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每日电讯报》记者 周长清
近千年前,北宋的重臣欧阳在创作《辽》后创作了一首五字诗。这位达文浩万万不会想到,他的诗《冰烧红》已经成为今天研究者解开中国白酒起源之谜的重要证据。
一项新的考古研究将酒的出现历史从辽金时期推到了辽代。吉林大学前沿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冯恩轩和博士生顾伟在合著论文《辽代遗迹研究》中指出,在吉林省大安市酒厂出土的酒窖,大部分是辽国使用的北宋铜币。模拟廖代蒸馏烧酒的复活过程,与欧阳秀描述赤丹习俗的诗句《冰烧酒红》相互印证,不仅将辽金王朝之前的辽金时期的白酒历史推向了辽代,而且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白酒的本土起源。

在大安市出土的辽代烧酒器(修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白酒酿造文物。新华社每日电讯报记者 周长清
一罐硬币背后的秘密
大安市酒庄位于吉林省西部嫩江沿岸,2006年,酒厂在基础设施上挖出了两个大铁锅,410多个炉石。2012年,冯恩雪带领团队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将其确定为辽津时期烧酒作坊遗址,其成套烧酒壶,是目前在中国所有葡萄酒遗物中发现的分离产品,其时代是接近中国白酒产地的第一时间。
2014年3月,在距离铁锅炉20米的大安酒庄院子里,又发现了一个坑洼,里面装着一个装铜钱的锅,数量超过4000块,其中大部分可以辨认出钱文。
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铸造了硬币,这是考古研究时代的有力证明。据冯恩轩介绍,辽国自己的硬币数量很少,基本上是唐代、五代和北宋发行的硬币。研究发现,除了37个唐代"开元通宝"外,大安出土的所有酒窖硬币都是北宋的铜币,从"雨花元宝"的太宗时期到"政同宝"的徽宗时期,年份的顺序基本连续,共包含26种货币, 涉及7位皇帝,19年,铸造年份从公元990年到公元1117年。
专家分析,投币地窖大多是为主要人员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来不及携带或转移重磅硬币而匆匆埋藏,一般与战争有关。大研酒厂旧址窖藏币,最新为"政同宝",铸造于公元1111年至1117年,在此期间,大安附近确实发生了一场大战,即"出江店大战":廖天青四年(1114年)10月,女真部首领颜阿骨打反辽, 在嫩江边的"出江店"赢得辽军。这场战斗增强了真正女人打败赤丹人的信心,次年,大金国成立的第一天。后来,金太宗为纪念战争而建造了肇州市,而大安酒庄距离城市废墟仅10公里。
冯恩轩推测,达安酒庄酒窖的老板硬币,应该受到"出河店"两军的影响,匆匆忙忙地把硬币埋在原地并逃跑。战争发生在北宋政治和年代,宋代最新的酒窖也是"政治和通宝",之后北宋硬币没有被发现。历史文献,在硬币的支持下,冯恩雪确定这个酒窖的埋葬时间是公元1114年。
作为辽金考古专家,冯恩教授认为,2006年大安酒庄出土的瓷器、板耳铁壶、陶瓷片,都是辽晋时期的共性,其中齿灰色陶器是典型的车丹文化,是辽代独有的。经北京大学碳14检测,板耳铁壶是辽代的遗物。这里没有发现属于金朝的遗物。结合对新发现的硬币窖时期的研究,该遗址的年龄范围从辽金时期减少到辽朝晚期。
吉林省大安市的酒庄模仿辽代古老的"烧冰酒"方法进行烧酒实验。新华社每日电讯报记者 周长清
实验的意外收获
大安酒厂厂长孔凌海为探索古代蒸馏方法,查阅了大量传统酿酒材料,设计了一套设备,还原了辽代的古蒸馏过程,并于2014年4月14日进行了辽代古酒燃烧的首次模拟试验。
实验在大安酒厂院进行,温度为10C。工人们将冷水注入蒸馏设备的"日用锅"中,用于冷却目的。测试开始五分钟后,导管开始释放酒精,然后是滚烫的液体,测量为72度的酒精。但"天盘"中的冷水迅速升温,导管的流量逐渐变薄,达到断裂的程度。工人们会把"天锅"里面的热水拿出一些,加冷水,管道里只有白酒蒸出来,没有酒流出来。匆匆忙忙的孔凌海环顾四周,看到院子里角落里未融化的残冰,立即叫人拿冰块砸碎,进"天锅"。锅中的水温立即下降,导管开始从酒中流出,一直持续到测试结束,没有加冰加水。在45度下测量酒头液的二次流出。本试验用50斤高粱、黄米原料发酵酒200斤,共酿18斤酒。
经过专家总结,廖古法蒸馏酒的工艺特点可以概括为:固体发酵、锅蒸馏器具、"日壶"用冰冷却,可将发酵后的葡萄酒蒸馏成高度烧酒。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保证了葡萄酒的顺滑度,提高了葡萄酒的出行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切冰降温的情况,正好符合欧阳秀诗《烧冰酒红》的描述,这是一笔大意外之财。
中国烧酒(即酒)的起源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话题,有很多不同意见,及时有汉、唐、宋、晋、元等观点,在源头上有"外话"和"地方说",其中"元朝从阿拉伯传入"的说法流传最广。"这可能是中国化学和食品科学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未决问题,"英国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约瑟夫·李(Joseph Lee)在谈到中国烧酒的起源时说。
2014年7月,中国酒类协会在大安市召开了辽代酒蒸馏工艺修复专家鉴定会,协会会长王延才、白酒专家高月明一致认可了辽代蒸馏器仿真实验的文化、考古和工业价值。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次完全复制了辽代蒸馏烧酒生产的全过程。"冰烧酒"工艺完成了从传统米酒液体发酵到固体发酵、从压榨酒到葡萄酒大规模蒸馏的技术改造,为高品葡萄酒的商业供应奠定了基础。
去年,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吉林西环路旅游景点的"冰烧"和"千年烧酒遗址"列入名单,并派专家到大安市葡萄酒博物馆对展出的相关文物进行抢救保护。
诗歌中的文化"密码"
公元1005年,一场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土地上:北宋和辽国在经过多年的战争后筋疲力尽,签署了"深渊同盟"。和平协议使双方和平共处了100多年,专注于各自的发展。因为辽国铸造的铜钱不多,多利用宋代货币和前朝的各种钱币,在贸易上,铜钱成为北宋损失给廖的主要商品之一,甚至因为大量的铜钱走私流出,北宋也产生了"缺钱"。
北宋与辽关系正常化后,两位使节频繁交往,达380多次。有专家调研,北宋使者赤丹,有历史记录700余人,包括王安石、欧阳秀、包正、沈寿、苏宋、苏汝等高级朝臣。许多文化精英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歌,或是物品的感受,或是记忆人类的感受,被后来的研究者统称为"造辽诗",其中一些成为考察历史的重要依据。
在北宋仁宗和二年(1055年)的冬天,49岁的欧阳秀以汉林学士、阎部阆中、历史博物馆修缮,官称医生为"鹤池丹登宝藏使者",献身于贺利哥·安特,廖道宗非常重视欧阳修,超标接待,送叔, 再平等的宴会。欧阳秀在次年春天回程的路上写下了《骑士团五字》,其中收录了《寒酒红、冻红、冰冷红》的诗句,这是20首描述赤丹饮食习俗的长诗中唯一的叙事句。笔者亲眼目睹了各种车丹饮食,只有选择这两种习俗成诗,一定是南方罕见的车丹最独特。"冻红"更容易解释,意思是冷冻肉被切成薄片,细丝,鲜红色,指出辽人冬季饮食吃肉和宋人不同的特点。"冰烧红"一直很难读懂。
孔凌海、冯恩轩等人指出,如果是从大安酒厂模拟测试辽代烧酒过程的视角解读,那么这首诗就忽然欢快起来。"冰",即切下冰块准备烧酒。"烧酒"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点燃蒸馏酒,而"烧酒"也可以作为名词溶液,对于可以烧酒,这个词是双关语。根据"解释"这个词,"红色"具有"红色"和"红色热"的含义。观察现场模拟了辽代古代蒸馏酒的过程,"冰烧酒红"五个字显示了制酒、蒸酒、酒品三通特点,着火蒸馏,具有冰冷却、酒红热的特点,突出了赤丹人制作烧酒的特殊习俗,可以说是神的笔。诗句《烧冰红》不仅描绘了当地蒸馏酒的场景和过程,还指出其烧制蒸馏酒的独特过程是冰冷却。
马背民族的葡萄酒文化
在辽朝留下的制度文化中,最精彩的遗产是圣贤的制度,它延续到晋、元、清三代的统治时期。"豫"是车丹语,指的是皇帝在大账中的血统,是一种"走国走"的制度。奇丹人是游牧民族,辽笛长期在野外狩猎,"四小时(四季)的蛞蝓"。其中,泉水选择有水的地方捕天鹅,钩钓大鱼,举行盛大头鱼(鲱鱼)宴会,头雁(天鹅)宴会,并举行朝臣会议,会见外国和领土使节。辽朝中后期,国家定居,"玉"的位置相对固定,大部分"春节"选择了吉林西部的玉尔河,靠近嫩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廖史记载廖帝到长春进行"春节"长达92年。
冯恩轩认为,辽代的"冰烧酒"是植根于中国传统酿酒文化和锅式炊具,而在"春季"活动对蒸馏酒的大量需求的带动下,是结晶多文化融合的碰撞。大安地区拥有广阔的黑土地,山中满是高粱、榛子、小米等,为酿酒提供充足的食物需求。廖道宗当时"长春县嘟洙六钱",因为粮米便宜而记载在史册上。嫩江河和玉尔河提供天然的优质水源,烧酒用的天然冰也很容易获得,可以建造地窖储存。辽代出现了口径超过1.4米的大型酒壶,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葡萄酒产业和民族税收的重要产业来源。《辽市食品货》记载,"凡城井,各下头,只对酒税到北京",可以看出,当时大安地区的白酒产业是辽代的经济支柱,是国家税收的来源。
有专家认为,辽代发明的葡萄酒蒸馏技术与文化交流,到中原、南方等地区,至少到了元代,白酒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的好酒,尤其是北方的"马背民族"。饮酒习俗已经深入到赤丹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辽国的四位皇帝,鼎盛时期的两位受害者——世宗(34岁)和穆宗(39岁)都喝醉了。辽代酗酒的风,在接待时做酒娱乐很普遍,很多"造辽诗"形容赤丹人温热的酒文化。想必那些在国内南方喝低级米酒的人,热辣高烧更是令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