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的“滿漢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巅峰也是落幕的開始

作者:書史醒俗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相當節儉的人,清朝開國時,皇帝吃得也不算奢侈。

比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一直以東北地區為根據地。

由于東北的冬天實在寒冷,火鍋就成了絕佳的冬日伴侶。

而他們吃的菜則以蘸醬菜為主,都是老百姓家裡能吃到的食物。

号稱寫了三萬多首詩的乾隆就是個十足的大吃貨。

他在位時,六下江南,對當地的美食贊不絕口,回來之後還讓禦廚整理食譜,想天天都吃到這些美食。

而且乾隆還極其注重營養,葷素搭配必須合理。

是以他的餐桌上既有魚翅、燕窩等名貴食材,也有白菜、豆腐等家常菜。每次他吃飯,禦膳房起碼得準備100多道菜才行。

清朝的“滿漢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巅峰也是落幕的開始

皇宮裡的飲食不光有牌面,規矩也是相當多,比如皇帝吃飯不能叫吃飯,得叫“用膳”或者“進膳”。

用膳之前還得嘗膳,就是先讓身邊的太監嘗嘗膳食,沒有問題才能放心地端上來給皇帝吃。

之後太監會大喊一聲“傳膳”,然後會出現幾十個小太監,扛着上百道菜進來開始擺盤。

等到皇帝準備入座的時候,大太監會先用銀筷子試毒,確定無毒才能給皇帝食用。

皇帝既不是大胃王,也不是飯桶,肯定吃不了100多道菜,是以宮裡有個規矩,那就是皇帝吃一道菜不能超過三口。

是以大多數菜最後都是被扔掉了,甚至有的菜端上來,皇帝壓根就沒動過。

雖然當時清朝家大業大,但也禁不住這麼造啊!

而且乾隆後期,還花了大量金錢廣修園林,國庫也是入不敷出。

是以,在乾隆皇帝之後,皇帝每頓飯的菜品都在減少,到了鹹豐時期,就隻剩下30多道菜了。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菜品的數量在減少,可品質沒有縮水,是以你還是能在皇帝的餐桌上看到熊掌、象拔、龍蝦等山珍海味。

令人沒想到的是,到了清朝後期,慈禧太後開始掌權,這個女人的生活隻能用奢侈來形容。

傳說她出身民間,是以把各種民間美食引進宮中,禦廚們為了滿足她的口味,可以說是費盡心思。

清朝的“滿漢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巅峰也是落幕的開始

後來她又将每餐的菜品數量恢複到了81道,燕窩、魚翅、熊掌、鮑魚,她都已經吃不出新鮮感了。

因為慈禧鋪張浪費,是以手下的人也開始中飽私囊。

據說有一次慈禧想吃羊肉,禦膳房就采購了300隻羊,但實際上給慈禧做菜用的羊都不超過3隻,剩下的都被下面的人給分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除了宮廷美食,貴族們的飲食也相當講究。

也就是把茄子去皮切丁用雞油炸,再把雞胸肉、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幹和各色幹果切丁和茄丁一起放進雞湯裡煮,等到湯汁收幹之後,封在罐子裡,吃的時候用炒雞丁拌着吃。

清朝的“滿漢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巅峰也是落幕的開始

一道簡單的茄子都能被他們做出花樣來,難怪劉外婆吃完會說:“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隻種茄子了。”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酸筍雞皮湯、糖蒸酥酪、野雞瓜子等。

提起清朝,很多吃貨都會想起聽名字就讓人垂涎三尺的“滿漢全席”。

據說“滿漢全席”包含108道菜,其中南菜54道,北菜54道。光吃就要吃上三天。

而且還有一套詳細的上菜流程:入席之前得先點上香,然後倒好茶水,再端上四鮮果、四幹果、四看果、四蜜餞給賓客們開胃。

等賓客們食欲大增,各種各樣的冷盤熱菜才能依次上桌。

《揚州畫舫錄》中的揚州滿漢席是關于“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收錄菜品共計134道。

其中有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鮑魚燴珍珠菜、鲨魚皮雞汁羹、鲫魚舌燴熊掌、米糟猩唇豬腦、蒸鹿尾、甲魚肉片子湯等,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有沒有一種正在相聲劇場聽報菜名的感覺?

清朝的“滿漢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巅峰也是落幕的開始

後來全國各地不同菜系的大廚們整理出幾百道菜單,才有了我們現在常說的“滿漢全席”。

無論哪種說法是真的,“滿漢全席”都是我們中華飲食文化的龍頭老大,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清朝時期的奢侈。

可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就沒有這麼豐盛了。

清朝初期,江南水患嚴重,地裡顆粒無收,人們别說吃大魚大肉,能吃飽就燒高香了。

好在當時有一種食物,幫人們解決了“填飽肚子”的問題,那就是明朝時跋山涉水傳到中土的甘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瓜。

但地瓜的營養太單一,臨時救急還可以,天天拿它當飯吃,肯定會讓人面如菜色,最後因為營養不良而病倒。

後來在康熙時期,國家大力發展農業,五谷雜糧大量增收,人們對地瓜就沒有那麼依賴了,夥食越來越好。

清朝的前身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大多數人都來自女真部落,他們也就是如今的滿族人。

《三國志》中就曾記載過女真人“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而吃豬肉實際在宋朝時就已經被推廣了。

清朝建立之後,豬肉更是坐穩了肉食界的頭把交椅,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肉食,老百姓過上了大米白面配豬肉的幸福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