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有風的地方》:謝和順拒絕網絡,折射出鄉村老人的困境

“有風到達的地方,散落着生活的詩意”,看似輕描淡寫的宣傳語,卻道出了《去有風的地方》的主旨。

庸常而忙碌的生活裡,我們整日為孔方兄累個半死,到頭來錢沒賺到,家沒顧好,連帶着自己的身體和心情,也一天天變得更差了。可是我們卻忘了,天上的雲,山間的風,所有富有詩意的東西一直都陪在我們的身邊,隻是我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擡頭看天了。

在《去有風的地方》裡,許紅豆告别了都市的繁忙生活,來到了悠閑的大理,跟随着許紅豆的步伐,我們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看到了雲卷雲舒的田園風光。不知不覺,我們也沉醉其中,收獲了幸福和治愈。

在景秀美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生活帶給人怡然自得之感外,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帶給了我們太多感動——

謝之遙為阿奶洗頭發、工作結束後親昵地靠在阿奶身上聊天、和弟弟在阿奶面前插科打诨的生活畫面,樂于與鄰居一起分享美食的寶瓶嬸、熱情好客的阿桂嬸,深夜睡不着的小孩和外婆躺在床上閑聊,訴說自己“想開小賣部”的夢想……

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一直都是我們理想的境界,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向往這樣的生活。

可是我們卻忘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落滿了虱子。在愉悅輕松的劇情裡,也讓我們看到了小人物的離合悲歡——叛逆的孩子,護犢子的老人,家長裡短的瑣碎……

《去有風的地方》:謝和順拒絕網絡,折射出鄉村老人的困境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截圖

 當然,前幾集故事裡,最讓我觸動的,還是謝和順的經曆。

當年,謝和順是是村裡最為優秀的木雕師傅,要找他做一個木雕,還要排好長時間的隊,是以那些年,很多年輕人都願意跟着他學習木雕技藝。

可是短短十幾年時間,木雕生意一落千丈,相比謝和順精心打造的木雕作品,人們更願意購買更便宜也更快捷的機雕作品。

雖然我們也知道,手工打造的作品更具有藝術價值,但是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并不會關注這些高大上的東西。

是以,雖然謝和順雕刻了很多作品,但是這些作品都擺在了自己家裡,根本賣不出去。

不過,最給謝和順添堵的還是他的徒弟們——

當年木雕生意好的時候,大家紛紛拜他為師,但是現在木雕生意不好了,那些年輕人就接二連三地選擇了離開,去城裡尋找自己的未來。

曾經門庭若市的木雕店鋪,如今就隻剩下了謝曉夏一個徒弟,雖然謝曉夏一直跟着他學習木雕技藝,但是謝曉夏并不是一個絕對的好學生,因為他不僅不按照師父的安排做木雕,甚至還玩起了直播。

因為這件事,謝曉夏沒少被謝和順責罵。

隻是他萬萬沒想到,這最後一個徒弟,也在網友的撺掇下,離開了木雕作坊,想要去大城市見世面。

知道這件事之後,雖然謝和順沒有發火,但是他内心的失望,隔着螢幕我們都能感受得到。

《去有風的地方》:謝和順拒絕網絡,折射出鄉村老人的困境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截圖

 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對謝和順的失望,我很能感同身受。

在老家的農村,曾經有過很多這樣的能人,在我年少的時候,他們甚至一度成為我的偶像——

他們有的會木工活(木匠),誰家做家具都會請他們去,除了掙工錢之外,還能給家裡“換活”(等到他們家忙的時候,别人就會去幫工);

他們有的會築土牆(俗稱土匠),但凡有人想要修房子,他們就是技術工,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他們有的會骟豬,在“一劁二補三打鐵”的年代,不過短短十幾分鐘,他們就能憑着自己的技術,掙到别人一整天才能掙到的錢……

可是,随着時代的發展,他們的才能失去了用武之地——

現在的人們,不再追求家具的結實耐用,相比沉重的木質家具,他們更願意買商場精美的成品家具,木匠師傅的手藝,自然也就荒廢了;

自打村裡有了公路之後,人們開始不滿足原先的土坯房,就連豬圈也是用水泥磚砌的,曾經“叱咤風雲”的土匠師傅,也就順理成章地失業了;

這幾年,老家養豬的人家越來越少,就算有養豬的,他們也是買骟好的豬仔,我已經好幾年沒有見到那些走家串戶的骟豬匠了……

回老家的時候,還能遇見那些曾經的“風雲人物”,現在的他們年紀大了,沒辦法外出務工,隻能侍弄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隻是每次提起當年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内心的不甘與遺憾。

《去有風的地方》:謝和順拒絕網絡,折射出鄉村老人的困境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截圖

 其實我們都知道,謝和順的木雕是真的好,就連謝曉夏這個還沒出師的徒弟所雕的作品,都能讓來自大城市的許紅豆眼前一亮。

之是以沒有市場,還是因為缺少宣傳的緣故。

就在大理這個地方,不僅有木雕這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刺繡的傳承人謝懷蘭不僅利用網絡銷售自己的作品還到處參加各種展覽會。

反觀謝和順,不僅不懂得宣傳自己的作品,就連網上的一切,都被他當成了邪惡的象征。是以,他才會反對謝曉夏玩直播,連帶着謝曉夏的技術創新,都被他給否定掉了。

雖然我們知道,後來的故事,謝曉夏被人騙了,回到老家繼續學習木雕,而謝和順也在謝之遙的勸說下,謝和順跳出了自我認知的桎梏,做起了宣傳,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大部分鄉村老年人最真實的生活——

他們沒有讀過多少書,沒有見過多大的世面,當數字時代來臨,新生事物以幾何級數的方式更新換代的時候,他們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從數字時代的難民變成了數字時代的棄子。

許是因為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向年輕人請教;許是因為自我認知的局限,讓他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恐懼;許是因為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并不需要多少先進的東西……不管是出于何種理由,他們都在把自己隔絕到了這個世界之外。

每年過年的時候,年輕人紮堆玩手機,可是老年人們,就那樣呆坐着,根本插不上話,就算他們好不容易憋出一句話,年輕人也沒精力回應他們。

《去有風的地方》:謝和順拒絕網絡,折射出鄉村老人的困境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截圖

 坦言之,劇情中的大理其實是一個特例,因為這裡特有的旅遊資源,因為當地政府的扶持,他們不僅沒有被時代遺忘,反倒因為南來北往的旅客而更加熱鬧。

可是,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無數的鄉村正在慢慢消亡——2017年的一組中國古村鎮大會資料顯示,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

就連我的老家也不例外。

記憶中的老家,雖然隻是一個小山村,但是在我們小時候,雞犬相聞,黃昏時分,走在鄉間小路上,也能聞到各種各樣的飯菜香。

近幾年,因為經濟大潮的沖擊,因為城鎮化,青壯年外出務工,賺到錢之後,他們都在鎮上活了縣裡市裡買了房,留守在老家,大多都是老年人,正在被時代所淘汰。

雖然每到過年的時候,年輕人都會回到老家,會帶來些許的生氣,但是等到過完年,年輕人都會奔赴新的生活,老家的山村就這樣一天天衰落下去。

雖然現在的老家還沒到十室九空的的地步,但是那些常年挂在門上的鐵将軍,已經預示了老家慢慢消亡的必然結局。

不難想象,等到村裡最後一個老人離世之後,這座山村也就徹底空了。

雖然,近幾年的鄉村振興讓老家重新煥發了生機,但是如果鄉村的年輕人不回來,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空心的鄉村該往哪裡走,又會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

《去有風的地方》:謝和順拒絕網絡,折射出鄉村老人的困境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截圖

(原創不易,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