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常用來形容菜品豐盛。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中華大宴。關于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見于乾隆年間李鬥的《揚州畫舫錄》。滿族風味的燒烤、火鍋、涮鍋是滿漢全席不可或缺的菜品。同時也包括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煙、燒等兼具,聽上去真是讓人垂涎三尺。

滿漢全席分為滿席和漢席兩部分,彙集清中葉以後下江一帶城市餐飲業食譜和部分食書内容的《調鼎集》,對于滿席記載如下:
全豬(或紅白全豬上盤,頭蹄全)、全羊、燒小豬(活重八斤)、挂爐鴨(一對)、白蒸小豬(油包)、白蒸鴨(一對)、爬(扒)小豬、香鴨(醬油、花椒、小茵、丁香,香腸同)、糟蒸小豬(油包)、白哈爾巴(重六斤或幹蒸)、挂爐鴨(或蝴蝶雞)、燒哈爾巴(重六斤)、白蒸雞、白蒸烏叉(或半邊或整個)、松仁垠雞、紅白胸又(重五斤)、燒肋條(重六斤一方)、白煮肋條(六斤)、搜婁(紅、白四斤)、紅白雜碎(肝、大腸)、豬骨随(髓,名龍條)、羊照式、羊腦(内圓、火腿、海參,燒豬腦同)、羊肚(蒜絲、筍、肉絲炒)、糟羊尾。
既然乾隆年間的民間才有滿漢全席這種說法,那甄嬛年輕時肯定吃不到了。那麼,甄嬛可以吃到什麼呢?
在清朝還沒入主中原的時候,努爾哈赤就規定過飲食了。筵席上主要是吃面食和肉類。天命八年(1623 年),努爾哈赤親自為八旗貝勒制定了一份筵宴的餐單,這份餐單規定八旗貝勒主要飲食内容有:
麻花餅一種,麥餅二種,高麗餅一種, 茶食餅一種,饅首細粉,果子、鵝、雞、濃白湯各一種,并大肉湯。
孤證不立,其他的史料也有記載。《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載:“女真風俗,飲酒畢,上粥、飯、肉食及面食”。從《欽定滿洲源流考•國俗》來看的話,那吃飯的場景是相當彪悍,每個人坐在炕上,吃點鹹菜,吃點肉。這些肉或者被烀熟了,或者是生的,蘸點蒜醬,各位拿出自己的佩刀,切肉來吃,不必客氣。
金主聚衆将共食,則于炕上,用矮枱子或木盤相接,人置稗子飯一碗,加匕其上,列以韲韭、長瓜,皆鹽漬者,别以木碟盛豬、羊、雞、鹿、兔、狼、 麂、獐、狐狸、牛、馬、鵝、雁、魚、 鴨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以芥蒜汁清沃,陸續供列。各取佩刀,脔切薦飯。 食罷,方以薄酒傳杯而飲,謂之禦宴者亦如此。
對清代早期食物體系進行研究的學者指出,“清代最早的禦膳食品有兩類,滿人廚師做的以面食為主的膳,稱‘饽饽席’;漢人廚師做的以肉食為主的膳,稱‘魚肉席’,後糅合為一種豐富多彩的膳食。當然,也有人說滿人廚師為主的是“火鍋席”“燒烤席”。
饽饽,是對面食的統稱。餃子也是饽饽的一種,滿族人稱之為“煮饽饽”。說不定東北人過年吃餃子,還是滿族的傳統。煮饽饽滿語裡面也叫做“艾吉格饽”,滿族人的餃子(煮饽饽)多為豬肉酸菜餡,餃子的食用大緻分為兩類,一類是在除夕夜,人們要吃現包的餃子;另一類就是凍餃子,把餃子包好以後,再冷凍起來,等有客人前來拜訪時用以招待客人,友善快捷。其他饽饽主要有:粘糕饽饽、煮饽饽、蘇子葉饽饽、椴樹葉饽饽、酸饽饽等。
還有一個有特色的食品就是粘豆包。粘豆包的一般用料是将黏黃米或粘玉米磨成面,在面和好後,先要将粘面壓成餅狀,再把豆沙餡包在餅中,然後團成饅頭的形狀,最後放到蒸鍋籠屜上即可。粘豆包口感非常好,甜而不膩,粘而勁道。食用粘豆包可選擇蘸糖,也可以選擇油炸的方式,炸好的粘豆包也叫做炸糕。食用粘豆包,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趁熱食用,冷了便會影響到它的口感和味道。
說到饽饽,現代人常吃的就是薩其馬。薩其馬又叫做“糖纏”,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薩其瑪乃滿族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 形如糯米, 用石灰木烘爐烤熟, 遂成方塊, 甜膩可食。”
是以,薩其馬的漢語又叫“金絲糕”,它是滿族人非常喜愛的傳統甜點。其做法是:将打好的雞蛋與面粉和勻,搓成條狀,下入油鍋中烹炸,把清水、奶油、白糖、蜂蜜等熬成濃稠的汁,再與炸好的面條混合、攪拌,倒入已鋪好有青絲和紅絲的木槽中壓平,待晾涼後,用刀切成長方體的小塊兒,薩其馬香甜松軟,油而不膩,至今廣受歡迎。
饽饽是也是祭天常用的供品,《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記載:
大内每歲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則以打糕、搓條饽饽獻供。正月,以馓子供獻。五月,以椴葉饽饽供獻。六月,以蘇葉饽饽供獻。七月,以新黍蒸淋漿糕供獻。八月,供餃子……
後世有康乾盛世這種說法,那麼,乾隆皇帝吃什麼呢?是不是有駝峰、熊掌、猴腦、猩唇、 象鼻、豹胎、犀尾、鹿筋之類的八珍?舉個例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的晚膳如下:
鹿腸鹿肚熱鍋一品、燕山藥酒炖鴨子熱鍋一品、肥雞雞冠肉熱鍋一品、山藥蔥椒雞羹熱鍋一品、托湯雞一品、羊肚片一品、燕窩脍鴨子一品、清蒸關東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燒肥狍子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年糕一品、小菜五品、鹹一碟、粳米幹一品 。
然而,這些菜皇帝未必吃,皇帝很有可能去吃後妃的“小廚房”。用末代皇帝溥儀的話說,“吃一看二眼觀三”,衆多膳食隻是在皇帝面前供擺排場而已,很多菜肴皇帝都不曾碰筷, “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根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記載:
耗費人力物力财力最大在排場,莫過于吃飯⋯⋯到了吃飯的時間⋯⋯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擡着大小七張膳桌,捧着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直奔養心殿而來⋯⋯平日菜肴二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還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着龍紋和寫着“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于是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走⋯⋯
清宮的膳食,分帝後日常膳和各種筵宴。皇帝的日常膳食由禦膳房承辦,後妃的膳食則由各宮膳房承辦。筵宴則由光祿寺、禮部的精膳清吏司及禦茶膳房共同承辦。禦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禦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還有太監一百五六十人。
精膳清吏司僅官員就有一百六七十人。皇帝平時吃飯稱傳膳、進膳或用膳,平時吃飯點并不固定,多在寝宮或其經常活動的地方。
皇太後、皇後及妃嫔一般都在其本宮用膳,沒有特别意旨,任何人都不能與皇帝同桌用膳。是以,甄嬛一般也是自己在本宮用膳,未必有多熱鬧。至于餐具,也是根據品級規制有所不同。
清宮中沒有滿漢全席的說法,隻籠統地稱為“上席、中席”,但在實際内容上已經滿漢交融,清宮中的“滿漢席”已經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隐形地運作着。
清宮光祿寺的宴制,以滿族規制為主。出于清朝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和民族意念,當時朝廷中最重要的筵宴,均為“滿席”食制所主宰。但是,“漢席”被規定在傳經講學、文武會試、修書編典等文化活動的應用之内。清宮禦膳中的山東飲食風味和康乾時期引入宮廷的蘇揚飲食風味,是後來 “滿漢全席”中“漢菜”部分的基礎。
很多筵席上,雖不稱為滿漢全席,也展現了滿漢全席的特點。比如,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節令宴(春耕宴、 端午宴、 乞巧宴、 中秋宴、 重陽宴、 冬至宴、 除夕宴)等等。滿族雖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後,在滿漢文化的交融中和統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漢族的飲食風俗。臘八粥、元宵、棕子、雄黃酒、重陽糕、乞巧餅、月餅等在清宮中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