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典文言文賞析 | 王粲默記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出處

經典文言文賞析 | 王粲默記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出處

王粲①,漢末人,其強記過人。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②誦乎?”曰:“能。”因使背③而誦之,不失一字。

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④之。棋者不信,以帊⑤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

王粲(càn):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闇(àn):同“暗”。

背:轉過身,背對着。

覆:同“複”。

帊(pà):頭巾。

王粲是漢末時期的人,他的記憶力很強超過常人。當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閱讀路邊的碑文。同行的人問他說:“你能夠背誦出來嗎?”王粲說:“能。”于是同行的人就讓他背對着碑文背誦,沒有背錯一個字。

王粲曾經看别人下圍棋,棋盤上的棋子被弄亂了,王粲替他們恢複了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頭巾蓋住棋盤,讓王粲用另一副棋擺棋局。擺好後用兩盤棋互相比較核對,棋子的位置一個也沒錯。王粲的記憶力好能夠暗中記住的能力就像這樣的強。

經典文言文賞析 | 王粲默記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出處

王粲與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出身于名門望族,曾祖王龔,祖父王暢均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将軍何進的長史。

王粲從小便被人視為天才,他博聞強記,寫文章一氣呵成。

經典文言文賞析 | 王粲默記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出處

十四歲的時候,王粲和父親一起拜訪當時的著名學者蔡邕。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但他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也是以名聲大振。

這便是成語“倒屣相迎”的出處。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桢并稱為“建安七子”。這七人代表了建安時期除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經典文言文賞析 | 王粲默記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出處

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并稱“曹王”。

劉勰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王粲與曹丕之間還有一則典故:

驢鳴送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王粲在傳回邺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衆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托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

于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

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見二人交情确實非同尋常。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