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幹貨滿滿的曆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說的是清初的重臣,河北廊坊香河人,袁懋功。
清初,當時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使綜合國力日益上升。治理天下自然離不開傑出人才的輔助,比如說,順治、康熙年間曾屢任要職的河北香河人袁懋功。

鄧超版順治帝
這個袁大人算是系出名門。袁家祖先自明初從浙江遷居香河,到袁懋功父親袁邦化這一輩做過知縣。邦化的大兒子袁懋德曾任通政使,二兒子就是袁懋功。
袁懋功系順治三年進士(公元1646年),是清代開科的首批進士,當時的袁懋功已經35歲,算是較晚出仕的政治人物。之後,他先後擔任禮科給事中,繼為刑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司通政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光祿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戶部右侍郎等職務,職位不斷上升,他的治政成績也愈加出色。
年輕時候的康熙帝
公元1660年,年近五十的袁懋功被任命為雲南巡撫。當時的雲南地處邊陲又剛剛安定,袁懋功到任後面臨着不小的挑戰。
他在雲南任職9年,無私無畏,大膽革除地方弊政,發展農業,減輕賦役,并非常注意協調滇地民族間的關系。此外,袁懋功還積極推行文治,鼓勵土司子女和士民子弟進學校讀書。後世在雲南任職的官員多采納袁懋功的政策,有清一朝,雲南共有808位進士和9906名舉人。可以說,袁懋功的開創性政策為後世斯文奠定了良好基礎。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決定在滇地實行軍隊屯田制,以減輕朝廷開支但效果不佳。袁懋功大膽改變政策,推行軍屬民種方法。他把原屬軍隊的土地租給農民耕種。農民隻需上交一定的谷物,其他收獲可以留下自用。這樣一來,既減少農民的困苦,也保障了軍隊的供給。
雲南為官,自然躲不過鎮守将領吳三桂的籠絡。對此,袁懋功平靜如水不卑不亢,始終沒有受到對方的利誘。
1669年,袁懋功調任山東巡撫。當時的山東剛剛遭遇黃河決口所導緻的水災,省内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袁大人到任後一面救災一面實際了解本省的各類弊政。他分條縷析寫成十條奏疏上報中央。康熙帝得到奏疏後采納了大多數意見。
山東巡撫府衙前的牌坊
到第二年,山東省内社會秩序穩定,農業生産有所恢複。
1671年,和袁懋功齊名的範承谟(名臣範文程兒子)從浙江巡撫職上卸任。康熙帝希望袁懋功入浙署理政務。山東士民聞訊哀求朝廷将袁大人留下,朝廷最後核準了這個請求。
當時年近60的袁懋功積勞成疾,康熙帝特意準許他“卧治山東”。
病重的袁懋功帶病堅持工作,臨終前他口述遺疏。在最後的奏疏中,袁懋功絲毫不提個人要求,而是請求皇帝繼續給災後的山東人民以寬厚政策。奏疏中,其中一句“臣即填溝壑,死無恨”尤其感人至深。康熙帝見後深為感動,一一準奏。
公元1671年9月,60歲的袁懋功在山東巡撫任上溘然長逝。山東百姓聞之無不痛哭流涕,有數百人護送他的靈柩回歸香河老家。
袁懋功死後,歸葬在香河縣大王莊袁家祖墳,墓前石碑,镌刻着保和殿大學士李霨撰文、兵部尚書朱之弼書丹的《袁清獻公墓志銘》。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袁懋功以20多年仕宦生涯實踐着這句話。他執政成績斐然又實心為民減免大家負擔,赢得了雲南、山東百姓的真心。袁懋功也成為後世為官出仕者的表率、楷模。這位河北老鄉也值得後之來者們紀念、學習。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釋出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曆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