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德勒的八個基本概念:交給你實行正面管教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内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阿德勒下面這8個基本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有助于我們了解人類的行為,并形成實行正面管教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這些方法将有助于我們學會正确的态度和技巧,以幫助孩子培養踏入社會時所需要的各種生活技能和良好品格。

一、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别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記住,孩子随時随地都在做着決定,并形成着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着“七項重要的感覺力和技能”(見第1章)。而當他們處于“求存”狀态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将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做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二、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于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标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讨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是以也就越發令人讨厭。

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孩子們并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惟一群體。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

當阿黛爾(2歲)的媽媽帶着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回到家裡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将此解釋為,這意味着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這并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将取決于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标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是以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裡,并且愛哭。結果,她适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三、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樣,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

四、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讨厭時,就很容易了解為什麼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且很難記得其背後的真實含義和資訊——“我隻是想有所歸屬”。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的孩子的第一步。這有助于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記住,雖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資訊,但當你處理她的隐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了解了。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标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緻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這前4個概念将在第4章做更詳細讨論。

五、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提出的“Gemeinschaftsgefuhl”概念,這是阿德勒創造的一個優美的德文單詞。英文中沒有恰當的對應單詞,阿德勒最後選擇了“社會利益”這個詞(而我用“社會責任感”)。它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出貢獻。下面的故事很好地表達了“社會責任感”的含義。

從前,有兩個兄弟共同擁有一個農場。碎石土質和幹旱使得兄弟倆的生活非常艱難,但他們一直均分收成。他們兩個中一個有妻子和五個孩子;另一個是單身漢。一天晚上,成了家的那個兄弟睡不着覺,當他想起兩個人之間的安排是多麼不公平時,輾轉反側了一夜。他想:“我兄弟沒成家也沒孩子,到老了都沒人照顧。他實在需要比一半更多些。明天我要提出給他三分之二的收成。那樣才更公平。”那天晚上,另一個兄弟也無法入睡,因為他也認為均分收成不公平。他想:“我兄弟有妻子和五個孩子要養活。他們對農場付出的勞動也比我多。我兄弟應該得到比一半更多。明天我要提出給他三分之二的收成。”第二天,這兩兄弟見面後各自說出了他們認為更公平的打算。這就是社會責任感起作用的一個例子。

阿德勒有一個他稱之為“14天治愈計劃”的方案。他宣稱,隻要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能夠在14天之内治愈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一天,一個極度抑郁的婦女來找阿德勒。他告訴她:“如果你遵從我的建議,我可以在14天之内治愈你的抑郁症。”

她蔫蔫地問道:“你要我幹什麼?”

阿德勒回答:“如果你每天為别人做一件事,堅持14天,到時候你的抑郁症就會消失了。”

她反對道:“憑什麼我要替别人做事?從沒有人替我做任何事。”

阿德勒打趣道:“哎喲,那你可能需要21天了。”他接着補充說:“如果你實在想不出願意為别人做的事,那就想想看,假如你有心情去做的話,可以做些什麼吧。”阿德勒知道,哪怕她僅僅是想想能為别人做些什麼,她就已經走上改善之路了。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年輕人不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一員,學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德雷克斯常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們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反而會認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别的服侍。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後,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并在幫助别人的時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幹。當大人扮演“超級媽媽”或“超級老師”的時候,孩子們就學會了期待這個世界為他們服務,而不是他們為這個世界服務。正是這些孩子,如果他們不能如願以償,就會認為不公平。當别人拒絕侍候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為自己感到難過,或者以某種傷害性或者破壞性的行為尋求報複。當他們尋求報複時,他們對自己的傷害往往與對别人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甚至超過對他人的傷害。

在另一個極端,是一些 家長和老師太過忙碌,沒有時間教導孩子為培養好的品格而學習社會和生活技能。恰恰就是這些成年人為孩子不“守規矩”而感到氣惱。我不明白他們認為孩子能從哪裡學到恰當的行為。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太多的大人隻是“責備”孩子,而不是承擔他們自己應盡的職責。

正面管教通過促進社會責任感,能幫助大人和孩子走出這一惡性循環。父母和老師們常常不知道,他們為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本來能做的。他們沒有花時間教孩子學習如何對家庭和班級做出貢獻。我們不妨來列個清單。請問老師們,你在班級裡做的多少事情是可以由孩子們自己來做的?請問父母們,你為孩子做的多少事情,是僅僅為了圖省事,而不是為了幫助孩子通過自己動手來感覺到自己的能力?

在我與人合著的《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中,我們談到了讓學生們參與頭腦風暴,讨論需要在教室裡所做的所有事情的重要性。雖然老師也可以參與到這種頭腦風暴中,但是,一旦讓孩子們這麼做,他們能夠想出的事情之多簡直令人驚訝。在列出孩子們能做的事情的清單之後,要為每一項工作找一名志願者。老師要確定每一個學生都有任務,甚至可以有一個“監督員”。建立一個工作輪換制度(在學生們的參與下)是很重要的,這樣就沒有人會在太長的時間裡做不那麼誘人的事情。非常明顯的是,分擔任務會增強孩子們的歸屬感、教給孩子們生活技能,并且讓孩子體驗到社會責任感。

六、平等

現在很少有人會對平等這個概念感到困擾,可是面對孩子就不一樣了。一旦涉及到孩子,就會有很多反對意見。他們會問:“孩子們沒有與我們同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他們怎麼能和我們平等呢?”

正如在第1章所強調的那樣,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平等的要求。大多數成年人都能夠接受孩子們和大人具有同等的價值。這正是為什麼正面管教摒棄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與“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馳。

七、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其實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需要達成的是,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對“不完美”的信念。這是最令人鼓舞觀念之一,也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最難達成的觀念之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是每個人都在這樣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閉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時候犯了錯誤時從父母和老師那裡得到的訊息。那都是些什麼訊息呢?你或許想把它們寫下來。當你犯了錯時,你得到的訊息是不是你愚蠢、無能、壞蛋、沒出息、木頭人?再閉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為犯錯而遭到的訓斥。你當時是怎麼想你自己的?你想将來要怎麼辦?記住,你當時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決定;但當你回過頭去看時,你當時的決定通常就很清楚了。有些人認定自己無能或者自己是壞蛋;另一些人因為害怕做得不夠完美而受到羞辱,進而決定不再冒風險。正如上面提到過的那樣,太多的孩子決定變成個 “讨好者”,以他們的自尊為慘重代價去取悅大人。另外還有一些孩子會決定掩蓋自己的錯誤,并想盡辦法避免被抓到。這是能鼓勵孩子發展有價值的生活技能的訊息和決定嗎?當然不是。

當家長和老師們就孩子的錯誤傳達給孩子的是負面訊息時,他們常常是好意。他們是在試圖激勵孩子“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他們沒有花時間考慮他們的方式所造成的長期效果。有那麼多的養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讓孩子害怕”之上的。成年人擔心,如果他們不“使”孩子做得更好,他們就沒有盡職。太多的人擔心鄰居會怎麼想,而不是孩子能從中學到什麼。另外一些人擔心如果自己不讓孩子充滿恐懼和羞辱,孩子就永遠不會做得更好。大多數人的擔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并且擔心如果他們不讓孩子遭到責難、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嬌縱孩子。大人往往會以對孩子更多的控制來掩飾自己的擔心。

其實,還有其他辦法——不是嬌縱,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為代價——能真正激勵孩子做的更好。那就是,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我說的确實是“我們”。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并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進步。我們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确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們在家庭會議和班會(見第8章和第9章)上會學到并練習如何把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很多家庭發現,晚餐時間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當天犯的一個錯誤,以及自己從中學到了什麼,是個很有益的方法。有些老師每周在一次班會上(每天一次)找出時間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犯的錯誤,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孩子們每天都需要看到犯錯誤的價值所在——并且在一種友善的環境下從錯誤中學習。

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你會反複看到的一個主題——就是學會怎樣把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戰作為你學習的機會。然而,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這樣他們才能為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的“不完美”樹立榜樣。下面的“矯正錯誤的三個R”,是樹立“勇于不完美”榜樣的一個絕佳的方法。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把犯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如果我們把犯錯誤看成一件壞事,我們會傾向于覺得自己無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會為自己辯解、推托、輕下判斷或者好批評——既對别人又對自己。另一方面,當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自我原諒是“矯正錯誤的三個R”中第一個R(即承認)的一個重要因素。

你注意過當我們願意道歉時,孩子是多麼善于原諒我們嗎?你曾經對孩子說過“對不起”嗎?如果你說過,孩子是怎麼回應的?我在世界各地講演時多次問過這個問題,聽衆的回答都是一緻的。當大人誠懇道地歉時,孩子們幾乎總是會說:“沒關系,媽媽(或爸爸,或老師)。”孩子可能在一分鐘以前還對大人的不尊重行為感到生氣和憎惡(而且很可能正是大人應得的),而一旦大人說一句“對不起”,孩子就徹底原諒了。

“矯正錯誤的三個R”中的前兩個——承認與和好——為第三個R(解決問題)營造出一種積極的氛圍。在充滿敵意的氣氛中試圖解決問題絕對不會有好效果。

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照着去做。作為一個人,我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而失去正常的理智(倒退到“爬行動物大腦”的控制)。這時,我們會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而不是深思熟慮的行為。我深深喜愛正面管教原則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不論我犯了多少錯誤,也不論我的錯誤造成了多少麻煩,我總是能回歸到正面管教原則上來,從我的錯誤中學習,清理我造成的麻煩,而且能讓事情變得比我犯錯誤以前更好。

因為我犯過那麼多的錯誤,“矯正錯誤的三個R”就成了我最喜愛的概念之一。我自己就有一個“标志”性的案例。有一次,我對當時隻有8歲的女兒說:“瑪麗,你是一個被寵壞了的淘氣鬼。”(這聽上去像是和善、堅定、尊嚴和尊重嗎?)

瑪麗對“矯正錯誤的三個R”已經很熟悉了,她反駁我:“哼,待會兒你可别來說對不起。”

我完全出于反應回答道:“你不用擔心,因為我肯定不會。”

瑪麗跑回自己房間把門摔上了。我很快恢複到了理性大腦的狀态,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并到她房間去道歉。她還在生氣,沒有準備好接受我的歉意。她手上捧着一本早期版本的《正面管教》,正忙着用一支大号的黑色記号筆在書上畫着下劃線。我從她的肩膀上看過去,看到她已經在書白上潦草地寫了兩個大字:“騙子”。

我離開她的房間時想:“哦,老天,說不定哪天就會有另外一本《我最親愛的媽咪》[1]暢銷書上市。”我知道,我犯了一個大錯誤。

大約五分鐘後,瑪麗朝我走來,怯怯地抱住了我,說:“媽媽,對不起。”

我說:“寶貝兒,我也對不起你。事實上,當我說你是被寵壞了的淘氣鬼時,我自己就是。我因為你管不住自己的行為而生氣,可我自己也沒管住我的行為,真的非常對不起。”

瑪麗說:“沒什麼的,媽媽,我剛才的行為是像一個淘氣鬼。”

我說:“呃,我知道是我的行為激怒了你,氣得你那樣做的。”

瑪麗說:“呃,我知道我做了什麼。”

我一再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當大人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沖突(而且,任何沖突都至少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的)承擔起責任時,孩子們通常都願意仿效大人作出的榜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當孩子們有承擔責任的榜樣時,他們就會學着承擔責任。

幾天之後,我無意中聽見瑪麗在電話中對她的朋友說:“哦,黛比,你怎麼這麼蠢!”瑪麗随即意識到了自己說了什麼,并且趕緊說:“對不起,黛比。當我說你蠢時,意味着我蠢。”

瑪麗真正吸收了“矯正錯誤的三個R”原則,并且懂得了犯錯誤其實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八、要確定把愛的訊息傳遞了過去

史密斯太太是個單親媽媽,和女兒瑪麗亞之間出了一個問題,打電話向我求助。史密斯太太擔心瑪麗亞也許吸食了毒品。她在瑪麗亞的衣櫥底下發現了一盒六罐裝的啤酒。她拎着那六罐啤酒走到瑪麗亞面前,問:“這是什麼?”

史密斯太太的聲調清楚地表明,她并不是真的對自己問題的答案感興趣。這隻是一個為了誘使女兒招供并羞辱女兒而提出的圈套問題。這種問題立即造成了距離和敵意。

瑪麗亞語帶譏諷地回答:“我覺得那看起來像是六罐裝啤酒,媽媽。”

戰鬥更新了。史密斯太太說:“别跟我耍花招,小姐。告訴我這是怎麼回事。”

瑪麗亞很無辜地說:“媽媽,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史密斯太太覺得該是收套的時候了:“我在你的衣櫥裡發現了這六罐啤酒,小姐,你最好解釋清楚。”

瑪麗亞飛快地想了一下,說:“噢,我都忘了這回事兒了。我幫我一個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諷刺地說:“噢,是啊!你以為我會相信嗎?”

瑪麗亞氣憤地回答道:“我才不在乎你信不信呢!”然後,跑回到了她自己的房間,并摔上了門。

我想幫助史密斯太太了解“愛的資訊”這個關鍵,問她:“為什麼發現那些啤酒會讓你生氣?”

我能聽出來她一定認為這個問題很愚蠢,因為她憤怒地回答道:“因為我不希望她惹上麻煩。”

“為什麼你不希望她惹上麻煩?”我又問。

我可以感覺到史密斯太太已經後悔打電話給我了,因為她完全惱怒了:“因為我不想她毀了自己!”

由于她還是沒有發覺她的關鍵資訊,我再次追問:“你為什麼不想讓她毀了自己?”

她終于醒悟了,大喊道:“因為我愛她!”

最後一個問題就問得和緩了:“你覺得她得到這一訊息了嗎?”

當史密斯太太認識到自己完全沒有把愛的資訊傳遞給瑪麗亞時,她感到了悔恨。

一個星期以後,史密斯太太打電話告訴我,她如何把“矯正錯誤的三個R”和“赢得合作的四個步驟”結合了起來。就在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晚上,當瑪麗亞回家的時候,史密斯太太在門口問候了她,并且用一種愛的口吻問道:“瑪麗亞,我們能談談嗎?”

瑪麗亞挑釁地回答問道:“你要談什麼?”(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孩子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聽并且相信大人态度的變化。)

史密斯太太明白這一點。她沒有對挑釁做出反應,而是走進瑪麗亞的内心世界,并且揣度她的感受:“我肯定當昨天晚上我為那六罐啤酒向你大喊時,你可能覺得我一點都不關心你。”

瑪麗亞覺得自己被深深地了解了,以至于開始哭了起來。她帶着譴責用顫抖的聲音說:“就是的。我覺得好像我除了讓你煩惱以外什麼都不是!隻有我的朋友才真的關心我。”

史密斯太太說:“我能了解你為什麼會那麼想。當我帶着我的恐懼和怒氣走向你,而不是帶着我的愛時,你怎麼可能有别的感覺呢?”

瑪麗亞明顯緩解了自己挑釁的态度。媽媽慈愛的态度終于打動了她。史密斯太太一看到這一變化,便繼續說:“我真的為昨天那樣朝你發脾氣抱歉。”

距離和敵意已經轉化為了親密和信任。瑪麗亞響應道:“沒關系的,媽媽。我真的是幫一個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這時說道:“瑪麗亞,我真的很愛你。有時候,我害怕你可能會做出傷害你自己的事。我被自己的擔心吞沒了,并且忘了告訴你那隻是因為我愛你。”史密斯太太摟着瑪麗亞,說:“你會再給我一次機會嗎?我們能夠帶着對彼此的愛和關心,開始談談并一起解決問題嗎?”

瑪麗亞:“那當然,媽媽。我覺得這建議挺好。”

史密斯太太告訴我,她們從那天晚上開始了家庭會議。她心裡充滿了感激,因為愛和合作氣氛的形成徹底改變了她們母女之間的關系。

你一定已經注意到,這一章的例子所講述的,都是關于大人的不良行為(由于知識和技巧的缺乏)怎樣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大人改變自己的行為時,孩子也會随之改變。而且,在每一個例子裡,當大人記住了要確定把愛的資訊傳遞過去時,他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