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作者:心理醫生文以療心
一男子貌似張藝興,在深圳街頭突然酷炫起舞,一衆吃瓜群衆看呆。底下幾千條留言,有人說他“放飛自我,歡樂喜慶”,有人評論“感覺是病,發完就好”。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會關注這個新聞,是因為這讓我迅速聯想到一個盡力控制這種“起舞”沖動,來做心理咨詢的苦惱少年。

他是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創作專業。近來他發現上課的時候,自己腦中突然會有旋律響起,身體很想随之手舞足蹈,但看看老師和同學,怕被他們當成神經病,便死勁地控制住自己。

課餘同學們在一起聊天時,有的同學會學他說話,這讓他非常憤怒,學院對打架鬥毆的管理非常嚴厲,每次他隻能緊緊攥着自己的拳頭,拼命憋住想打人、砸東西的沖動。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随着這些的場景越來越頻繁,強迫控制的痛苦越來越更新,他想發作,又不敢,想發洩,卻又不知該如何發洩,漸漸地他不太願意去上學了,甚至他懷疑自己有了精神病征兆。

咨詢時跟他探讨在生活中誰會讓他聯想起這種場景,他脫口而出,“我爸!”

他看了挺多心理學的書,他總結父親是個控制型人格,從在家穿不穿拖鞋,到跟哪個同學一起去哪玩,在哪吃飯,坐什麼車所有的事情都要事先報備。得不到父親的準許,他是不能出門的。

小時候他很怕父親,不敢反抗,上高中以後,他開始各種抗議,可是父親始終置若罔聞。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這新聞還讓我想起一個雙相情感障礙的女孩,每當夜深人靜,她都很想打開窗子,大聲高歌,或是實施某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瘋狂念頭。

她的父母在她兩歲就離異了,她的媽媽覺得自己人生失敗,想在女兒身上找回雙倍的人生,對女兒各種苦心栽培,琴棋書畫就不必說了,學習成績更是步步緊逼,堪稱中國的虎媽。

每當孩子表現出一點脆弱情緒,就訓斥女兒,“别那麼沒出息好嗎,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你就廢了!不許哭,趕緊練,現在是拼爹時代,你沒有爹了,你隻能靠自己!”

對孩子有要求,沒有錯,但是對孩子一味施壓,忽略情緒情感,甚至是情感剝奪,就是問題了。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這并非危言聳聽,當我們内心的感覺覺與我們的大腦的思維長期處于分裂的、極度不統一的狀态,就容易出現精神病性的症狀。

每個人都有一個“内心我”,這個“内心我”由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感覺覺,我們的情緒體驗組成。隻要你略一沉吟,你就能聽見“内心我”發出的聲音,這個内在的聲音需要被聽見。

我們常會看見老人或年幼的孩子自己跟自己說話,這可不是精神病性症狀,他們隻是在跟内在的自己對話。我們也會有這種對話時刻,隻不過可能方式更隐蔽罷了。

因為我們的“外在我”要求我們看起來符合社會規範,我們不能讓自己看起來有“神經病”的一刻。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如果說我們的”内在我“是”心”在運作,那我們的“外在我”便是“腦”在運作,理想狀态是:我們“心腦合一”,可是現在大多數人都是用“腦”在生活,鮮少用”心“在生活。

特别是每當負面的情緒體驗出現,我們都本能地會去回避和粉飾,下面這些内部對話是否曾經發生在你的内心?

我不能表現出憤怒,不然上司會記恨我,更不讓我好過; 我不能這麼脆弱,我必須要有個成熟的、能扛事的樣子; 我不能這麼哀傷,生老病死人間常事,我要馬上去幹活。

感覺覺比思維更接近真實和本我,就像嬰兒出生後哇哇大哭,這是一種自然的表達,等孩子稍微大點,想哭卻常常被大人制止,但又不知如何正确表達情緒,情緒就不能順暢地流動,産生阻滞。

那些負性的情緒一樁樁、一件件,都積壓在身體裡,長此以往,每個孩子都可成為那個總想發洩、總想打人的男孩,或是總想做點出格事情的女孩。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社會化要求我們壓制這些”内在我“的聲音。

打壓、否定、制止得越猛,我們的感覺覺和思維這二者便越分裂,心腦越分裂,我們的内心沖突便越劇烈。

任何壓抑的東西都不會憑空消失,隻會藏在身體裡,躲進潛意識中,蠢蠢欲動地蟄伏着,一有機會就裹挾着更大的能量卷土重來。

當巨大的破壞力爆發了出來,抑郁、焦慮、強迫的症狀便暴露無遺,更有甚者,精神病性症狀便出現了。

那些被你打壓的、最真實的自己,最終會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就出現在你的生命中。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無論是養育孩子,還是自我養育,我們都要善待自己的感覺覺,提高自我覺察的寬度和深度。給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允許”,這是人一生都要修煉的智慧。

任何一種情緒都值得被溫柔對待,當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接納、命名這些情緒,我們就成為了它們的主人;接下來我們才能識别、轉化、升華這些情緒。

即使偶爾我們跟随這些情緒,跟随我們身體的感覺,就像那個在路上莫名起舞的少年率性而為,在不傷人的前提下發作一回,偶然當一次“神經病”,隻要你不在意他人的詫異的眼光,就沒關系。

生而為人,誰沒想過在某個曠谷聲嘶力竭、酣暢淋漓地大吼一次呢?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這是真的嗎?弗洛伊德的依據何在?一味督學,情感剝奪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精神病患者。因為身體是不會忘記的!心腦合一,活在當下,才是内心自洽的幸福生活偶爾的颠覆,是為了日常的鞏固

當負面情緒得到了我們大腦的看見和允許,潛意識裡的動力便釋放了,那些内在沖突的動力便消失了。

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見,首先我們自己要看見自己。然後我們的感性、理性、悟性,才能三性合一,實作“内在我”和“外在我”的和諧統一。這才是提高心理免疫能力、遠離精神病性症狀的關鍵所在。

我是@心理醫生文以療心——煮字為藥,願每一篇小文都帶來療愈的微末光亮。原創不易,歡迎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關注、點贊、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