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師表》裡提到的将軍向寵,名不見經傳,諸葛亮為什麼要提到他

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大家都很熟悉了。

除了劉備劉禅諸葛亮,《出師表》裡,還提到了四個人:郭攸之、費祎、董允、向寵。

郭攸之、費祎、董允,當時都是侍中、侍郎這樣的職務。

唯獨向寵是武職,他當時被封都亭侯,任中部督。

《出師表》裡提到的将軍向寵,名不見經傳,諸葛亮為什麼要提到他

諸葛亮為何要推崇向寵?先看看向寵的履曆。

在《出師表》裡,向寵被描述為“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先帝稱之為能”,那麼這個将軍向寵,有什麼過硬的表現呢。

實際上,向寵雖然是軍職,卻沒有過拿得出手的戰績。他是蜀漢名臣向朗的侄子,之前最亮眼的表現,是在蜀國伐吳的秭歸之戰中慘敗後,儲存了自己手下的完整建制,把部隊帶回了蜀中,這是“先帝稱之曰能”的出處。

當時,他在蜀軍中的職務是牙門将,這是個低級軍官。

《三國志·向朗傳》:先主時為牙門将。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夷陵之戰是蜀漢由盛轉衰的分界點,此戰蜀軍損失慘重,除了折損了大量精兵,更嚴重的損失是人才的損失。

馬良、張南、馮習、傅彤、程畿陣亡,黃權、杜路、劉甯等投降東吳或曹魏。此外,馬超、劉巴、許靖在同一年病故,再算上關羽、張飛,劉備苦心積累的人才儲備幾乎為之一掃而空。

更嚴重的是,随着荊州的丢失,這塊為劉備貢獻大量人才的地方再也不能為蜀漢所用了。

這種情況下,火線提拔一些中低級官員就成為必然操作。向寵曾經得到過劉備的誇獎,就在被提拔之列。

《出師表》裡提到的将軍向寵,名不見經傳,諸葛亮為什麼要提到他

不過,受提拔的人顯然不隻向寵一個,諸葛亮何以在《出師表》裡要專門提到向寵的名字呢,這得看他的官職。

在表中,諸葛亮隻說“将軍向寵”而沒有提他的具體職務,在這時,向寵的職務是中部督。

中部督的具體職責,是掌管宿衛的禁軍。

《三國志·向朗傳》: (後主)建興元年(223),(向寵)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

明白了向寵的職務,再聯系下《出師表》裡提到的其他三個人,就明白了諸葛亮的苦心。

郭攸之、費祎、董允都是劉禅身邊的官員,尤其是費祎,他是荊州集團的老人,能力也更強,是諸葛亮安置在劉禅身邊的一個保險。

那麼,再加上統領宿衛禁軍,同樣是諸葛亮提拔的向寵,意思就很明确了。

《出師表》裡提到的将軍向寵,名不見經傳,諸葛亮為什麼要提到他

聯系《出師表》通篇,全文雖然名字叫《出師表》,不如叫進谏表更加合适。

表裡先分析了一遍當時局勢,随後就進入正題,

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起到“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用了408個字來勸說劉禅“親賢臣,遠小人”。

而出師表的全文也不過741個字,真正彙報出師這回事的,還不到300字。

勸勉劉禅,才是出師表的主要目的。

《出師表》其實是借出師的名義,反複勸勉劉禅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

《出師表》裡提到的将軍向寵,名不見經傳,諸葛亮為什麼要提到他

​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在《出師表》中,能讀到他這種性格。

首先是建言的時機。

建言的時機在出師北伐之前。諸葛亮即将率軍出征,留下劉禅獨自在成都,他會幹出什麼事來,諸葛亮也不能百分百确定,于是在出征前,激勵一下劉禅,要繼承老爸的遺志,發憤圖強。就如同一個家長,出門前對不成器的孩子總要唠叨幾句,唯恐他惹出什麼亂子。

當然,對于熊孩子而言,這種進谏未必有什麼用。是以諸葛亮也把話挑明了,郭攸之、費祎、董允、向寵這幾個人,能用,你要有什麼事或者惹出了什麼亂子,先找他們,能幫你擺平。

其次是建言的方式。

諸葛亮的方式不是簡單粗暴,而是從側面進行迂回,大打感情牌,通過先帝劉備來引導劉禅。我們知道,對熊孩子來說,講道理是很難說得通的,從感情上打動他,往往更加有用。

愛之深、責之切。諸葛亮是臣子,要講禮數,借着出師這個名頭來對劉禅進行進一步勸誡,又安排費祎、向寵等在身邊做保姆,確定萬無一失。

武侯的彬彬之禮和儒家道德風範,在《出師表》裡表現得很明顯了。謹慎裡不失周祥,仁愛中充滿智慧,拳拳之心,昭然紙上。

《出師表》曆來被稱為“至文”,除了它的文學價值,文中諸葛亮所飽含的感情和智慧,是它始終被推崇的最重要原因。

武侯與劉禅相處,禮節上是君臣,感情上如同父子。劉禅雖然熊,也确實尊諸葛如父,拿諸葛亮的權力來說,已經是登峰造極,劉禅對他絲毫沒有戒備,不拿武侯當外人。

這是臣子的最高境界:權臣忠而君不疑。

與之對比最鮮明的,顯然是司馬懿。

就算在《晉書》中對諸葛亮也評價極高:

覽諸葛亮訓勵,應璩奏谏,尋其終始,周孔之教盡在中矣。為國足以緻安,立身足以成名,質略易通,寓目則了,雖言發往人,道師于此。

能得到敵人這樣的評價,不僅僅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能做到的。

“當你的敵人都愛上你時,你将會被全世界景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