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深秋九月,冷雨綿綿,寒意入骨,飄飛的黃葉零落成泥,幾間傾頹的老屋在寒風中搖曳,荒草布滿庭院,一直長到台階。六十三歲的陶淵明卧在床榻上,咳嗽連連,時不時吐出一口帶血的痰來。朋友顔延之和兒子們圍坐在側,給他端來湯藥,他搖搖手制止了。又要給他祈禱天神,他也搖搖手制止了。
此前不久,情知即将棄世的陶淵明給自己寫了挽歌和自祭文。
他說,有生必有死。昨晚還是人,今早便上了判官生死簿。孩子們聲聲哭喊着父親,老朋友伏在我身上痛哭。但我已經毫無知覺,是非得失榮辱皆跟我無關。隻恨活着時候,喝酒不能滿足。
活的時候能喝酒卻沒酒喝,死了以後有酒喝卻隻能對着酒杯發呆。酒肉擺在案前,親朋哭倒在地,我想說話卻發不出聲音,我想看看卻眼裡無光。生前睡在高堂,死後眠在荒草。
荒草茫茫,白楊蕭蕭,馬兒聲聲嘶鳴,風兒瑟瑟吹過。棺材進入墓中,從此不見天日。前來送我的人各自回家,親戚朋友還沉浸在悲傷中,别人已經高歌歡唱。死了以後就沒啥可說的了,隻能跟巍巍高山融為一體。
我即将辭别逆旅,永歸本宅。從我生而為人,就窮的叮當響,時不時揭不開鍋。隻能每天幹些挑水,砍柴,種地,澆園的粗活。冬天曬曬太陽,夏天喝喝甘泉,雖然筋骨勞累,但是心裡舒适。
我很快就要走了,此生毫無遺憾。我死之後,不要起高墳,不要栽墓樹,就讓世人在如梭的歲月中把我忘掉吧。我活着這麼艱難都挺過來了,死了以後又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
孩子們哭問,父親,你還有什麼遺言啊。陶淵明柔聲道,我在十三年前就已經寫好了遺囑,你們要牢記于心。
五十歲時,陶淵明給孩子們寫了《誡子書》。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從小窮苦,為了生計東奔西走,奈何性情剛倔,才疏學淺,處處碰壁。心想就自己這種性格,再在社會上混肯定不得善終,于是下定決心,棄官歸隐,遂讓你們忍受饑寒之苦。看到隔壁兩個老光棍抱着被子躺卧在床舒心自在,我經常對你們母子抱愧于心。
我從國小習彈琴寫字,喜歡清閑靜雅,每當吸收了新知識,我就忘記了吃飯。天氣晴好時漫步于樹蔭下,聽着鳥鳴聲聲,内心歡喜安然。我經常說,五六月中,側卧北窗之下,涼風習習吹來,快樂似神仙。
自從患病以來,我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幸虧親朋好友沒有忘記我,經常給我送藥,我感覺大限将至。你們年幼家貧,還得幹砍柴挑水的重活,我想起來就心如刀絞。你們雖然不是同母所生,但要同心協力,把日子過好,永遠不要分家,永遠不要反目。希望你們牢記我的教誨,别的話沒有了。
陶淵明五十歲病得很重,以為要死,于是立下遺囑。但是天佑善人,病好又活了十三年,現在這一天終于到了,也就不改遺囑了。
言畢,陶淵明安然離世。

晉哀帝興甯三年(365年),陶淵明出生于小康之家。曾祖陶侃是晉室中興之臣,死後家族迅速沒落,幾個兒子互相攻擊,争奪繼承權,最終兩敗俱傷。其子陶夏襲封,陶淵明是陶夏兄弟陶茂之孫。
陶侃諸子皆以勇武處世,卻無謙恭立身,沒有陶侃堅韌卑讓的品質,是以惹禍上身。陶侃死後,他的兵權被庾亮接收。有一兒子陶稱,在一次會議上當面頂撞庾亮(豺狼愈甚,發言急切),中途帶人離開會場。庾亮立刻派人在半道上将他誅殺。
陶氏子孫迅速認清了形勢,很快往低調靠攏。陶淵明有一伯父陶淡,打小喜歡仙術,一生沒有娶妻。祖上留下财産千萬,從不過問一句。最後離家出走,隐居深山,服食絕谷,不問世事,蓋幾間小茅屋住着。每天研讀易經,養頭白鹿做伴。如果有人拜訪,立馬搬家,讓他們找不着。州裡想舉他為孝廉,他聞之落荒而逃,人們再沒有見過。陶淵明父親陶逸,終身隐居不仕。喜怒不形于色,動辄離家出走,寄迹風雲。
陶淵明小時候日子過得還不錯。他從小喜歡讀書,而且是“為自己而學”。孔子說,君子之學為己,小人之學為人。君子就是上流社會衣食無憂的貴族子弟,他們學習隻是為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養,并不考慮“有沒有用”。小人就是身處底層的貧寒子弟,他們學習是為了取悅貴族,争取融入上流社會,是以學的都是“有用之學”。
陶淵明毫無疑問是如假包換的貴族子弟,雖然家道已經衰落,但駱駝倒了架子還在,依然是貴族。當時顯學是讀老莊清談或者為六經作注。但是陶淵明不讀這些,他讀的都是超越功利的“閑書”,比如《山海經》之類。他以讀書為最大的樂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陶淵明就是“樂之者”。
陶淵明“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喜歡打鬧嬉戲,經常一個人在林蔭下漫步,在田野中沉思,是個内向孤僻的人。
十六歲時,陶淵明愛上一位女子,這位女子出身士族,身材曼妙,儀态萬方,經常在小河邊彈琴,陶淵明經常去小河邊散步,二人隔河相望,心心相印,不交一語。這種兩情相悅的柏拉圖愛情持續了大約半年,有一天陶淵明再次來到小河邊,直到日暮,也沒見到心上人出現。回來後輾轉反側,寝食難安,從此每天去小河邊,心上人卻再也沒有了消息。
他像進入舟中卻失去了木漿,攀登懸崖卻沒有了籍手,經常從夜半驚醒,獨坐到天明。終于有一天黎明破曉,雞還沒有叫,當他失魂落魄的徘徊在河邊時,一陣陣笛聲從心上人的居所傳來,始而悠閑雅緻,繼而高亢凄美,終而沉郁若無。
陶淵明的愛情之是以無疾而終,主要還是太過内向,太過守禮,是個謙謙君子,而非浮浪子弟。他與戀人近在咫尺,卻不願逾越禮教,行“蔓草之會”。但他家族已經衰落,在那個士庶分明的時代,這是無法逾越的鴻溝,他隻有忍痛放棄,仰天長嘯,徒歎奈何。日後每每想起,“痛斷人腸”。
心上人,我在小河邊等你,他們說,你嫁到了府裡。
二十歲,陶淵明父親去世,他執掌了家業,成為一家之主。由于不善經營,又逢旱災蝗災,地租收不上來,日子每況愈下,從小康漸趨堕入困頓,但是溫飽還能解決,不過不能經常喝酒,需要去親友家蹭。
這種耕讀日子過到二十九歲,陶淵明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出山。因為家裡已經到了吃不開飯燒不起柴穿不上衣的地步,幾個孩子餓的滿地跑,抱着他的腿喊爸爸,親友們于是勸他,趕緊出去找份工作吧,不能再在家窩着了。
陶淵明也覺得當宅男不是事兒,畢竟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出去做點什麼,不能種一輩子地,再說得掙錢養家啊。于是出山,給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兒子)當了副手。王凝之是個虔誠的五鬥米教信徒,終日裝神弄鬼,不理俗務,把所有繁雜瑣碎的工作一股腦兒交給陶淵明全權處理。陶淵明僅僅幹了不到一個月便吃不消了,太累了,太煩了,生活是一盤磨,自己就是拉磨的驢子,後面還有人揚着鞭子。
陶淵明“不堪吏職”,隻好辭職回家。很快妻子去世,他又娶了一個,新婦帶來了嫁妝,暫時緩和了窘境。夫婦二人早出晚歸,辛勤勞作,晚上溫一壺酒,對飲高歌,摘點田園裡的豌豆莢下酒,這種“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幸福生活正是陶淵明夢寐以求的,窮點沒什麼,苦點沒什麼,累點沒什麼,關鍵是心安,心靜,心散,不用面對各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人際關系,不用處理各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繁雜工作。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農夫,山泉,有點田”的生活沒過多久,家裡再次揭不開鍋,沒辦法陶淵明隻好再次出山,輾轉于各位大佬之間幹了六七年幕府小吏,又幹過不到半年縣令,“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陶淵明别看一副不求上進的樣子,但他内心藏着猛虎,“猛志固常在”。他的理想是做個“悟道者”,“隐者”,“立德”者,而不是整日為了兩口嚼谷在俗世中沉淪。
多年宦海生涯讓他不堪重負,他隻想找一處甯靜港灣,停泊自己一顆傷時憫亂的心。于是他再次辭職回家了。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他還寫下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個與世隔絕的所在,桃源中人淳樸真誠,個個臉上洋溢着發自肺腑的笑容,上到九十九,下到不會走,“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們為什麼要讀陶淵明?因為陶淵明的一生,便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我們每個人年輕時都曾胸懷大志,想幹出一番事業光耀門楣,于是十年寒窗苦讀,三更燈火五更雞。後來走上社會,日複一日繁忙的工作和險惡的人心讓我們心力交瘁,不堪重負,腦子裡動不動便蹦出“我去,老子不侍候了”的念頭,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下班回家,看看沒有還完的貸款,跟你一起辛苦打拼同樣滿臉疲憊的妻子,活蹦亂跳的孩子,你的“辭職”二字就咽到了肚子裡。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桃花源,這個桃花源便是你的家。當你告别一天的勞累,回到溫馨的小家,關上家門,将一切煩惱和喧嚣關在門外,夫妻倆吃吃飯,說說話,看看書,寫寫字,教孩子寫寫作業,彼此來個深情的擁抱,此間之樂,“不足為外人道也”。
心中藏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千年以來,解讀陶淵明詩歌的著述和作者恒河沙數,但我隻推崇“國民級網紅教授”戴建業老師的解讀。戴老師說,陶淵明是他的“性情知己”。陶淵明田種的糟糕,日子過得潦倒,孩子不求上進,為何還能活得自在,快活,本真?光憑一百多篇詩文,他何以成為比肩屈原杜甫的詩國巨人?
這本《陶淵明新論》,乃戴建業老師四十年著述生涯巅峰之作,身為學術著作,語言幽默通俗;身為通俗讀物,學術嚴謹夯實。理清陶淵明生命全曆程,解透陶淵明詩文百餘篇,博引古今重要成果,發前人未有之新論,喜歡陶淵明和戴建業老師的朋友趕緊買一本回家看看吧,點選下方連結即可直接購買。
戴建業澄明之境 修訂版陶淵明新論 ¥6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