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文/丐丏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作者簡介】丐丏,本名張新春,遼甯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市作協會員,編輯職稱,喜愛文史,些有文章見媒獲獎出版,現為國企管理人員。

【本文由作者授權釋出】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歸化城)

為臣之道顯然是就君而言的。為臣之道有多條,但當以不啟逸心緻惰玩、不啟貪心緻斂聚、不啟侈心緻耗費、不啟躁心緻喜功為高——此可謂“四不啟”。

(1)費揚古戒防窮兵黩武

康熙三十五(六)年二月,費揚古以撫遠大将軍率西路軍随康熙帝(中路)征噶爾丹。大敗噶爾丹凱旋時,費揚古軍幕文士欲拟疏文報戰功,費如此這般定調——“兵至某處迷道,某處敗績,某處絕糧,此行屢蹈危機,皆臣失算之故。今憑借聖天子洪福,徼幸成功,實非意料所及”,并命少報殺敵人數(據《清史稿·費揚古傳》)。文士們面面相觑,以為失體,費揚古說:“天子深居九重,如見策勳太易,必至好大喜功,士卒勞瘁,不可不使上聞之,庶異日無窮兵黩武之患也。”(徐珂《清稗類鈔·費武襄防黩武窮兵之漸》)《清史稿·費揚古傳》中亦記此事,錄費揚古所言大同小異:“今天子親禦六師,如見策勳,易啟窮兵黩武之漸,非國家福也。”前載句亮點在“士卒勞瘁”,後載句亮點在“非國家福也”,共同點在戒防“窮兵黩武”,二段合起來或可為費揚古本意之全——原話固不可考,也無必要考。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費揚古所定調,後半部分是套話、奉承;前半部分是謙虛,也可能是實情——既然已大功告成,一般不會這樣檢讨反思,炫耀智謀、誇大作為、邀功請賞是再順理成章、情理之中不過的了。根據費揚古向文士們的解釋表白,可見其何其良苦的用心、何其大局的意識!

費揚古是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帝孝獻皇後的弟弟,其人“樸直有遠慮”。回京師後,在一外事場合,康熙帝讓費揚古參與表演射箭,他以臂痛婉辭,後對人透露其衷:“我嘗為大将事,一矢不中,為外籓笑,損國家威重,故不敢與角耳。”(《清史稿·費揚古傳》)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2)海望刻意隐瞞國力

乾隆帝接班時9位顧命大臣之一的海望也曾如費揚古那樣良苦用心于“國計民生”。海望為戶部尚書時,乾隆帝曾屢次問其戶部存儲之數,他總是顧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追問緊了,則奏對:“皇上不以臣為不肖,使掌邦計盈虛之數,臣當主之,不煩聖慮也。”(吳慶坻《蕉廊脞錄·海望老成謀國》)

自雍正元年進入戶部做員外郎,至乾隆二十年在戶部尚書任上去世,海望在戶部幹了三十多年,兩代兩任戶部尚書,期間僅去禮部任尚書一年零九個月,可知他對國庫國帑是了如指掌的。那麼他何以敢頂着壓力不以實相告于皇上呢?海望是這麼想的:時乾隆帝年富力強、心高氣盛,如果知道府庫豐盈,便可能侈心萌發,興土木、巡南北……是以不實告。海望可能已經意識到乾隆帝萌生了要霍霍點兒錢的意思了。面對乾隆帝這樣年輕的新主子,海望是可以賣點兒老的,而乾隆帝尚未糊塗。有這樣的好管家,實其大清天下之幸。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乾隆)

海望于乾隆二十年九月去世。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在十六年正月,第二次南巡在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帝的頻繁出巡,為臣們是普遍不贊成的(也有婉谏的,大多數“敢怒不敢言”;當然有人從中受益),而其晚年特别檢讨自責了極鋪張的六次南巡。

經典做法應該是趕緊向皇上細告金銀米糧多少多少,甚至精确到小數點後兩位,也甚可能虛報高報。這樣,一可顯示自己之能力、之稱職、之敬業、之管理有方,二可報喜邀譽;奸佞谄媚者更可能會唆使鼓動、胡出主意。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李霨)

(3)海望之先有李霨

早在康熙初年,也是一位戶部尚書,名李霨,谥文勤,有類似海望之舉。康熙九年,李霨以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一天,康熙帝偶然想興營建,便問李霨有款項可動否,李霨奏告:“戶部無可動之項。”這事兒就擱下了。不久,三藩事起,康熙帝以國庫空虛為憂,這時李霨禀告:“戶部存項敷用。”康熙帝責問前述如何如何,李霨正色回答:“部帑原備緩急之需,若平日耗于土木,緩急将何以支?”(《清稗類鈔·李文勤谏阻營建》)康熙帝松了一口氣,面露嘉許。

《清史稿·李霨傳》謂李霨“風度端重,内介外和,久居相位,尤娴掌故,眷遇甚厚”。如此忠良,圖強之君豈能不厚待。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4)綜論

如此良苦用心為官的,清朝不止他們3位,國史上更不止。

海望是滿洲正黃旗人,他和費揚古那樣深遠的慮謀或可狹隘地了解為是出于維護其“民族”利益的目的——應該有,但肯定不全是。而李霨恰恰是前朝重臣(大學士李國缙)之子,這樣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一緻的東西還在于是對新朝抱有極大的信心和希望。大清開國未久即進入盛世,全賴如此一輩。

功則惟恐他人不知,過則惟恐文飾不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費揚古、海望、李霨似乎例外。費、海、李事例,不僅僅在于其就具體事宜的長遠考量,更在于其作為一種思考、處理問題的方式的超常。——那有時甚至是要冒被誤解被免職甚至被刑罰的風險的,盡管你可能是絕對出于忠心、公心。

費揚古、李霨之于康熙帝,海望之于乾隆帝,時當旺世盛世,君明臣賢,上下皆有心氣兒。如果處于昏君暴君衰世亂世,那為臣之道又另當别論。

為臣之道,廣而言之即為下級之道、為屬下之道。一般之為下級、為屬下之道可能沒有那麼大“學問”,更可能論不上“四不啟”,但還是有誠滑實虛之别的。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推薦:林姓太始祖比幹與無心菜,比幹成為複姓?(2)推薦:幫助孫策定江東的“八虎騎”

(清朝女子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