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方才讀懂這七首詩

年少時讀詩,隻覺得美。

長大後,經曆了世事,

再回頭讀這些詩時,才明白其中真意。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小的時候,覺得自己滿腹愁腸,總是把一腔憤懑寫在紙上。

長大以後,才明白,人生真正的痛苦是無法無言說的。

無論是工作的重擔,還是身體的病痛,亦或是親人的離别,我們都學會了默默承受。

當他人問起時,我們也不過是擡頭淡然一笑,說:“别擔心,我很好。”因為,這就是生活,百般滋味,唯有自知。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年少時,總想着出去闖闖,待到成功時再衣錦還鄉。

等上了年紀,遠離家鄉,親人四散,才明白團聚的月亮才是最圓的。

就像李叔同的《送别》中唱到的:“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别離多。”

人到中年,方才讀懂這七首詩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小的時候,回到家鄉,是令人歡快和興奮的事情,不了解為什麼會“近鄉情更怯”。

長大之後,滿面風霜,回到家鄉,家人還好嗎?他們會為我的歸來而高興嗎?越接近家鄉,内心就越害怕。

而這都是源于内心對家鄉對家人的愛與挂懷。

《虞美人·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鬓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年少時,意氣風發,縱情歌酒,聽到别人說老了,一場風景,不同年齡,看到的也不盡相同時,我們一笑置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哪有什麼不同;

中年時,失意低沉,患得患失。到了暮年,把該放下的放下,該看清的看清後,才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悲歡離合自有天意,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歎呢!順其自然吧!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小的時候,喜歡湊在人堆裡,覺得一個人待着很寂寞。

長大以後,卻感覺在喧鬧的人群中最孤獨。無意義的社交令人身心疲憊。

一個人靜坐在山水流雲前,遠離了世俗的紛亂,才是最舒心安樂的時刻。

人到中年,方才讀懂這七首詩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小的時候,最渴望的是“詩與遠方”,懷揣着一顆躁動的心,離開家鄉,走南闖北。忘了身後的家,連一通電話也不曾打回。

長大以後,才發現燈火闌珊處,最吸引自己的是故鄉的溫暖。

到了落葉歸根的年紀,仆仆風塵,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兒時的風景和玩伴,卻再也不似從前了,父母已經離去,老屋也已落灰。

歸家的遊子,此時像極了一個異鄉人。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宋·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二十年重過南樓。

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矶頭,故人今在否?

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詩人說,“我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想要買上桂花,帶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卻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仔細想想時間這個話題,總是讓人悲傷。

雖然行至中年,終不似,少年遊,但願我們還是有載酒買花的年少憧憬。

即便如此,我仍願你:

經曆再多,也知世故而不世故;

長路孤單,跋涉時也有人在旁;

生死兩茫茫,盼你不忘珍惜眼前人;

飽經風霜,願你笑裡全是坦蕩。

(來源:幹部決策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