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鄉的曆史津津有味:古驿站黑田鋪的人文淵薮

【邵東地名辭典】黑田鋪鎮,位于邵東縣北部,東連廉橋鎮,南鄰黃陂橋鄉,宋家塘、大禾塘街道辦事處,西接牛馬司鎮,北與新邵縣陳家坊鎮、太芝廟鄉交界。黑田鋪鎮曆來為寶慶府重鎮,明清時居寶慶府四大名鋪之首,曾有“東路黑田鋪”的美譽。黑田鋪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南距邵東新火車站2公裡。通過綠汀大道、建設北路、明珠大道、衡寶路、金龍大橋與縣城兩市鎮相連,婁邵鐵路、懷邵衡鐵路、滬昆高速、320國道、223省道東西方向穿境而過。
故鄉的曆史津津有味:古驿站黑田鋪的人文淵薮

(資東書院)

  邵陽至長沙的古驿道,俗稱寶慶府大東路。從邵陽城出發,東行七十裡,抵今邵東縣北部與新邵縣交界之處,有驿站叫黑田鋪。

  邵陽自西漢置驿,至明清時期驿道逐漸完備。從邵陽城通往四方的驿道上,東路的黑田鋪、南路的五峰鋪、西路的岩口鋪、北路的巨口鋪,号稱“寶慶四大名鋪”。驿道上的商旅穿梭,帶來了黑田鋪的繁榮,時人有“日過千位客,夜宿八百人”之說。清代文學家李宗瀚留宿黑田鋪時,亦曾寫下“黑田人靜起殘更,徒旅成行夜不驚”的詩句。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黑田鋪就有南雜、布匹、藥号、飯店、客棧等商鋪54家,是當時大東路上最繁華的集鎮之一。

  關于黑田鋪地名的來曆,傳說在唐朝時期,此處曾有一間釘鞋鋪,為過往客商修制釘鞋。釘鞋鋪旁邊有一株古老的杉樹,樹上有一個順風球,每到夜晚便閃閃發亮,照亮釘鞋匠做釘鞋,故人們稱此為光明鋪。後來,一位路過此地的盜賊,将順風球給偷走了,釘鞋鋪的夜晚從此黯淡無光,是以改稱黑田鋪。但傳說終歸傳說,不見得靠譜,因為按照另一種說法,黑田鋪這個地名到元代才有。元末寶慶守将唐隆道,曾主持重建大東路,并在此新設驿站和營寨。驿站修好後,手下請他命名。唐隆道想了想說,行人天亮時從邵陽城出發,行至這裡剛好傍晚,天色将黑,此地就叫黑天鋪吧。因“天”與“田”諧音,後來此地便稱作黑田鋪。後一種說法似乎可信度更高。

  事實上,在兩宋時期,此地曾叫杉木鋪。宋代詩人陳與義,曾來邵陽拜訪另一詩人周靜之,路過此地時寫過兩首詩。一首是《将至杉木鋪望野人居》:“春風漠漠野人居,若使能詩我不如。數株蒼桧遮官道,一樹桃花映草廬。”另一首是《曉發杉木》:“古澤春光淡,高林露氣清。紛紛世上事,寂寂水邊行。客子凋雙鬓,田家自一生。有詩還忘記,無酒卻思傾。”據清代文獻家鄧顯鶴考證,這兩首詩中的杉木鋪,就是後來的黑田鋪。

  從陳與義詩中的描述來看,宋代的杉木鋪還頗為荒涼,可杉木鋪地名卻因陳與義的詩載入了史冊。清道光《寶慶府志》的“疆裡記”中,“黑田鋪”地名之後,特地記載“有古杉木鋪”。并援引清代著名學者、甯鄉人黃本骥《湖南方物志:三長物齋長說》中的記述:“自湘鄉永豐市入邵陽境,有古杉二株,霜皮盡褪,鐵杆高撐,大十餘圍,高十餘丈,小枝下拂,有龍爪拏空之勢。土人雲枯木已百年,仍鐵立如故。又十裡許,複有二杉,高大相若,皮皺葉秃,生意婆娑,反不及道左枯株可入畫境。”《寶慶府志》還不惜篇幅,将陳與義的兩首詩以及時人的數十首倡和詩收錄其中。這些珍貴筆墨的流傳,給黑田鋪增添了不少文化底氣。

故鄉的曆史津津有味:古驿站黑田鋪的人文淵薮

(螞蝗沖引水工程)

  黑田鋪從古驿站演變成人文淵薮之地,則是始于一所書院的問世。由于地處著名的“土匪窩”龍山山脈南端,黑田鋪曾經匪患嚴重,清代官府是以在這裡設有巡檢司。巡檢司雖為地方軍事機構,可道光年間其兩任巡檢都熱心倡導辦學,進而開啟了黑田鋪一方文脈。道光初年,黑田司巡檢姜镛倡辦義學(免費學校),當地人謝俊臣率先捐田五畝二分。後因姜镛卸任,義學未能辦成。道光七年(1927年),繼任巡檢沈登伍接力辦學,倡建資東書院,得到了當地人謝如平、劉清溪的積極響應。劉清溪時年七十,家人原計劃為他做壽。可得知捐資興學消息後,他毅然說服家人取消壽宴,慷慨捐田八畝辦學,一時傳為美談。在他們的影響下,各方人士踴躍捐獻,共募得學田60餘畝。

  資東書院初建于黑田鋪楓樹坳,門頭校名由當地書法名流謝剛五書寫,校門兩側配以“資水源頭會,東山道貌高”楹聯,頗具文化品位。書院設首事3人,院務由山長(校長)主持,聘舉人為教習,設經理管事務。學生多為富家子弟,學習内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教習間或講解經文,學生以自讀為主,可随時問經,旬日由山長命題作文。作文一月一總評,名列前茅的給予獎勵。作為邵陽當時最負盛名的書院之一,資東書院還十分注重社會公益性,凡周邊鄉村的貧窮學生,即使未在資東書院就讀,也可以到書院領題作文。

  道光十六年(1836年),官府裁撤黑田鋪巡檢司。書院職員唐人傑上書請求将巡檢司舊址轉給資東書院辦學,得官府許可。資東書院于是搬遷至巡檢司舊址辦學。楓樹坳校舍則改為涼亭,取名書香亭,供驿道上過往路人休憩。其後20多年,書院一度停辦。鹹豐十年(1860年),當地人姚熙庸、謝樹池主張恢複資東書院,得官府支援,後募得學田500餘畝,書院得以恢複,一直到光緒年間仍興學不斷。民國時期,資東書院改為新式學堂。1935年因經費不足,再次停辦。後得國軍63師師長陳光中捐贈法币2000元,于1937年複校。

  從清代到民國,資東書院走出了衆多精英人物,如清末反洋教運動首領賀金聲、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匡互生、中國共産黨的先驅謝伯俞等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些精英人物,幾乎全是革命者。究其深層原因,除了與邵陽人逞強、霸蠻的性格特點有關外,或許還與資東書院“道貌高”的精神追求相關。

  除了朗朗書聲之外,黑田鋪還富有人文關懷。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路人走累了就想找個地方歇歇腳,下雨時就想找個地方避避雨。山間路旁的涼亭,便是一個地方古樸民風的标志。地處交通要道的黑田鋪,舊時涼亭衆多,有些涼亭還有專人打理。資東書院舊址的書香亭,就是租給一戶人家居住,由住戶打理。書院立下規定,每年清明到中秋,住戶必須燒茶供水,以利行人之便。為補貼住戶人家生活之不足,資東書院則給予住戶少量田土。遺憾的是,書香亭現已無存。

故鄉的曆史津津有味:古驿站黑田鋪的人文淵薮

(康阜亭)

  而留存至今的康阜亭、惠風亭等,則成為了當地的一道風景。位于康阜嶺上的康阜亭,以四副楹聯著稱于世。南門的楹聯是:“康樂和親,過客思逢盛世;阜财解困,行人喜詠南風。”北門的楹聯是:“康衢利驅馳,暫停馬足;阜嶺多蔥郁,試望龍山。”亭内壁上的楹聯是:“上嶺難平氣,下嶺氣難平,暫坐數分鐘,平平氣;擡夫欲息肩,挑夫肩欲息,緩行幾步路,息息肩。”亭内壁的另一面還有一聯是:“此間林石頗佳,且駐馬銜環,暫洗征塵舒望眼;自古關山難越,恰感時促物,好趁粉壁寄閑心。”亭内休憩之際,順便欣賞一番這些楹聯,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康阜亭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清末,邵陽縣分為18鄉56都,黑田鋪屬安上都。民國24年實行保甲制,黑田鋪設寶善鄉。1952年邵東縣建制後,黑田鋪是十五區區公所所在地。1958年設立黑田鋪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2013年撤鄉設鎮。雖然是邵東比較晚撤鄉設鎮的鄉鎮,但黑田鋪經濟發展勢頭喜人,現已形成木材加工和服裝加工兩大産業聚集地。由于距離縣城近,随着邵東縣城的發展方向東移北靠,預計用不了多久黑田鋪就會與縣城融為一體。

  人文荟萃,用這四個字來形容黑田鋪,很貼切。(文/謝志東)

故鄉的曆史津津有味:古驿站黑田鋪的人文淵薮

(金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