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为您说的是清初的重臣,河北廊坊香河人,袁懋功。
清初,当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综合国力日益上升。治理天下自然离不开杰出人才的辅助,比如说,顺治、康熙年间曾屡任要职的河北香河人袁懋功。

邓超版顺治帝
这个袁大人算是系出名门。袁家祖先自明初从浙江迁居香河,到袁懋功父亲袁邦化这一辈做过知县。邦化的大儿子袁懋德曾任通政使,二儿子就是袁懋功。
袁懋功系顺治三年进士(公元1646年),是清代开科的首批进士,当时的袁懋功已经35岁,算是较晚出仕的政治人物。之后,他先后担任礼科给事中,继为刑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司通政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职务,职位不断上升,他的治政成绩也愈加出色。
年轻时候的康熙帝
公元1660年,年近五十的袁懋功被任命为云南巡抚。当时的云南地处边陲又刚刚安定,袁懋功到任后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他在云南任职9年,无私无畏,大胆革除地方弊政,发展农业,减轻赋役,并非常注意协调滇地民族间的关系。此外,袁懋功还积极推行文治,鼓励土司子女和士民子弟进学校读书。后世在云南任职的官员多采纳袁懋功的政策,有清一朝,云南共有808位进士和9906名举人。可以说,袁懋功的开创性政策为后世斯文奠定了良好基础。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决定在滇地实行军队屯田制,以减轻朝廷开支但效果不佳。袁懋功大胆改变政策,推行军属民种方法。他把原属军队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只需上交一定的谷物,其他收获可以留下自用。这样一来,既减少农民的困苦,也保障了军队的供给。
云南为官,自然躲不过镇守将领吴三桂的笼络。对此,袁懋功平静如水不卑不亢,始终没有受到对方的利诱。
1669年,袁懋功调任山东巡抚。当时的山东刚刚遭遇黄河决口所导致的水灾,省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袁大人到任后一面救灾一面实际了解本省的各类弊政。他分条缕析写成十条奏疏上报中央。康熙帝得到奏疏后采纳了大多数意见。
山东巡抚府衙前的牌坊
到第二年,山东省内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1671年,和袁懋功齐名的范承谟(名臣范文程儿子)从浙江巡抚职上卸任。康熙帝希望袁懋功入浙署理政务。山东士民闻讯哀求朝廷将袁大人留下,朝廷最后核准了这个请求。
当时年近60的袁懋功积劳成疾,康熙帝特意准许他“卧治山东”。
病重的袁懋功带病坚持工作,临终前他口述遗疏。在最后的奏疏中,袁懋功丝毫不提个人要求,而是请求皇帝继续给灾后的山东人民以宽厚政策。奏疏中,其中一句“臣即填沟壑,死无恨”尤其感人至深。康熙帝见后深为感动,一一准奏。
公元1671年9月,60岁的袁懋功在山东巡抚任上溘然长逝。山东百姓闻之无不痛哭流涕,有数百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归香河老家。
袁懋功死后,归葬在香河县大王庄袁家祖坟,墓前石碑,镌刻着保和殿大学士李霨撰文、兵部尚书朱之弼书丹的《袁清献公墓志铭》。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袁懋功以20多年仕宦生涯实践着这句话。他执政成绩斐然又实心为民减免大家负担,赢得了云南、山东百姓的真心。袁懋功也成为后世为官出仕者的表率、楷模。这位河北老乡也值得后之来者们纪念、学习。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