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一位姓“朱”的朋友告訴我,他去南京明孝陵遊覽不要門票。還沒等他解釋,我突然笑着說:“老朱與小朱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還收什麼門票。”這也讓我不由得想起三孔。在曲阜隻要孔氏族人,拿着身份證去遊覽三孔同樣也不收門票。看來與名人有相同姓氏還是有好處的。如果這樣,朱姓無疑是百家姓中最有優勢的姓氏,南京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甚至是故宮,對于姓朱的遊客都要免收門票。那我們就講一講朱姓氏族是如何傳承的呢?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明孝陵

朱氏出自曹氏

周武王曾封曹國曹氏後裔曹挾于邾國,建都于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公元前796年,邾國國君邾顔參與魯國政變,受到讨伐并被殺害。邾顔的夫人盈氏是位絕色美女。丈夫死後,各諸侯都垂涎她的美色,她卻發誓說:“誰能為我報殺夫殺君大仇,我便嫁給誰”。最終,她的小叔子,邾顔的弟弟邾叔術誅殺了魯國的鮑廣父與梁買子,報了國仇,雪了家恨。盈氏果然履行諾言,嫁給了小叔子邾叔術為妻。盈氏為前夫邾顔生了兩個兒子:邾夏父與邾友,改嫁後,又為邾叔術生了一子名盱(xū)。邾叔術對待兩個侄子與親生兒子不分彼此,甚至勝似親生子。當侄子邾夏父長大後,邾叔術選擇退位,将邾國國君之位讓給了侄子邾夏父。

後來邾國國君傳至邾桓公,因邾國發生内讧,邾桓公之子邾夷鴻率家人逃離邾國來到魯國的沛邑(今江蘇)隐居起來。他将邾字改為朱,表示自己是離國,失去封邑的人。他的兒子有遷徙到沛國相邑,其後裔孫逐漸繁衍壯大,形成後世朱氏重要的一支——沛國朱氏。由于朱夷鴻的影響很大,是以後世大多數朱氏都尊他為朱氏肇氏大始祖,尊其子為相縣始遷祖。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邾國故城遺址

沛國朱氏嫡系大宗

世上朱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到漢魏之際,沛國朱氏日益強大。沛國朱氏的昌盛是從西漢末年世居沛國相的朱翊(yì)開始的。朱翊在漢哀帝時,曾擔任大司馬長史,深受大司馬董賢的重用。後來,董賢受王莽陷害,自殺身亡,朱翊買棺材為其收屍厚葬,觸怒王莽,慘遭殺害。朱翊之子朱浮曾跟随劉秀征戰天下,因功封舞陽侯,後擔任大司空,位列三公。朱浮曾孫朱寓曾任青州刺史,後升任尚書,但在激烈的政治鬥争中,被迫害死在獄中。朱寓死後,她的子孫為躲避迫害,四處逃難。其中的一支從沛國遷徙到朱寓曾任職過的青州,後繁衍成著名的青州朱氏。後世奉朱寓為青州朱氏的始祖。朱寓死後,他的夫人攜子朱俊逃到丹陽避難,後來子孫繁衍,形成著名的丹陽朱氏。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青州朱姓始祖畫像

朱俊與寡母相依為命,對母親極為孝順,成為著名大孝子。後因鎮壓黃巾軍有功,被先後封為西鄉侯、錢塘侯,位列三公。公元195年,朱俊奉漢獻帝之命勸董卓投降,卻不料被扣為人質,氣得吐血而死。朱俊生三子:朱皓、朱桓、朱據,三兄弟個個不凡。尤其次子朱桓曾擔任孫權謀士,因擊敗曹仁,進封嘉興侯。有一次,朱桓從吳國都城建業回青州前,與孫權告别時說:“我将遠去,若能走前一捋龍須,死也無憾!孫權聽後,真的揚起下巴讓他摸起胡須來。”

沛國朱氏朱寓一支與東漢末年分别遷往青州與丹陽後,其弟朱卓的一支仍留在沛郡,堅守祖業和故土。朱卓的裔孫朱君建曾任北周太子洗馬,并世居亳州永城。朱君建的曾孫朱操生有四子:朱仁軌、朱敬則、朱玘(qǐ)、朱珉。老大朱仁軌曾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常教誨族中弟子說:“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老二朱敬則是一位文武雙全,才華出衆的名士,後高居相位多年。老三與老四皆位居高官。由于朱敬則兄弟四人的傑出成就,使得水城朱氏一躍而成為朱氏族衆中最顯赫的家族。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朱敬則畫像

朱熹家族傳承

老大朱仁軌的後裔中有一支徙居睢陽,形成睢陽朱氏。睢陽朱氏後來又分衍出吳郡常熟朱氏與昆山朱氏等分支。老二朱敬則的後裔有一支在南宋建炎初年南渡居霍丘,後又遷徙壽春下蔡。在朱敬則的的後裔中,曾湧現出名揚中外的朱熹家族與朱元璋家族。

朱熹的父親朱松中進士後,調任建州政和縣,是以舉家遷入福建建州政和縣城居住,遂開建陽朱氏一族,朱松也成為入閩朱氏始遷祖。1130年,福建兵亂,朱松逃到朋友鄭安道家中,妻子程氏在此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後來成為大理學家的朱熹。直到朱熹八歲時,父親朱松才在福建建瓯定居下來。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朱熹畫像

朱熹與夫人劉氏共生5女3子,二女和四女早年夭折,長女嫁臨桂縣令劉學古為妻,三女嫁朱熹的學生黃幹為妻,五女嫁進士範元裕為妻,其三個兒子是:朱塾、朱埜(yě )、朱在。朱熹長子朱塾的子孫形成虞邑窦堰朱氏與桐城朱氏。後裔朱梴(chān)被明代宗封為第一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後世子孫承襲五經博士,直到清代。民國時,改授朱公祠奉祀官。

朱熹的次子朱埜生四子:朱钜、朱铨、朱铎、朱铚(zhì)。次子朱铨因官遷徙廬陵,後轉遷廣東興甯,其後裔形成客家朱氏。三子朱铎遷居海甯,其後裔成為浙江海甯派一支。朱埜的長子朱钜留居建陽考亭,生有四子,次子朱淵從建陽遷居雙橋,其後裔成為雙橋朱氏,朱淵次子朱思祖又遷居八字橋,形成八字橋派。朱钜三子朱潛生三子,長子朱繼祖遷居西墅,形成西墅派,次子朱德祖遷居朱家泾,其後裔形成朱家泾派,定居至今。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朱氏宗祠

朱熹家族再分支

南宋危亡時刻,朱潛攜帶幼子朱餘慶逃到高麗國,在錦城(今羅州)定居。是以,其後裔子孫尊朱潛為入朝始祖。後曆經七百多年,後裔子孫繁衍昌盛,散居北韓半島各地,達到二十多萬人,其中南韓有十四萬,北韓六萬。朱钜的長子朱洽留守建陽,後裔子孫從福建建陽考亭回遷祖居地——徽州婺源,形成婺源朱氏東、西兩大房。

朱熹的次子朱埜的次子朱铨因官遷居廬陵,成為廬陵朱氏始遷祖。朱铨之子朱元圭退居後在書院講經論道,曾培養出民族英雄文天祥這樣的得意門生。

廬陵朱氏從朱铨下傳六代有朱章甫,因元末戰亂,從廬陵遷居江西吉安安福縣,後又遷至廣東興甯縣甯中鄉,成為第一支廣東客家朱氏。朱铨的另一支裔孫朱彥明在明朝末年從建甯縣遷居廣東興甯縣甯中古塘村,形成第二支廣東客家朱氏。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儀隴朱氏的由來

清朝康熙年間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廣東客家朱氏從廣東韶關遷居四川廣安縣。後代子孫朱文先又從川北廣安遷到四川儀隴縣馬鞍場定居,形成了著名的儀隴馬鞍場朱氏。

儀隴朱氏,世代務農,生活貧寒。朱文先的曾孫朱邦俊生四子:朱世連、朱世林、朱世和、朱世祿,而老二朱世林娶妻鐘氏,生六子二女,其中第三子便是朱德。因大伯朱世連無子,父親朱世林将朱德過繼給長兄朱世連。于是,伯父朱世連便成為朱德的養父。從曹挾到朱夷鴻到朱熹再到朱德的家族世系,可清楚看到朱氏的世系傳承。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朱老總

邾夏父——(孫)邾安公——邾憲公——邾文公——邾定公——邾宣公——邾悼公——邾莊公——邾隐公——邾桓公——毛成子朱夷鴻(朱氏始祖)——朱秺(dù)(沛國朱氏始祖)——(裔孫)朱翊(世居沛國相縣)——朱浮——朱永——朱尚——朱質——朱卓——朱翻——朱越——朱元勝——朱詢——朱濟——朱威則——朱騰——(裔孫)朱君建——朱随——朱僧甯——朱梁——朱操——朱敬則——朱光迪——朱守滔——朱涔——朱梁——朱介——朱禹——朱師古(奉祖父避亂遷歙縣黃墩)——朱古僚(婺源始遷祖)——(孫)朱昭元——朱帷甫——朱振——朱絢——朱森——朱松——朱熹——朱埜——朱铨——(裔孫)朱耀星(遷居四川廣安縣)——(孫)朱文先——(曾孫)朱邦俊——朱世林——朱德——(朱琦、朱敏)……

過去老人常說,世上之朱氏以出自曹氏為主體,而曹氏朱氏又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世代傳承,綿延不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