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建安七子”中不包括下列哪一位?()
a 孔融 b 曹植 c 王粲
答案:b
解析: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三國時期(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ruǎn yǔ)( 阮籍是阮瑀的兒子,阮鹹是阮瑀的孫子,而阮籍和阮鹹則是叔侄關系,成為文壇的一段佳話)、應玚(yáng)、劉桢(zhēn)。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最後被處死以外,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這六人除了阮瑀早死,其餘五人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的一場疫情。
“建安七子”與“三曹”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對詩、賦、散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建安七子”中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最高,劉勰認為他是 “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代表作品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真實的寫出了亂世狀态。
今天介紹“建安七子“之一 —— 王粲。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桢并稱“建安七子”。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并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羁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作品多對曹軍的征伐作歌頌,代表作即《從軍詩》五首。王粲賦今存20多篇,最為人傳誦的是作于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拟的《為劉荊州谏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三國志》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 。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藏書萬卷】
王粲的藏書高達萬卷,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贈。據說王粲自少即有才名,為學者蔡邕所賞識。據說有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倒履迎之””)。蔡邕贊歎王粲的才華,并言“吾家書籍文章,盡當予之”,也就是說“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應該全部送給他。”據說蔡邕故後,即履行了他的諾言,将其藏書數車六千餘卷贈與王粲。年老時,其藏書已達萬卷。
【驢鳴悼亡/驢鳴送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 (2月17日),王粲病逝,時年41歲。 曹丕親率衆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托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
【“過目不忘”的本領】
王粲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的兩件小事為證明。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王粲回答:“能。”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着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
【眉毛脫落的故事】
王粲20多歲時,曾遇“醫聖”張機,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不聽他的話,也不吃藥。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