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燒紅——歐陽秀詩句中的文化"密碼"

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周長清

近千年前,北宋的重臣歐陽在創作《遼》後創作了一首五字詩。這位達文浩萬萬不會想到,他的詩《冰燒紅》已經成為今天研究者解開中國白酒起源之謎的重要證據。

一項新的考古研究将酒的出現曆史從遼金時期推到了遼代。吉林大學前沿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馮恩軒和博士生顧偉在合著論文《遼代遺迹研究》中指出,在吉林省大安市酒廠出土的酒窖,大部分是遼國使用的北宋銅币。模拟廖代蒸餾燒酒的複活過程,與歐陽秀描述赤丹習俗的詩句《冰燒酒紅》互相印證,不僅将遼金王朝之前的遼金時期的白酒曆史推向了遼代,而且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白酒的本土起源。

冰燒紅——歐陽秀詩句中的文化"密碼"

在大安市出土的遼代燒酒器(修複)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白酒釀造文物。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周長清

一罐硬币背後的秘密

大安市酒莊位于吉林省西部嫩江沿岸,2006年,酒廠在基礎設施上挖出了兩個大鐵鍋,410多個爐石。2012年,馮恩雪帶領團隊進行了一次考古調查,将其确定為遼津時期燒酒作坊遺址,其成套燒酒壺,是目前在中國所有葡萄酒遺物中發現的分離産品,其時代是接近中國白酒産地的第一時間。

2014年3月,在距離鐵鍋爐20米的大安酒莊院子裡,又發現了一個坑窪,裡面裝着一個裝銅錢的鍋,數量超過4000塊,其中大部分可以辨認出錢文。

在中國古代,許多朝代都鑄造了硬币,這是考古研究時代的有力證明。據馮恩軒介紹,遼國自己的硬币數量很少,基本上是唐代、五代和北宋發行的硬币。研究發現,除了37個唐代"開元通寶"外,大安出土的所有酒窖硬币都是北宋的銅币,從"雨花元寶"的太宗時期到"政同寶"的徽宗時期,年份的順序基本連續,共包含26種貨币, 涉及7位皇帝,19年,鑄造年份從公元990年到公元1117年。

專家分析,投币地窖大多是為主要人員遇到重大突發事件,來不及攜帶或轉移重磅硬币而匆匆埋藏,一般與戰争有關。大研酒廠舊址窖藏币,最新為"政同寶",鑄造于公元1111年至1117年,在此期間,大安附近确實發生了一場大戰,即"出江店大戰":廖天青四年(1114年)10月,女真部首領顔阿骨打反遼, 在嫩江邊的"出江店"赢得遼軍。這場戰鬥增強了真正女人打敗赤丹人的信心,次年,大金國成立的第一天。後來,金太宗為紀念戰争而建造了肇州市,而大安酒莊距離城市廢墟僅10公裡。

馮恩軒推測,達安酒莊酒窖的老闆硬币,應該受到"出河店"兩軍的影響,匆匆忙忙地把硬币埋在原地并逃跑。戰争發生在北宋政治和年代,宋代最新的酒窖也是"政治和通寶",之後北宋硬币沒有被發現。曆史文獻,在硬币的支援下,馮恩雪确定這個酒窖的埋葬時間是公元1114年。

作為遼金考古專家,馮恩教授認為,2006年大安酒莊出土的瓷器、闆耳鐵壺、陶瓷片,都是遼晉時期的共性,其中齒灰色陶器是典型的車丹文化,是遼代獨有的。經北京大學碳14檢測,闆耳鐵壺是遼代的遺物。這裡沒有發現屬于金朝的遺物。結合對新發現的硬币窖時期的研究,該遺址的年齡範圍從遼金時期減少到遼朝晚期。

冰燒紅——歐陽秀詩句中的文化"密碼"

吉林省大安市的酒莊模仿遼代古老的"燒冰酒"方法進行燒酒實驗。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周長清

實驗的意外收獲

大安酒廠廠長孔淩海為探索古代蒸餾方法,查閱了大量傳統釀酒材料,設計了一套裝置,還原了遼代的古蒸餾過程,并于2014年4月14日進行了遼代古酒燃燒的首次模拟試驗。

實驗在大安酒廠院進行,溫度為10C。勞工們将冷水注入蒸餾裝置的"日用鍋"中,用于冷卻目的。測試開始五分鐘後,導管開始釋放酒精,然後是滾燙的液體,測量為72度的酒精。但"天盤"中的冷水迅速升溫,導管的流量逐漸變薄,達到斷裂的程度。勞工們會把"天鍋"裡面的熱水拿出一些,加冷水,管道裡隻有白酒蒸出來,沒有酒流出來。匆匆忙忙的孔淩海環顧四周,看到院子裡角落裡未融化的殘冰,立即叫人拿冰塊砸碎,進"天鍋"。鍋中的水溫立即下降,導管開始從酒中流出,一直持續到測試結束,沒有加冰加水。在45度下測量酒頭液的二次流出。本試驗用50斤高粱、黃米原料發酵酒200斤,共釀18斤酒。

經過專家總結,廖古法蒸餾酒的工藝特點可以概括為:固體發酵、鍋蒸餾器具、"日壺"用冰冷卻,可将發酵後的葡萄酒蒸餾成高度燒酒。這種方法簡單實用,保證了葡萄酒的順滑度,提高了葡萄酒的出行率。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切冰降溫的情況,正好符合歐陽秀詩《燒冰酒紅》的描述,這是一筆大意外之财。

中國燒酒(即酒)的起源是學術界争論已久的話題,有很多不同意見,及時有漢、唐、宋、晉、元等觀點,在源頭上有"外話"和"地方說",其中"元朝從阿拉伯傳入"的說法流傳最廣。"這可能是中國化學和食品科學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未決問題,"英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家約瑟夫·李(Joseph Lee)在談到中國燒酒的起源時說。

2014年7月,中國酒類協會在大安市召開了遼代酒蒸餾工藝修複專家鑒定會,協會會長王延才、白酒專家高月明一緻認可了遼代蒸餾器仿真實驗的文化、考古和工業價值。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第一次完全複制了遼代蒸餾燒酒生産的全過程。"冰燒酒"工藝完成了從傳統米酒液體發酵到固體發酵、從壓榨酒到葡萄酒大規模蒸餾的技術改造,為高品葡萄酒的商業供應奠定了基礎。

去年,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将吉林西環路旅遊景點的"冰燒"和"千年燒酒遺址"列入名單,并派專家到大安市葡萄酒博物館對展出的相關文物進行搶救保護。

冰燒紅——歐陽秀詩句中的文化"密碼"

詩歌中的文化"密碼"

公元1005年,一場影響深遠的事件發生在中國土地上:北宋和遼國在經過多年的戰争後筋疲力盡,簽署了"深淵同盟"。和平協定使雙方和平共處了100多年,專注于各自的發展。因為遼國鑄造的銅錢不多,多利用宋代貨币和前朝的各種錢币,在貿易上,銅錢成為北宋損失給廖的主要商品之一,甚至因為大量的銅錢走私流出,北宋也産生了"缺錢"。

北宋與遼關系正常化後,兩位使節頻繁交往,達380多次。有專家調研,北宋使者赤丹,有曆史記錄700餘人,包括王安石、歐陽秀、包正、沈壽、蘇宋、蘇汝等進階朝臣。許多文化精英在創作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歌,或是物品的感受,或是記憶人類的感受,被後來的研究者統稱為"造遼詩",其中一些成為考察曆史的重要依據。

在北宋仁宗和二年(1055年)的冬天,49歲的歐陽秀以漢林學士、閻部阆中、曆史博物館修繕,官稱醫生為"鶴池丹登寶藏使者",獻身于賀利哥·安特,廖道宗非常重視歐陽修,超标接待,送叔, 再平等的宴會。歐陽秀在次年春天回程的路上寫下了《騎士團五字》,其中收錄了《寒酒紅、凍紅、冰冷紅》的詩句,這是20首描述赤丹飲食習俗的長詩中唯一的叙事句。筆者親眼目睹了各種車丹飲食,隻有選擇這兩種習俗成詩,一定是南方罕見的車丹最獨特。"凍紅"更容易解釋,意思是冷凍肉被切成薄片,細絲,鮮紅色,指出遼人冬季飲食吃肉和宋人不同的特點。"冰燒紅"一直很難讀懂。

孔淩海、馮恩軒等人指出,如果是從大安酒廠模拟測試遼代燒酒過程的視角解讀,那麼這首詩就忽然歡快起來。"冰",即切下冰塊準備燒酒。"燒酒"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點燃蒸餾酒,而"燒酒"也可以作為名詞溶液,對于可以燒酒,這個詞是雙關語。根據"解釋"這個詞,"紅色"具有"紅色"和"紅色熱"的含義。觀察現場模拟了遼代古代蒸餾酒的過程,"冰燒酒紅"五個字顯示了制酒、蒸酒、酒品三通特點,着火蒸餾,具有冰冷卻、酒紅熱的特點,突出了赤丹人制作燒酒的特殊習俗,可以說是神的筆。詩句《燒冰紅》不僅描繪了當地蒸餾酒的場景和過程,還指出其燒制蒸餾酒的獨特過程是冰冷卻。

冰燒紅——歐陽秀詩句中的文化"密碼"

馬背民族的葡萄酒文化

在遼朝留下的制度文化中,最精彩的遺産是聖賢的制度,它延續到晉、元、清三代的統治時期。"豫"是車丹語,指的是皇帝在大賬中的血統,是一種"走國走"的制度。奇丹人是遊牧民族,遼笛長期在野外狩獵,"四小時(四季)的蛞蝓"。其中,泉水選擇有水的地方捕天鵝,鈎釣大魚,舉行盛大頭魚(鲱魚)宴會,頭雁(天鵝)宴會,并舉行朝臣會議,會見外國和領土使節。遼朝中後期,國家定居,"玉"的位置相對固定,大部分"春節"選擇了吉林西部的玉爾河,靠近嫩江與松花江交彙處,廖史記載廖帝到長春進行"春節"長達92年。

馮恩軒認為,遼代的"冰燒酒"是植根于中國傳統釀酒文化和鍋式炊具,而在"春季"活動對蒸餾酒的大量需求的帶動下,是結晶多文化融合的碰撞。大安地區擁有廣闊的黑土地,山中滿是高粱、榛子、小米等,為釀酒提供充足的食物需求。廖道宗當時"長春縣嘟洙六錢",因為糧米便宜而記載在史冊上。嫩江河和玉爾河提供天然的優質水源,燒酒用的天然冰也很容易獲得,可以建造地窖儲存。遼代出現了口徑超過1.4米的大型酒壺,生産能力大大增強,形成了葡萄酒産業和民族稅收的重要産業來源。《遼市食品貨》記載,"凡城井,各下頭,隻對酒稅到北京",可以看出,當時大安地區的白酒産業是遼代的經濟支柱,是國家稅收的來源。

有專家認為,遼代發明的葡萄酒蒸餾技術與文化交流,到中原、南方等地區,至少到了元代,白酒已經遍布全國各地,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國自古以來的好酒,尤其是北方的"馬背民族"。飲酒習俗已經深入到赤丹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遼國的四位皇帝,鼎盛時期的兩位受害者——世宗(34歲)和穆宗(39歲)都喝醉了。遼代酗酒的風,在接待時做酒娛樂很普遍,很多"造遼詩"形容赤丹人溫熱的酒文化。想必那些在國内南方喝低級米酒的人,熱辣高燒更是令人生畏!

冰燒紅——歐陽秀詩句中的文化"密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