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堂课,你我都该好好听听——《相约星期二》

作者:学乃身之宝

说到听课,我们自然会想到自己上学时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坐在下面听,或者记笔记,或者做题,到期末考试结束,但更多时候,这门课程的内容从走出考场的那一瞬间开始,所剩无几,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被动上课后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些课程,是我们主动去学习的。比如,现在网上的各种学习平台,社群,以及自己为了提升竞争力而学习的和工作相关的课程,这是我们在获取知识和信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

而今天说到的这堂课,有些沉重,是我们大多数人会回避,甚至不敢去听的一堂课。

这堂课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它是有关死亡、衰老、遗憾、原谅、人生意义等“大问题”的讨论。

这堂人生课,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而且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上课地点还在家里,上课时间固定——每周星期二

这堂课来自一本书——《相约星期二》

这堂课,你我都该好好听听——《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年过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被诊断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即卢•格里克氏症。这是一种凶险且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可怕的是,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在与病痛“相处”的一年后,莫里与世长辞,其得意门生米奇,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去世后将老师的醒目箴言汇编成此书,取名为《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也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九部著作,包括《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一日重生》,以及这本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等畅销著作。

《相约星期二》可以说是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它在全美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

这堂课,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听,是因为这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堂课,是人生的必修课,更是揭示生命意义的一堂课。

一、这堂课,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活得透彻。

余秋雨在给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时说到,有资格谈论人生的人应该是老人,特别是来日不多的老人,因为他们已经产生强烈的告别意识,还会对人生有一种超然的鸟瞰视角。

莫里正是这样的人。我们借助米奇的文字从中感受老人在与死亡近距离对峙中出现的超常思维能量,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

莫里认为,美国的教育文化有误导—它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去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比如上学、考试、升迁、就业、赚钱、买房、买车等,这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人们已经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内去审视自己:这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或者说,这些“需要”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作者米奇在书中开头部分讲到自己舅舅去世后,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他开始玩命工作,追求成就,积累财富,这可能是他对死亡的恐惧,但后来,他与莫里的交谈中发现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向是错的,莫里告诉他,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价值观。

这堂课,你我都该好好听听——《相约星期二》

对于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被一大堆实利琐事所迫地生活着呢?

我们也需要审视自己的生活:

1.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或者,你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现实与理想中生活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3.这样的差距是否可以改变?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地方。 4.对于可以改变的地方,自己需要做什么? 5.制定目标,从小目标开始,慢慢改变,这就是行动的力量。

比如,你觉得自己和爱人之间的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客观理性地去分析原因,或者找朋友等第三方去帮助分析,在分析中审视自己的婚姻生活。只有真正去审视,反省,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你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二、这堂课,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它能让我们重读人生。

莫里给米奇上的这堂课,都是有关人生态度和思考的。诸如他们每周二谈论的主题,包括世界、死亡、遗憾、家庭、感情、爱的永恒、道别等等,这些主题(大问题)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的,即使我们的文化不提倡思考这些,但是,在我看来,只有把这些大问题想清楚,看明白,我生活中的小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对于死亡,就像莫里说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而“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这堂课,你我都该好好听听——《相约星期二》

可见,我们把有关“死亡”这个大问题弄明白了,也就弄明白应该如何去生活了,而这正是我们人生经历中所需要的思考。

死亡,被我们忌讳的词,不愿被提起,更不敢去面对,但是,当我们认清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并接受这一现实,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安排余生。只是我们很多人不愿去思考死亡这个问题。

莫里说,“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而当我们真的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因为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

除了对“死亡”这个大问题的理解外,莫里还给了我们有关“原谅”的理解。

莫里说,“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原谅,是内心的解脱,也是与自己和解,更是与生活讲和。

而与生活讲和,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莫里做到了。他原谅了自己对朋友的苛刻态度,原谅了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因为在莫里看来,我们没必要一直处在遗憾的情绪中而无法自拔,这对我们没有益处的。

是的,现实中的我们,对于内心深处的抱怨,或遗憾之事,如何化解的呢?能做到原谅吗?当时的伤害让你失望透顶,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你的感受会发生变化。那些你在意和在乎的人,会一直在你心里。而原谅在我看来,不该在临死前完成。因为那时的自己已经没机会了。

因此,尽早与生活讲和,即是与自己和解,这对于我们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

三、这堂课,讨论的是生活的意义,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意义。

莫里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这堂讨论生活意义的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即将走向死亡的老人是如何面对生死、衰老、文化、家庭,以及爱等大问题的,而这些内容也揭示了我们生命的本质意义。

在莫里看来,爱既是生活的意义,也是生命的本质意义。

这堂课,你我都该好好听听——《相约星期二》

书中,提到很多有关爱的说法,比如,“相爱或者死亡”“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可见,莫里注重爱,他把爱,献身于爱,作为生命的意义。

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后,便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因为他想的是“研究我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观察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从我这儿学到点什么”,这是莫里对我们的爱。

莫里接受死亡,同时他没有把死亡看成是一件悲哀的事,因为在他心里住着爱,他说“我也许就要死去,但我周围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份?”

莫里又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要使你的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可见,爱是给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生命的存在。”—《爱的艺术》

这一说法和莫里的说法不谋而合,“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都源于爱。

那么,我们如何爱,如何献身于爱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爱。因为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其次,我们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因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是一种能够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最后,我们要拥有大爱的情怀。

“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象爱你自己那样爱其它的每一个人。只要你对其它人的爱不及对自己的爱,你就不会真正地爱你自己,但是如果你同样地爱所有的人,包括爱你自己,你就会爱他们象爱一个人,这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爱自己、同样也爱其它所有人的伟大而正义的人。”——爱克哈特

这堂课,不仅让我们审视了自己和生活,重读了人生,还让我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而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一辈子来学习这堂课的内容,但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来尽快让自己完成这堂人生必修课。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