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從人格發展理論說說嬰幼兒階段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和方法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近些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甚至多次出現中國小生自殺的悲劇。這充分暴露了我們一味地追求對孩子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性。

那怎樣才能做好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了解人的心理成長的特點。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成年期、老年期的心理發展變化是分階段性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這一說法,并且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弗洛伊德認為,人從出生到6歲以前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階段,人的大多數心理問題,都是這一時期的心理成長出現了問題。他把這一時期的心理成長分為三個階段:

1、口唇期:0-1歲;

2、肛門期:1-3歲;

3、性器期:3-6歲。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也認為童年早期的心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他同樣認為,從6歲一直到老去之前,心理發展一直在進行,并且也非常重要,是以他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把人一生的心理發展分為8個階段,分别是:

1、嬰兒期:0-1歲;

2、童年早期:1-3歲;

3、學齡前期:3-6歲;

4、學齡期:6-12歲;

5、青春期:12-18歲;

6、成年早期:18-35歲;

7、成年中期:35-60歲;

8、晚年期:60歲之後。

可以看出,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的前3個階段是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的時間是一樣的。因為他保留了弗洛伊德的部分觀點,并進行了擴充。

下面我們就分别聊一聊人類0-6歲兒童的每一個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以及怎麼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心理狀态。

(一)嬰兒期(口唇期):0-1歲: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這一階段是人剛剛出生的階段,剛出生的嬰兒,第一需求就是食物,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生命的延續。而嬰兒的神經發育還不完全,不能夠進行複雜的活動,最簡單的就是吸吮反射,嬰兒在出生沒多久,母親用乳頭或手指碰嬰兒的口唇時,會出現口唇的吸吮蠕動。嬰兒通過吸吮母親的乳頭來滿足對食物的需求,進而獲得進食的快感。這就是口唇期的特點。

緊接着嬰兒獲得了母乳後,就會感覺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溫度、氣流、聲音、色彩等等,嬰兒緊接着就會産生不安全感。但父母或其他照料者,能夠給予他基本的照料,他就會初次獲得信任感。

同時,嬰兒在意識到自己的肢體、頭腦、思想的存在時,他就會産生個體意識,他能夠感到自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不是像混沌一樣的空氣。他就會産生恐懼,這時嬰兒也會産生不安全感,和前面的不安全感不同的是,前面是對外部物質世界的不安全感,這次是情感上的不安全感。而這時,當父母去撫摸、交流、釋放愛意的時候,嬰兒也會相應的獲得情感上的信任感。這時,嬰兒的身體和情感的安全感都得到了滿足。

從嬰兒期的特點可以知道,我們首先要滿足嬰兒的喂養需求,母乳喂養是最佳選擇。否則,如果嬰兒的口唇期無法得到食物的滿足和進食的快感,以後可能會變得貪戀和充滿占有欲。其次,要滿足嬰兒對于身體和情感的安全感需要,多愛撫、多關懷、多交流陪伴。不然嬰兒将很難發展出信任感,變得無法信任他人、拒絕他人,對愛以及建立親密關系變得恐懼等問題。這就嚴重影響到了人際關系的建立。

(二)童年早期(肛門期):1-3歲: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這一時期,孩子已經學會了基本的行走。也就是經曆了“三擡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1歲之後,将是孩子第一次挑戰自主能力,并且父母開始嘗試管教孩子。這一時期弗洛伊德之是以起名為“肛門期”,是因為這時幼兒感到了對糞便排洩時解除内壓力所得到的快感,也就是“肛門反射”,是以對肛門的活動特别感興趣,但這時父母卻需要管教孩子的排洩行為。

一種是父母管教過嚴,與幼兒發生沖突,則會導緻所謂的肛門便秘型性格,如過分幹淨、過分注意條理和小節、固執、小氣、忍耐等。另一種是管教過松,就會導緻肛門排放型性格,如表現為邋遢、浪費、無條理、放肆、兇暴等。

但實際上管教當然不止于肛門排洩,隻是弗洛伊德的一個很好的比喻。管教的内容主要包括:學會獨立,學會控制個人的力量,學會表達和控制生氣、敵意等消極情緒。這些都是這一時期幼兒的主要發展任務,這時父母的教養模式和态度對兒童今後的人格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同時,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會面對自主能力和自我懷疑,會在自我信賴和自我懷疑之間爆發出強烈的内心沖突。這一時期,幼兒需要探索、實驗、犯錯、檢驗等各種活動。

一方面他們需要“信賴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培養“勇氣感”,來處理這些發展任務。另一方面他們又深刻的“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産生了“氣餒感”,會阻礙他們去完成發展任務。

同時,他們也會因為氣餒感,而産生對父母的“依賴性”。這時父母如果鼓勵幼兒的“依賴性”,也就是助長他們的退縮,不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索,那麼幼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發展都會受阻,那以後兒童處理外界事物的能力也會變差。

從童年早期的特點可以知道,我們首先要知道,對于幼兒的管教,不能太嚴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适度地引導。其次,我們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地鼓勵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

(三)學齡前期(性器期):3-6歲: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這一時期的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逐漸地意識到了男性和女性的差別,不在于簡單地标準。比如3歲以前的孩子可能會認為,女孩子就是留長頭發的,穿裙子的一定不是男生,但3歲以後,他們會逐漸意識到性别的差異。這個差異一般情況下,首先在他們的異性父母身上發現。

弗洛伊德認為,這時的孩子會對異性父母産生無意識的性欲。這種無意識非常的原始和具有侵略性。是以,孩子們會感到這樣是不對的,而選擇壓抑這種無意識的性欲。

但弗洛伊德認為,壓抑下的無意識并沒有消失,而是變為了人的潛意識,并且将影響人的一生。大家可能并不會意識到,我們在成年後,選擇伴侶的時候,非常受父母的影響。如果我們非常依賴異性父母,那麼我們選擇的伴侶往往和異性父母很接近。

而如果我們厭惡異性父母,我們往往選擇和異性父母相反的伴侶。但這時,我們有可能變為厭惡的異性父母的形象。比如,一個女孩從小深受一個有家庭暴力傾向的父親的影響,她非常地厭惡她的父親,于是她選擇了一個溫和的丈夫。但她在婚姻中卻變成了父親那樣的角色,對婚姻的态度往往是悲觀的,不會處理充分夫妻間的沖突,往往采用冷暴力,在婚姻或者戀愛中很難感受到愛,也不會對異性表達愛。

弗洛伊德根據此現象,創造了兩個名詞:

戀母情結:是指男孩對母親的愛,而敵意父親。

戀父情結:是指女孩對父親的愛,而敵意母親。

這一時期,父親應該更多地對男孩表達友好,以吸引他們對男性的認同。而母親應該對女孩表達友好,以吸引她們對女性的認同。而不應該對他們産生敵意,甚至刻意把他們往相反的性别方向培養。比如讓男孩穿女性服裝,讓女孩表現得像個男孩。

他認為,這一時期,父母如果處理不好兒童的這兩種情結,将來兒童對性的态度與感覺将産生十分嚴重的影響。

後來的心理學家對弗洛伊德的這種說法,大多數都持反對态度,因為認為這種說法太過于玄學,而缺乏科學證據。

但後來對同志的研究,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大量的社會學調查發現,同志者大都是在這一時期經曆了不好的父母角色示範。

同時,這一時期的孩子在經曆了1-3歲的童年早期之後,他們對世界的探索已經初步形成。3-6歲之後,他們開始産生自主選擇的意識。比如,在1-3歲時,他們大多不知道哪種衣服好看,或者喜歡哪種衣服,他們自己的審美愛好還沒有建立起來。等到了之後,他們就逐漸産生了選擇的意識,開始出現偏愛。

而這一時期兒童心理成長的主要的任務,就是獲得選擇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意識。如果兒童能夠自由的選擇對自己而言有意義的活動,他們就能形成對自己的積極态度,并且積極的投入到這些活動中來。

如果父母不允許兒童自己做決定,他們的潛意識内心就會對父母産生敵意,但這種敵意又和對父母的愛戀相沖突,于是兒童的内心就産生了一種負罪感、内疚感,這時他們做決定時就變得畏手畏腳。以後就可能會養成不喜歡主動采取行動,依賴别人為自己做選擇的習慣,做事情缺少決斷的勇氣。

當然,父母在這時也不能讓孩子無限自由地做選擇,而是應該用友好的态度,引導孩子往正确的方向選擇,而不是粗暴的阻止他們做出選擇。

以上就是0-6歲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以及怎麼培養健康的心理成長過程。下期我還會繼續為大家介紹學齡期兒童、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成長特點,以及成人和老人的心理特點,想要了解我分享的心理學知識,請關注、收藏我,我将毫無保留的為大家分享優質的心理學知識。謝謝!

6歲之前的心理教育,決定了他們一生90%的幸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