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的“满汉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巅峰也是落幕的开始

作者:书史醒俗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相当节俭的人,清朝开国时,皇帝吃得也不算奢侈。

比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直以东北地区为根据地。

由于东北的冬天实在寒冷,火锅就成了绝佳的冬日伴侣。

而他们吃的菜则以蘸酱菜为主,都是老百姓家里能吃到的食物。

号称写了三万多首诗的乾隆就是个十足的大吃货。

他在位时,六下江南,对当地的美食赞不绝口,回来之后还让御厨整理食谱,想天天都吃到这些美食。

而且乾隆还极其注重营养,荤素搭配必须合理。

所以他的餐桌上既有鱼翅、燕窝等名贵食材,也有白菜、豆腐等家常菜。每次他吃饭,御膳房起码得准备100多道菜才行。

清朝的“满汉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巅峰也是落幕的开始

皇宫里的饮食不光有牌面,规矩也是相当多,比如皇帝吃饭不能叫吃饭,得叫“用膳”或者“进膳”。

用膳之前还得尝膳,就是先让身边的太监尝尝膳食,没有问题才能放心地端上来给皇帝吃。

之后太监会大喊一声“传膳”,然后会出现几十个小太监,扛着上百道菜进来开始摆盘。

等到皇帝准备入座的时候,大太监会先用银筷子试毒,确保无毒才能给皇帝食用。

皇帝既不是大胃王,也不是饭桶,肯定吃不了100多道菜,所以宫里有个规矩,那就是皇帝吃一道菜不能超过三口。

所以大多数菜最后都是被扔掉了,甚至有的菜端上来,皇帝压根就没动过。

虽然当时清朝家大业大,但也禁不住这么造啊!

而且乾隆后期,还花了大量金钱广修园林,国库也是入不敷出。

所以,在乾隆皇帝之后,皇帝每顿饭的菜品都在减少,到了咸丰时期,就只剩下30多道菜了。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菜品的数量在减少,可质量没有缩水,因此你还是能在皇帝的餐桌上看到熊掌、象拔、龙虾等山珍海味。

令人没想到的是,到了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开始掌权,这个女人的生活只能用奢侈来形容。

传说她出身民间,所以把各种民间美食引进宫中,御厨们为了满足她的口味,可以说是费尽心思。

清朝的“满汉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巅峰也是落幕的开始

后来她又将每餐的菜品数量恢复到了81道,燕窝、鱼翅、熊掌、鲍鱼,她都已经吃不出新鲜感了。

因为慈禧铺张浪费,所以手下的人也开始中饱私囊。

据说有一次慈禧想吃羊肉,御膳房就采购了300只羊,但实际上给慈禧做菜用的羊都不超过3只,剩下的都被下面的人给分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除了宫廷美食,贵族们的饮食也相当讲究。

也就是把茄子去皮切丁用鸡油炸,再把鸡胸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和各色干果切丁和茄丁一起放进鸡汤里煮,等到汤汁收干之后,封在罐子里,吃的时候用炒鸡丁拌着吃。

清朝的“满汉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巅峰也是落幕的开始

一道简单的茄子都能被他们做出花样来,难怪刘姥姥吃完会说:“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酸笋鸡皮汤、糖蒸酥酪、野鸡瓜子等。

提起清朝,很多吃货都会想起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三尺的“满汉全席”。

据说“满汉全席”包含108道菜,其中南菜54道,北菜54道。光吃就要吃上三天。

而且还有一套详细的上菜流程:入席之前得先点上香,然后倒好茶水,再端上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四蜜饯给宾客们开胃。

等宾客们食欲大增,各种各样的冷盘热菜才能依次上桌。

《扬州画舫录》中的扬州满汉席是关于“满汉全席”最早的记载,收录菜品共计134道。

其中有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鲍鱼烩珍珠菜、鲨鱼皮鸡汁羹、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蒸鹿尾、甲鱼肉片子汤等,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有没有一种正在相声剧场听报菜名的感觉?

清朝的“满汉全席”既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巅峰也是落幕的开始

后来全国各地不同菜系的大厨们整理出几百道菜谱,才有了我们现在常说的“满汉全席”。

无论哪种说法是真的,“满汉全席”都是我们中华饮食文化的龙头老大,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清朝时期的奢侈。

可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就没有这么丰盛了。

清朝初期,江南水患严重,地里颗粒无收,人们别说吃大鱼大肉,能吃饱就烧高香了。

好在当时有一种食物,帮人们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那就是明朝时跋山涉水传到中土的甘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瓜。

但地瓜的营养太单一,临时救急还可以,天天拿它当饭吃,肯定会让人面如菜色,最后因为营养不良而病倒。

后来在康熙时期,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五谷杂粮大量增收,人们对地瓜就没有那么依赖了,伙食越来越好。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大多数人都来自女真部落,他们也就是如今的满族人。

《三国志》中就曾记载过女真人“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而吃猪肉实际在宋朝时就已经被推广了。

清朝建立之后,猪肉更是坐稳了肉食界的头把交椅,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肉食,老百姓过上了大米白面配猪肉的幸福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