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出師表》,大家都知道,那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禅所寫的表文。該表文言辭懇切,勸勉後主應該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嚴明賞罰,以此來複興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一片忠誠之心。
為了能夠順利北伐曹魏,統一中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舉薦了很多忠孝之臣。文臣有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武将卻隻提到默默無聞的向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關于向寵,曆史記載他的資料很少。隻知道他在先主劉備時當過牙門将,諸葛亮初次北伐時,舉薦他為中領軍。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時遇害。因為他平時對部下很好,是以部下拼命将他的屍體奪回,安葬于成都。
小編認為,諸葛亮之是以向後主劉禅力薦向寵,肯定是因為他有着過人之處。
首先是向寵自身能力強,連劉備都誇獎他。
先主劉備戎馬一生,其部下武将也不在少數。除了五虎上将以外,還有大将魏延、王平、黃權等等。這些武将都是武藝高強,能夠獨當一方。然而,真正讓劉備誇獎的沒有幾個。但是,劉備卻很喜歡名不經傳的向寵,認為他能力很強。
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奪回荊州,便發起了曆史聞名的“夷陵之戰”,此戰以蜀國大敗而告終。劉備的慘敗,蜀軍各營損失巨大,唯獨向寵所帶領的部隊完好無損,令劉備感到很欣慰,稱贊他很能幹。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對後主劉禅說道:“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向寵将軍,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軍事,先帝當年試用過他,都稱贊他能幹。被劉備和諸葛亮都能看得上的将軍,肯定是能力過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向寵本是貴族之後。
據文史記載,向氏始祖可追至商朝,微子啟助周亡商後,被封為宋國國王。三國時,向朗是蜀國聞名的學者,他是向寵是叔父。在封建時代,貴族之後一般會得到另一個新朝的優待。劉備稱帝後,封向寵為都亭侯。
向寵謙虛有禮、通曉軍事,再加上當時蜀漢人才緊缺,軍中更是青黃不接。夷陵之戰後,向寵為劉備保留了僅有的一支完好部隊,這給劉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後,諸葛亮以“相父”之身份總領蜀漢政權。不久後,諸葛亮也發現向寵的确能力很強,并重要于他,提拔他為中領軍。此時的向寵,可謂大權在握,聲名鵲起。
中領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主要是負責保衛後主劉禅的安危。向寵從剛開始的牙門将,到後來的都亭侯、中領軍。他的步步高升,肯定離不開劉備的推薦和向朗的裙帶關系。當然,這也說明了後主和諸葛亮對他的高度信任。
古代的部隊,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戍邊部隊,另一部分是京城禁軍。戍邊部隊是負責守衛邊關,保家衛國。而京城禁軍,則是負責宮廷的安全,保護皇帝。他們雖然不用上戰場征戰,但同樣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是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朝廷對向寵的能力要求和赤誠之心并不比在外征戰的将領的低。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向寵的确是一個能幹之人,又是貴族之後,并且對蜀漢忠貞不二,值得信任。諸葛亮能夠在前線放心殺敵報國,一定離不開向寵在背後的默默付出。是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劉禅舉薦他,這并不會讓人感到意外。隻可惜在蠻夷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不幸身亡,實在讓人凄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