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貌似张艺兴,在深圳街头突然酷炫起舞,一众吃瓜群众看呆。底下几千条留言,有人说他“放飞自我,欢乐喜庆”,有人评论“感觉是病,发完就好”。

会关注这个新闻,是因为这让我迅速联想到一个尽力控制这种“起舞”冲动,来做心理咨询的苦恼少年。
他是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创作专业。近来他发现上课的时候,自己脑中突然会有旋律响起,身体很想随之手舞足蹈,但看看老师和同学,怕被他们当成神经病,便死劲地控制住自己。
课余同学们在一起聊天时,有的同学会学他说话,这让他非常愤怒,学院对打架斗殴的管理非常严厉,每次他只能紧紧攥着自己的拳头,拼命憋住想打人、砸东西的冲动。
随着这些的场景越来越频繁,强迫控制的痛苦越来越升级,他想发作,又不敢,想发泄,却又不知该如何发泄,渐渐地他不太愿意去上学了,甚至他怀疑自己有了精神病征兆。
咨询时跟他探讨在生活中谁会让他联想起这种场景,他脱口而出,“我爸!”
他看了挺多心理学的书,他总结父亲是个控制型人格,从在家穿不穿拖鞋,到跟哪个同学一起去哪玩,在哪吃饭,坐什么车所有的事情都要事先报备。得不到父亲的批准,他是不能出门的。
小时候他很怕父亲,不敢反抗,上高中以后,他开始各种抗议,可是父亲始终置若罔闻。
这新闻还让我想起一个双相情感障碍的女孩,每当夜深人静,她都很想打开窗子,大声高歌,或是实施某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疯狂念头。
她的父母在她两岁就离异了,她的妈妈觉得自己人生失败,想在女儿身上找回双倍的人生,对女儿各种苦心栽培,琴棋书画就不必说了,学习成绩更是步步紧逼,堪称中国的虎妈。
每当孩子表现出一点脆弱情绪,就训斥女儿,“别那么没出息好吗,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你就废了!不许哭,赶紧练,现在是拼爹时代,你没有爹了,你只能靠自己!”
对孩子有要求,没有错,但是对孩子一味施压,忽略情绪情感,甚至是情感剥夺,就是问题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当我们内心的感知觉与我们的大脑的思维长期处于分裂的、极度不统一的状态,就容易出现精神病性的症状。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我”,这个“内心我”由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知觉,我们的情绪体验组成。只要你略一沉吟,你就能听见“内心我”发出的声音,这个内在的声音需要被听见。
我们常会看见老人或年幼的孩子自己跟自己说话,这可不是精神病性症状,他们只是在跟内在的自己对话。我们也会有这种对话时刻,只不过可能方式更隐蔽罢了。
因为我们的“外在我”要求我们看起来符合社会规范,我们不能让自己看起来有“神经病”的一刻。
如果说我们的”内在我“是”心”在运作,那我们的“外在我”便是“脑”在运作,理想状态是:我们“心脑合一”,可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用“脑”在生活,鲜少用”心“在生活。
特别是每当负面的情绪体验出现,我们都本能地会去回避和粉饰,下面这些内部对话是否曾经发生在你的内心?
我不能表现出愤怒,不然领导会记恨我,更不让我好过; 我不能这么脆弱,我必须要有个成熟的、能扛事的样子; 我不能这么哀伤,生老病死人间常事,我要马上去干活。
感知觉比思维更接近真实和本我,就像婴儿出生后哇哇大哭,这是一种自然的表达,等孩子稍微大点,想哭却常常被大人制止,但又不知如何正确表达情绪,情绪就不能顺畅地流动,产生阻滞。
那些负性的情绪一桩桩、一件件,都积压在身体里,长此以往,每个孩子都可成为那个总想发泄、总想打人的男孩,或是总想做点出格事情的女孩。
社会化要求我们压制这些”内在我“的声音。
打压、否定、制止得越猛,我们的感知觉和思维这二者便越分裂,心脑越分裂,我们的内心冲突便越剧烈。
任何压抑的东西都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藏在身体里,躲进潜意识中,蠢蠢欲动地蛰伏着,一有机会就裹挟着更大的能量卷土重来。
当巨大的破坏力爆发了出来,抑郁、焦虑、强迫的症状便暴露无遗,更有甚者,精神病性症状便出现了。
那些被你打压的、最真实的自己,最终会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就出现在你的生命中。
无论是养育孩子,还是自我养育,我们都要善待自己的感知觉,提高自我觉察的宽度和深度。给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允许”,这是人一生都要修炼的智慧。
任何一种情绪都值得被温柔对待,当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接纳、命名这些情绪,我们就成为了它们的主人;接下来我们才能识别、转化、升华这些情绪。
即使偶尔我们跟随这些情绪,跟随我们身体的感觉,就像那个在路上莫名起舞的少年率性而为,在不伤人的前提下发作一回,偶然当一次“神经病”,只要你不在意他人的诧异的眼光,就没关系。
生而为人,谁没想过在某个旷谷声嘶力竭、酣畅淋漓地大吼一次呢?
当负面情绪得到了我们大脑的看见和允许,潜意识里的动力便释放了,那些内在冲突的动力便消失了。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见,首先我们自己要看见自己。然后我们的感性、理性、悟性,才能三性合一,实现“内在我”和“外在我”的和谐统一。这才是提高心理免疫能力、远离精神病性症状的关键所在。
我是@心理医生文以疗心——煮字为药,愿每一篇小文都带来疗愈的微末光亮。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关注、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