貴仍然孑然一身努力活着。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福貴明白這個道理,是以他知道應該繼續活着。

講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種至高的境界,莫裡教授的境界常常給人以喜悅。在談論死後火化的情景時,莫裡教授告誡到:“千萬别把我燒過了頭。”瞬間将嚴肅的話題變得輕松俏皮。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莫裡教授的病情不斷惡化,小便時無法自理,必須有人替他拿瓶子才能順利進行。我們大多數人會是以而感到難堪,尤其是到了教授這樣的年齡。但教授卻和我們不同。

當熟悉的同僚們來看望他時,他會對他們說,“聽着,我要尿尿了。你能替我拿着瓶子嗎?你行嗎?”

通常同僚都能這麼做,連同僚自己也感到驚訝。

與生活講和,教授感覺到了依賴他人的樂趣。當他人幫教授翻身、擦臉或按摩腿部、給他塗擦防止長瘡的乳膏時,他感到是一種享受。他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

教授說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教授樂在其中。

與生活講和的這種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劇,一個人如果厭惡生活、害怕死亡,他就不會感到幸福。因為死亡總會到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

《尋夢環遊記》中有這樣一句台詞: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将你遺忘。

電影的另一個名字是《coco》。coco是主角米格曾奶奶的名字,曾奶奶有一個深愛她的父親埃克托。為了追尋音樂夢想,埃克托抛棄了妻女與朋友一走了之,但當埃克托想回歸家庭時,卻不幸被朋友害死了,coco等了父親埃克托整整90年,她在等父親給她一個解釋,“他到底去哪兒?”。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發人深思。當埃克托帶着米格去找豬皮哥借吉他時,豬皮哥馬上就要死了,米格不明白為什麼死去的人還會再死一次,滿臉憂傷的埃克托告訴米格:

“因為已逝的人的故事是由活着的人譜寫的,如果活着的人再也不記得這世界上曾經有過你,那你就會消失,這是終極死亡。”

埃克托懼怕“終極死亡”,因為唯一記得他的女兒coco也快要離開人世了,當人世間不再有人記得他時,身在亡靈世界的他也将煙消雲散,了無蹤影。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裡寫過,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複存在,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關。

電影的最後,曾奶奶coco在米格的琴聲中,再次想起了父親埃克托,快要終極消亡的埃克托在另一頭同時感覺到了,于是他重獲新生。

喬布斯曾說:“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發明。”

它教會我們:“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

死亡是一種自然,人總覺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隻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我們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在南美的熱帶雨林中,有一個名叫迪薩那的部落,他們認為世界是個恒定的能量體,它在萬物中流動。是以,一個生命的誕生就招緻了另一個生命的終結,同樣,每一個死亡也帶來了另一個生命。世界的能量就這樣保持着平衡。

當他們外出狩獵時,迪薩那人知道他們殺死的動物會在靈魂井裡留下一個洞穴,這個洞穴将由死去的迪薩那獵手的靈魂去填補。如果沒有人死去,就不會有鳥和魚的誕生。我們都是同一座森林裡的生物。我們擷取多少,就得補償多少。

這很公平。

但我們有回報,這是人類不同于植物和動物的地方。

莫裡教授認為,隻要我們彼此相愛,并把它珍藏在心裡,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地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的心中。

有那麼多親近無比的人融入我們的生活。愛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離開了人世,你也活在人們的心裡。

《相約星期二》: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1. 坦然面對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與生活講和3. 死亡終結生命,但無法終結感情的聯系結語

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莫裡教授平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被安葬在一個美麗的地方,那裡有樹木、青草、斜坡......課程在繼續,教授閉眼靜躺,學生來了,教授早就囑咐過:你說,我聽。說說最近的麻煩問題,但答案要由自己去尋找。

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别》寫到:“你知道,故事的結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確定我們的就是死亡。是以我們最好不要讓那結尾,奪走了故事的光芒。”

我們沒有一個人能擦掉生活過的痕迹,同樣也不能重新再生活一次。

命運屈從于無數個磨難,但隻有一個會危及它自己,那便是死亡。然而,坦然面對死亡,與生活講和,懷念我們愛着的人。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生命,隻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塞内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