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作者:寒不语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什么样的人来谈论最合适?

无疑,应该是老人,并且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因为此时此刻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会对人生增添一种超然的思想。

生命乐章在尾声处,对死亡会有怎样的思考?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相约星期二》讲述了身患绝症的莫里教授,每个星期二给自己的学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上最后一门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在教授去世后后,作者把听课笔记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一出版,便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而豆瓣评分高达8.4。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莫里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他对死亡的3种看法。对于死亡,如果我们可以像莫里教授一样平静,那么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了。

《挪威的森林》中,年轻的直子患癌去世,渡边陷入了无尽的悲恸中,难以自拔。直子的朋友于是对他说出了这番话:

“假如你对直子的死怀有一种类似创痛之感,那么就把这种创痛留给以后的人生,在整个后半生中去体会。如若可以学习到什么,那就要从中学习。因此,尽管你可能心里难受,也还是要坚强起来,要再成熟一些,成为大人。”

拂去外表的尘埃,便能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意识到死亡是什么时,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人们过于强调了年轻的价值,莫里教授并不接受这种价值观,因为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年轻人经历尚浅,对于生活的理解很有限。年轻人都会有迷茫、烦恼、迷惘,压力山大时甚至想自杀……

而老人的生活阅历丰富,一般不会轻易的自杀。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可我们总是会听到身边的老人说:“真羡慕你们年轻人。”但却从来没有听人说:“我很高兴我已经老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莫里教授解释一语中的。这是因为这些老人的生活不充实且无意义。因为人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那个时候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你没有体验过的事。当我还是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变成了一个糟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一个人如果一直不愿意接受死亡,那他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人终究是要死的。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感人的故事。28岁的她被诊断出癌症,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读过很多书,去过很多地方,谈过甜甜的恋爱,有喜欢很久的爱好,有疼爱自己的家人,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

她说:

“生病是不好的事,但我觉得生病比意外好很多,死是很平常的事。开车会不小心出车祸,去河里游泳会不小心溺水,失火也会不小心丧命。我还是很幸运的,起码可以好好告别。我觉得自己的生命精彩无比,即将面临的生活是老天爷的恩赐,死亡什么时候来,我完全不关心。我只想活在当下,活在这一瞬间。”

人终究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无法违背。我们能做的就是,乐观地接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读过《活着》的人,在感叹命运无常时,都对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报以最大的同情。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也在穷困中患病去世,妻子家珍因软骨病而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女婿二喜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太饿,吃豆子撑死了。

就这样,生活被 一次次死亡撕扯的粉碎。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与生活讲和。确切的说是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

在经历亲人的相继去世,面对了无数的死亡,福贵仍然孑然一身努力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福贵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知道应该继续活着。

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莫里教授的境界常常给人以喜悦。在谈论死后火化的情景时,莫里教授告诫到:“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瞬间将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俏皮。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莫里教授的病情不断恶化,小便时无法自理,必须有人替他拿瓶子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大多数人会因此而感到难堪,尤其是到了教授这样的年龄。但教授却和我们不同。

当熟悉的同事们来看望他时,他会对他们说,“听着,我要尿尿了。你能替我拿着瓶子吗?你行吗?”

通常同事都能这么做,连同事自己也感到惊讶。

与生活讲和,教授感觉到了依赖他人的乐趣。当他人帮教授翻身、擦脸或按摩腿部、给他涂擦防止长疮的乳膏时,他感到是一种享受。他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教授说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教授乐在其中。

与生活讲和的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一个人如果厌恶生活、害怕死亡,他就不会感到幸福。因为死亡总会到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遗忘。

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是《coco》。coco是主角米格曾奶奶的名字,曾奶奶有一个深爱她的父亲埃克托。为了追寻音乐梦想,埃克托抛弃了妻女与朋友一走了之,但当埃克托想回归家庭时,却不幸被朋友害死了,coco等了父亲埃克托整整90年,她在等父亲给她一个解释,“他到底去哪儿?”。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发人深思。当埃克托带着米格去找猪皮哥借吉他时,猪皮哥马上就要死了,米格不明白为什么死去的人还会再死一次,满脸忧伤的埃克托告诉米格:

“因为已逝的人的故事是由活着的人谱写的,如果活着的人再也不记得这世界上曾经有过你,那你就会消失,这是终极死亡。”

埃克托惧怕“终极死亡”,因为唯一记得他的女儿coco也快要离开人世了,当人世间不再有人记得他时,身在亡灵世界的他也将烟消云散,了无踪影。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写过,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电影的最后,曾奶奶coco在米格的琴声中,再次想起了父亲埃克托,快要终极消亡的埃克托在另一头同时感知到了,于是他重获新生。

乔布斯曾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发明。”

它教会我们:“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

死亡是一种自然,人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有一个名叫迪萨那的部落,他们认为世界是个恒定的能量体,它在万物中流动。因此,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招致了另一个生命的终结,同样,每一个死亡也带来了另一个生命。世界的能量就这样保持着平衡。

当他们外出狩猎时,迪萨那人知道他们杀死的动物会在灵魂井里留下一个洞穴,这个洞穴将由死去的迪萨那猎手的灵魂去填补。如果没有人死去,就不会有鸟和鱼的诞生。我们都是同一座森林里的生物。我们获取多少,就得补偿多少。

这很公平。

但我们有回报,这是人类不同于植物和动物的地方。

莫里教授认为,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有那么多亲近无比的人融入我们的生活。爱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离开了人世,你也活在人们的心里。

《相约星期二》: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1. 坦然面对死亡2. 在死亡面前懂得与生活讲和3. 死亡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感情的联系结语

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莫里教授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被安葬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树木、青草、斜坡......课程在继续,教授闭眼静躺,学生来了,教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最近的麻烦问题,但答案要由自己去寻找。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写到:“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擦掉生活过的痕迹,同样也不能重新再生活一次。

命运屈从于无数个磨难,但只有一个会危及它自己,那便是死亡。然而,坦然面对死亡,与生活讲和,怀念我们爱着的人。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