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清太宗皇太極的原配妻子元妃鈕钴祿氏被透明後,鈕钴祿氏家族嫁給皇帝的女孩兒們,就擺脫不掉繼室的宿命,再沒有出過原配皇後(宣宗原配孝穆成皇後系追封),幾位皇後都是繼室的命,比如仁宗孝和睿皇後,文宗孝貞顯皇後,以及本文主角聖祖孝昭仁皇後。

出自鳳巢之家的孝昭仁皇後,是康熙帝玄烨的繼後,她是位列四輔臣的遏必隆的庶女。
遏必隆,熟悉清史的都知道他,四大輔臣之一,他爹是開國功臣額亦都,他母親是四公主穆庫什,是以,他就是清太祖弩爾哈齊的外孫子,清太宗皇太極的外甥,清世祖福臨的姑表兄,也是康熙帝的表叔。
不單單是皇家的外孫,遏必隆還是皇家的女婿,他的原配妻子是舅舅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兒。原配死後,迎娶的繼室則是禮親王代善舅舅的孫女、表兄穎親王薩哈廉的女兒,這是表侄女嫁給表叔。
孝昭的生母舒舒覺羅氏則是遏必隆的側室,生了孝昭和法喀兄妹。法喀的繼室是康熙孝誠皇後的親妹妹,也可以說康熙帝和法喀既是郎舅又是挑船兒(連襟),還是有血緣的表兄弟關系,孝昭和康熙自然也是表兄妹關系。
和聲名顯赫的輔政大臣爹相比,孝昭相對有點路人甲,有關她的史料不多,她立後之前的史料更是少見,以至于給後人留下一些謎團。
比如,康熙四年(1665)時,康熙帝第一次立後,與赫舍裡氏競争的遏必隆女,到底是不是孝昭,史書無載。比如,孝昭何時入宮的?史書仍無載。再比如,孝昭何時封妃?史書還是無載。
總之,孝昭首次出現在康熙十六年(1677),當時的身份就是妃。
在康熙十六年之前,清朝後宮沒有明确的等級制度,天命、天聰時期就是大福晉小福晉之分;到崇德年間,封皇後、宸妃、貴妃、淑妃、莊妃五宮,四妃中宸妃、貴妃屬于大福晉,淑妃、莊妃屬于福晉,之下都是庶妃(小福晉)。
順治時期,開始有明确封号的妃子就是賢妃董鄂氏,随即升為皇貴妃。順治元後被廢為靜妃,養在宮中待年的博爾濟吉特氏早亡後被追封悼妃,就連康熙帝的生母佟氏,大概也就是個庶妃(小福晉)。
到了康熙繼位後,追封為他爹殉葬的董鄂氏為貞妃;康熙九年(1670)追封待年宮中不幸早亡的博爾濟吉特氏為慧妃。康熙十二年(1673),尊封順治帝後宮的四位福晉、小福晉為恭靖妃、淑惠妃、端順妃、甯悫妃。
雖然有妃号,但并沒有形成定制。孝昭首次出現的身份是妃,也是當時康熙後宮唯一有妃稱号的,不知道她是和孝誠一起入宮後封妃?還是康熙十三年(1674)孝誠崩後入宮封妃?沒有史料支撐就不得而知了。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康熙的元後赫舍裡氏難産死。次年六月初六,康熙帝下诏冊立赫舍裡搏命生下來的孩兒胤礽為皇太子。
到康熙十六年(1677),赫舍裡氏已經去世三年,朝廷開始為皇帝冊立繼後忙碌。五月十一,康熙帝傳谕禮部,宣布繼後人選是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命禮部選擇吉期舉行大典。
谕禮部:朕恭奉聖祖母太皇太後慈谕。冊立妃公遏必隆之女為皇後。爾部即選擇吉期。開具儀注來奏。特谕。康熙十六年五月十一日(聖祖仁皇帝禦制文集)
七月二十二的時候,就有禦史上書說即将冊立皇後,“請停今歲秋決,以廣聖慈”,就是讓大家都沾沾喜氣,别殺人了。
21歲的康熙帝當時的妃子,除了妃鈕钴祿氏,還有表妹佟佳氏(封貴妃)、李氏(封安嫔)、王佳氏(封敬嫔)、董氏(封端嫔)、馬佳氏(封榮嫔)、那拉氏(封惠嫔)、郭絡羅氏(封宜嫔)、赫舍裡氏(封僖嫔),這一妃七嫔和孝昭同時冊封。
除了她們之外,還有生育皇長女、皇四女的庶妃張氏,皇五女生母兆佳氏,萬黼阿哥的生母那拉氏,胤禛阿哥的生母烏雅氏四人。
在這麼多妃子中,孝昭是怎麼脫穎而出的呢?
除了她本人的聰慧和能力外,大概就是她顯赫的家世為她加分了。因為孝昭出自鈕钴祿氏,滿洲貴族中的貴族,可以說她是康熙五十七年以前後宮所有妃子中,家世最高的,僅次于後來的宣妃博爾濟吉特氏。
不要說孝懿家,孝懿家不是康熙帝的提拔,當時在鈕钴祿氏家面前也不夠看。雖然孝昭的父親遏必隆已經死去三年,其家族底蘊也比才起家的佟佳氏來得深厚。
是以,孝昭成了鈕钴祿氏家族首位皇後,雖然她姑媽是皇太極的元妃,但并沒有被追封皇後,兒子又夭折沒有繼位,誰還想得起她是誰。
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二十一,以冊立皇後,康熙帝派人去祭告天地、太廟,康熙帝還親自去祭告奉先殿,也是清朝立後首次祭告奉先殿。
八月二十二,康熙帝禦太和殿,命大學士索額圖為正使,大學士李霨為副使,持節授妃鈕钴祿氏冊寶,立為皇後。
冊文曰:朕惟道法乾坤、内治乃人倫之本。教型家國、壸儀實王化之基。資淑德以承庥。宜正名而惇典。咨爾妃鈕祜盧氏。乃公遏必隆之女也。鐘祥世族。毓秀名門。性秉溫莊。度娴禮法。柔嘉表範、風昭令譽于宮庭。雍肅持身、允協母儀于中外。茲仰承太皇太後慈命。以冊寶立爾為皇後。爾其誠孝以奉重闱。恭儉以先嫔禦。敬襄宗祀、弘開奕葉之祥。益贊朕躬、茂著雍和之治。欽哉。(康熙實錄)
同時,康熙帝第一次大封後宮,表妹佟佳氏授冊寶,封貴妃;李氏為安嫔,王佳氏為敬嫔,董氏為端嫔,馬佳氏為榮嫔,那拉氏為惠嫔,郭絡羅氏為宜嫔,赫舍裡氏為僖嫔。
八月二十四,康熙帝把冊立皇後的事情頒诏天下。
诏曰:帝王仰膺天眷、撫育群生。爰溯治理之隆、莫不肇自宮闱、達于海宇。故必慎選賢媛。用資内助。承宗廟之重。敦風化之源。甚钜典也。朕抵纂丕基。笃念倫紀。茲者聖祖母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後。深惟内治攸關。特遴淑德。作配朕躬。正位中宮。母儀天下。欽遵慈命。虔告天地、宗廟。于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立公遏必隆之女、妃鈕祜盧氏為皇後。惟朕躬暨後。共勖敬勤。克迪厥德。庶其上紹徽音。敷宣盛化。以贻子孫臣民、億萬年無疆之祉。布告天下。鹹使聞知。(康熙實錄)
孝昭被冊立皇後,康熙帝還對她補行納彩、大徵禮,猶如大婚之禮。
孝昭從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冊立皇後,到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二十六崩于坤甯宮,滿打滿算做了六個月皇後,也是住在坤甯宮并死在那裡的最後一位皇後。
關于她的死因,康熙實錄無載。法國傳教士張誠的《張誠日記》提到說孝昭是和孝誠一樣,都是難産去世的,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史料提過。
網上流傳甚廣的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來自部落客橘玄雅,說從他看到的檔案顯示,孝昭并不是倉促去世的,而是拖了好幾個月才去世的,在康熙十七年年初,也就是孝昭死前的一個月,就有内務府的小官集體上書康熙帝,表示要自掏腰包找道士祈禱,為貴體不安的皇後祈福,康熙表示祈禱可以,錢由他出。
從這條檔案看,可以知道,宮外的臣子都聽說皇後已經病體纏綿,醫藥都不管用了,是以隻能求助宗教祈禱,這就是聽天由命的意思了。
結合張誠日記記載看,或許孝昭是因為小産後遺症,一直醫治無效,拖延幾個月後去世,是以張誠才說她死于難産。
如果這些說法屬實,那孝昭真是太不幸了,或許立後時就已經懷孕,也或許立後之後才懷孕,又不幸流産,由于護理不當引起感染最後導緻不治而死。
孝昭崩後當天,昭聖太皇太後(孝莊皇後本布泰)駕臨乾清門外準備親自去哭孫媳婦,哪能讓祖母哭臨孫媳婦,康熙帝忙去勸告,才把老太太勸走。命諸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婦以上都齊入坤甯宮舉哀,持服二十七日。
二月二十七日,康熙帝以皇後崩,辍朝五日。二月二十八,康熙帝親自護送孝昭的梓宮從坤甯宮奉移到武英殿。
二十九日,仁憲皇太後親自去孝昭梓宮前舉哀,從這天起,一直到三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基本上天天都要去孝昭梓宮前舉哀。
三月初一,康熙帝命禮部拟定谥号:孝昭。二十五日,康熙帝親自護送孝昭的梓宮奉移鞏華城,與孝誠皇後同安于享殿内。
谕禮部:皇後鈕祜盧氏、端懿夙著。作配朕躬。奉事太皇太後、皇太後、恪恭婉順。殚竭孝忱。正位宮闱。節儉寬仁。克襄内治。芳型伊始。淑德彌彰。茲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崩逝。追念壸儀。良深痛悼。宜有稱谥、以垂永久。著内閣、翰林院會同拟奏。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尋大學士等議奏:按谥法、慈惠愛親曰孝、聖聞昭達曰昭。皇後天性純孝。睿德懋昭。允足垂範萬世。臣等博詢群議。載考彜章。謹拟尊谥曰:孝昭皇後。得上旨、依議。(康熙實錄)
閏三月二十一,康熙帝素服禦太和門,派和碩莊親王博果铎、多羅信郡王鄂紮奉冊寶去鞏華城為孝昭上谥。
冊文曰:朕惟正兩儀之位、資始允藉夫資生。端萬化之原、治外必先于治内。故壸政修而家邦永賴。坤貞著而品物鹹亨。緬懷懿淑之隆。益念匡襄之德。徽音尚在。盛典宜崇。鹹由紀美于休稱。始克流光于奕世。皇後鈕祜盧氏。夙承華閥。聿茂令儀。暨正宮闱。作朕良配。履和思順、端恪本于天懷。體巽居謙、溫莊發乎至性。奉兩宮之定省、愉婉彌殷。襄九廟之馨香、敬共加笃。依疏服浣、首弘儉樸之風。夜寐夙興、克佐旰宵之治。惇五常而仁能逮下。循四教而慎以禔躬。覽史披圖、既媲徽于彤管。含章蘊美、洵葉吉于黃裳。何圖掖殿之旋虛。深痛儀型之永逝。載考追崇之典。式稽節惠之文。谥以尊名、表慈惠愛親之實。詞難罄媺、兼聖聞昭達之休。懿德聿彰。鴻名無忝。特以冊寶、谥曰孝昭皇後。于戲。炳丹青于百代、至行堪師。垂琬琰于千秋、芳規丕著。哀榮斯極。寵命宜承。(康熙實錄)
此後,孝昭的一周年祭、二周年祭、三周年祭,康熙帝都不理政事,親臨鞏華城祭奠孝昭,對繼妻也可謂情深義重。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十九,孝昭的梓宮與孝誠梓宮一起移往遵化,三月初八葬入景陵地宮。
雍正元年(1723)六月,孝昭神牌升祔聖祖廟,系谥号“仁”。九月初四,加上“孝昭靜淑明惠正和欽天順聖仁皇後”。乾隆元年(1736)三月十一,加上“安裕”二字,嘉慶四年(1799)五月十一,加上“端穆”二字,全稱是“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簡稱“孝昭仁皇後”。
從孝昭短暫的人生經曆看,這位皇後的雙商是線上的,就算她是在孝誠皇後崩後進宮,她的後路走的也不平坦,畢竟有她爹依附鳌拜的前科,她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刷大boss們的好感,把負分洗刷掉,才有更新的可能。
如果她是在當年與赫舍裡競争失敗後進宮,她的路就更艱難,一個競争後位失敗者,還有一個失去皇帝歡心的爹,孝昭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是,她憑借自身的堅韌和聰慧,愣是在後宮中為自己走出平坦大道,獲得太皇太後、皇太後的憐愛,也得到康熙帝的垂青,在她那個失勢的一等公爹遏必隆死後被冊立皇後,對她個人來說,也算走上人生巅峰。
孝昭在衆多競争者中能夠脫穎而出,被立為繼後,也是她本人的能力和家族地位相輔相成的結果。在封建社會,政治聯姻都連帶着政治利益,成為皇後,自然會給娘家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孝昭做了皇後以後,除了為父親遏必隆申請建立家廟外,并沒有給家族帶來更大的好處。
孝昭皇後壸德攸宣,倫情肫笃。念父母鞠育之勤,思祠宇春秋之祀。朕嘉其意,遣官督理。後二月,皇後已崩。十七年十二月,工作告成,因谕内閣,詳考明代實錄,允符典例,特賜碑文,勒諸貞石。粵稽往代,臨禦萬邦,必敦九族,宮闱化洽,内輔惟賢,眷祐之隆,宜崇曠典,以笃椒親,道至備也。孝昭皇後,仁孝性成,溫恭德着,久存屺岵之思,每深霜露之感。爾一等公遏必隆同妻縣主,敬慎齊家,洽謙沖之令望;肅雍秉訓,誕淑慎之坤儀。是當錫以丹垩,享以蘋蘩,爰命冬官,董其與作。事方行乎二月,哀忽動于六宮,未遂之志,朕甚悼焉。念爾勲戚大臣,兼核歴朝典制,落成之日,用賜豐碑,昭國家不遺故舊之恩,示皇後永懷顧複之念。光流泉壤,堪為戚屬之羽儀;名列丹青,不愧綸言之奬赉。凡爾子孫,克保無斁欽哉。
孝昭的伯父圖爾格功封三等果毅公,在父親額亦都死後,圖爾格續娶繼母穆庫什公主,對遏必隆來說,圖爾格既是哥哥,又是繼父。遏必隆蔭封二等甲喇章京(阿達哈哈番,即輕車都尉),順治五年的時候,承襲圖爾格的三等公,二個爵位合并為一等公。
一等公遏必隆做為輔政大臣時,康熙帝為了麻痹鳌拜,加恩輔臣,另外授予他們恩封公爵,是以,遏必隆除了繼承父兄的功封一等公,還獲得恩封一等公,功封的一等公由他的第三子、也是孝昭的同母兄弟法喀承襲。
康熙帝親政後,清算鳌拜和遏必隆,遏必隆被削去太師及後來加封的恩封一等公,家傳的世襲罔替功封一等公仍由其子承襲。也就是說,遏必隆家族在這時就隻剩下功封的一等公。
到孝昭立後,按慣例,推恩外戚,就該再給她家一個承恩公。像孝誠家,祖父索尼功封一等伯,輔政時又給一個恩封一等公,在孝誠死後,康熙帝還給她父親噶布剌一個世襲罔替的一等承恩公,還有後來的孝懿,也在死後為父親掙了一個世襲罔替的一等承恩公。唯有孝昭,康熙帝并沒有給孝昭的父親遏必隆追封承恩公,哪怕是孝昭死後,也沒有追封。
如果說康熙帝多次親臨孝昭梓宮舉哀,算是夫妻之間的情深義重,為何卻對鈕钴祿氏吝啬一個承恩公沒有做到愛屋及烏呢?難道心裡還是忌恨遏必隆當初背離皇權的事?還是不願意給龐大的鈕钴祿氏家族勢力增磚添瓦?
康熙帝是一個骨子裡比較傳統的人,在他心中,祖母排第一,嫡母第二,接下來就是兒子們,妻妾們都要退一射之地,原配病重都不回,因為要侍奉祖母,這是孝大于一切;出去巡視都出長城了,聽說庶子痢疾,都飛馬趕回來,那是子嗣大于一切。
對待妻妾,他更是在規矩内的一碗水端平,他會給妻妾們小禮物,出門在外寫信給他們,回來帶禮物,是個很合格的國民老公,對待三位妻子的喪禮,都做到盡善盡美,能親臨就都親臨,不像他兒子,老婆的喪禮都不想出席還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白,是以,孝昭們能遇到康熙帝這樣的丈夫,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
康熙帝是個講規矩的人,能夠給予妻子足夠的尊重,但妻子的娘家?就算了吧!相比較三位皇後的娘家,孝誠家被丈夫修理的更慘,還是孝昭家鈕钴祿氏根深葉茂,走得更遠。
就是這樣。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