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相约星期二 | 王晓平:读李华平《语文课就该这样教》

作者:一起悦读
相约星期二 | 王晓平:读李华平《语文课就该这样教》

按:2021年9月21日晚八点,“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继续9月主题共读,本月轮值主席是来自山东烟台的王晓平老师,共读主题为“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阅读”。9月第三期为专题“走进课堂”中,来自山东的崔静老师领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来自四川唐锐老师领读了《语文课就该这样教》。其后,轮值主席王晓平老师也发布了她阅读《语文课就该这么教》的阅读感言。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

借语言之舟,航语文之海

第八章中让我读之又读、品之又品的是王君老师的《荒岛余生》和周丽蓉老师的《汉家寨》两课。

一句话,一个人

在大连正道年会,现场听过王君老师的 《范进中举 》,她以群文阅读的方式 ,讲的是语言暴力 的文化现象,解读角度非常独特 ,以生活中学生语言表出问题为出发点 ,课的选点有针对性、现实感, 但总感觉语文味儿不是很纯正。

好似驰骋疆场的木兰将军, 纵横捭阖,女儿气质内敛。

读她的 《荒岛余生 》这一节选,豪气之余更多感受到的是她“女儿”的细腻 、自信,本色当行。

她以慧眼胆识精选一句话,读透一个人。

精选最后一段第一句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 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

当学生草草过目、凭感觉理解出现偏差时 ,老师借力发力 ,抓住了关键的介词 “对于” ,品味它有或无传达出的不同信息,一妙!

当学生关注到了“稍稍”这个副词 ,老师借势问可以去掉吗 ?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的心理变化 。

下面就是一连串的词语互换比较。

”整天“”改为“”每一天”可以吗 ?

“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 ”意味着什么 ?可以改为“不再整天望着海面 ”?

可以改为“看着海面”吗 ?

可以改为“不再等待有船来 ”?

【老师像挽花绳一样 ,引导学生在语句中不停穿梭 ,玩味得不亦乐乎。细细揣摩每个修饰语 ,品味语言表达的形象感、主客体的不同强调重心 、情感意味的变化 …… 可谓游刃有余 ,尽享语言冲浪的兴奋、刺激!】

一个问,一幅画

周丽蓉老师的《汉家寨 》,也很有刚柔并济之风 。

一个“印象汉家寨”

的讨论 主题抛出,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 。运用文中词语、具体简洁的语言勾勒头脑中的“汉家寨”,要求明确。

用数量词加名词的方法表述 。

用形容词表达一下你看到这幅图画的感受 。

景物描写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是?

感受是什么 ?

把你觉得不舒服的词语勾画读出来 。

还有其他感觉吗 ?我是幻视?

【随着教师指令的有效引导 , 随着对画面的感知描述,对作者感受的体悟,汉家寨走进了学生心中。

一个核心问题的不断幅射,训练了学生“看见”和“说准”的能力,筋骨有力又肌肉丰满,不得不叹服作者强大的文本解读力 和教学设计能力!】

一节好课,如美酒,品之又品,余韵犹长……

尝试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是什么?我本来刚看到主要指文学创作,比如学生常写的“文学性散文”,在内容、形式上常常具独创性,个性化強。

王荣生先生曾说,“好散文”具“不可教性”,语文教师只能起催生作用 ,如推行“情景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 “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都是“催生”的办法。

华平老师在中学卷最后一章设置了“尝试创意写作 ”,个人认为编者重在让我们学习如何将学生写作思维打开,在基础写作层面上的升级(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

这一章精选了曹公奇老师的《给材料作文立意 》,和卿平海老师的《纸随心飞 :练笔指导 》两节精品课。

虽然只选两课,给人带来的震撼不小。在这里想先谈一下第一课读后的感受。

类似曹老师这样的审题立意课我也上过,收效也有,但相比曹老师的课堂,甚微,为什么?

首先表现在训练材料的选择。

曹老师的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源自《中考说明》中的两则中考作文试题 ,权威,导向明确,既有情境 ,又能提供多角度思考,而且新颖鲜活。材料本身有足够吸引力 ,又很适合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

其次表现在教师的引导智慧。

老师在对学生回答的方向引领 、总结概括中 无形渗透了审题立意的方法,这一点值得学习。

如“你是从整体角度立意 ,几位同学分别从五句话告诫的话语立意,还能不能从其他角度立意,如整体材料的某些侧面或反面 ?

你从正面续写, 有积极引导作用 ,你从反面续写出人意料 ……”

当学生针对第一个训练题目提出应该鼓励年轻人突破条条框框去创新的立意时,课堂节奏 慢下来,教师在这里“重锤狠敲”了几下,让学生展开辩论思考。因为这个立意会是双刃剑 ,驾驭得好,独树一帜;控制不好会跑偏。

最后 教师总结为,必要的约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听从别人告诫就是为了将来闯荡社会、 创新生活中少走弯路 ,尽快成才。

这个归纳辩证全面,明晰了方向,又将学生思维提升了一级。

在第二个训练材料交流时,学生说要以“窗”为话题写一篇散文时,老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明晰自己的想法 ,“你准备写些什么内容呢 ?和恩师寄语 这则材料有没有联系呀 ?那怎样才算是材料的角度 ?”

并借此点拨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不同之处 。

写作知识渗透自然,又针对学生的思维混乱处,比泛泛的理论讲授有效得多!

可见,有效的作文指导既不能随意, 又要能随机应变。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素养积淀,可能我们恰恰欠缺这个吧。

识课谱,明学理——如何读“课谱”

“我这二十多年来,研读了二三百位名师的课谱”,当听到华平老师说出这句话时,我内心着实受到很大震动。

一是惊于华平老师说“二三百名”这个数目。“我能快速罗列出自己熟知的二三十位名师吗 ?”我在心中自问 。即使能够,恐怕也仅仅是知道名字而已。

二是惊于华平老师识谱的“自觉性”。

读名师的课 ,我以前常常是在教学备课时用到才“去拿来”,解一时之需,用完即丢。很少深入“研读” 支撑他们课堂设计的背后的“学理”,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

三是对“课谱”二字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层。

“谱”,可以是一种方法、范式、样本。可学,好学,又可翻新。

就如“菜谱”,备料、步骤、注意事项等介绍得清楚明白,人人可以照着做 ,但做出的味道又各有各的味,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

主要在于做菜人对料的甄选 ,比如蔬菜是新鲜 绿色有机的,还是被农药浸染过的 ?

在于做菜人对火候的拿捏把握 ,还在于做菜人对吃饭人口味的把握 ……

而且要真正读懂,需要做菜人有一定的厨艺积淀 。

同样,一本好书摆在面前 ,我们读者的关注点在哪儿,能否读出编书人的良苦用心,考验我们读者自身的理论修养 及教学经验积累,当然还有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等。

好书要不断地回读 。

初读,入乎其内。

眼中只有树木,获得一个零碎、粗浅的理解 ,可能只是标注出我心仪的地方及疑惑的地方 。

再读,出乎其外。

眼中开始有一片树木,会关注每棵树 的存在价值,及彼此间的关联 。会横看纵看,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次,识谱要悟道。

识谱,最终是为了自己会写谱。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自己要内化,要能抓住课例背后的“道”“理”。哪些是语文教学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呢?要深思明辨,心中有谱,教学方向才正确、才有效。

当我们没有能力去识别其中的学理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书前的导引、书后的“品评赏析”、新课标精要内容链接、名师语录……

这是编者对一线教师的“体恤”吧,担心我们只看热闹,找不到思考方向;担心我们理论修养不够,读不出优课的精髓,甚至读偏、误读。

总之,读书观己,教学生阅读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自己的阅读,教(读)什么,怎么教(读),教(读)对了吗,有效吗?如何可以更好……

加入共读

● 加入共读,请点击下文 ⬇️ 了解详情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2021共读招募

● 查看往期共读,请点击 ⬇️ 进入文章专辑

“相约星期二 |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专辑

正文完,欢迎分享,转载请于文章下留言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由石恢本人发起和主持。一起悦读俱乐部和润知阅读研究院将提供服务支持。

一起悦读俱乐部

是一个公益性民间阅读研究与推广机构,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阅读交流平台,目前为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它创办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主张阅读即生活方式,倡导“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阅读理念。自2011年11月起每周末固定举办公益读书沙龙活动,至今已举办线下活动400余场。2014年一起悦读俱乐部住地被评选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2015年入围深圳首届华文领读者大奖,2015年获中国书业年度评选阅读推广人前五候选。2017年在全国领读者大会上获评“领读者联盟致敬机构奖”。2018年一起悦读周末沙龙获“北京阅读季”精品阅读活动奖。2016-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合作机构。

润知阅读研究院

于2018年在北京创立,是一家专门从事阅读研究、阅读实践、阅读推广的专业机构。研究院特聘全国知名的阅读研究专家、阅读推广人、专业阅读教师组成核心团队,充分发挥多年的阅读推广经验,在阅读现状调查评估、青少年儿童分级阅读、青少年儿童阅读课程、青少年儿童阅读活动、青少年儿童阅读能力评价、领读者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专业阅读教学与阅读教育的方法路径,努力建设完善中小学校园阅读服务体系;同时积极与社会力量广泛合作,以阅读为抓手,促进图书馆、社区、校园、家庭阅读的联动融合,积极推动区域教育、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推动全民阅读事业贡献力量。

- End -

相约星期二 | 王晓平:读李华平《语文课就该这样教》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六号华亭嘉园A-2E

推荐关注一起悦读俱乐部备用公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