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1976年6月的北京,悶熱潮濕。總參謀部第一招待所北樓裡,兩位老将軍相談甚歡。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的老人叫王建安,他剛從山東調研歸來,準備向中央彙報工作。誰曾想,一場風波即将掀起,而這場風波的源頭,竟是他多年的老戰友陳錫聯。
兩位紅色将領的恩怨情仇
王建安和陳錫聯,這兩個名字在中國現代史上可謂如雷貫耳。他倆不僅是湖北紅安老鄉,更是生死與共的戰友。要說這兩位将軍的淵源,那可一段傳奇。
倆人都出身貧農,從小就嘗盡了生活的苦頭。王建安14歲就給地主放牛,陳錫聯10歲不到就幹上了這活。你别說,放牛這活還真不是人幹的。一不小心把牛弄丢了,那就等着挨打吧。
有一回,陳錫聯太累了,晚上忘了給牛添草料。第二天,地主二話不說就是一頓暴打。這下可把倔強的小陳給惹毛了,打死也不幹了。他媽無奈,隻好帶着他四處讨飯。
王建安的脾氣更是火爆。被地主欺負得實在忍無可忍,這小子直接一把火把地主家給點了,然後一溜煙跑去當兵了。
後來,兩人都加入了共産黨,走上了革命道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從遊擊隊到紅軍主力,從長征到抗日戰争,再到解放戰争,兩人并肩作戰,建立了赫赫戰功。
一句話引發的"外交危機"
1976年6月18日,王建安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準備向中央彙報工作。按理說,他應該先去見葉劍英元帥。可葉帥身體抱恙,軍委工作暫時由陳錫聯代理。
王建安心想:沒問題啊,咱倆誰跟誰啊,還不是老戰友嗎?于是他托人給陳錫聯帶個話,說想當面彙報工作。
誰知道,陳錫聯的秘書回了這麼一句:"陳副總理現在工作比較忙,建議您寫份書面報告交給我們。"
這話一出,可把王建安給惹毛了。你說你忙,我就不忙了?我大老遠跑來,就為了交份書面材料?這不是糊弄人嗎?
王建安當場就炸了:"我寫個鬼!他忙,我也沒閑着!當了官,擺起臭架子來了。"
這還不算完,王建安還放了狠話:"你告訴陳錫聯,他不見我,這輩子我也不見他。他死了我不去送,我死了也不用他來!"
王建安最後還下了"最後通牒":"我後天就去北戴河,讓他看着辦吧。"
一場誤會引發的"外交危機"
這下可把陳錫聯的秘書給吓壞了。他哪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話,竟然把兩位老将軍給整到要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了。
其實,陳錫聯是真的忙得不可開交。自從臨時接手軍委工作,大大小小的事務堆積如山。他是實在分身乏術,才讓秘書先擋一擋不太緊急的事。
可王建安不知道這些内情啊。他就覺得,老戰友當了大官,擺起架子來了,連見都不願意見他了。這讓他心裡特别不是滋味。
你要說王建安小題大做吧,也不全是。這位老将軍可是出了名的耿直。他最讨厭的就是官僚主義作風。為了調研,他可是跑遍了全國各地,就差西藏和台灣沒去過。他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做的調研,怎麼能随便寫個材料就完事了?
再說了,當年他可是副團長,陳錫聯還是警衛員。現在陳錫聯當了大官,就不把老戰友放在眼裡了?這讓王建安心裡很不是滋味。
陳錫聯的秘書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連夜聯系了王建安的秘書,說明天下午三點陳錫聯要召開軍委常委會,到時候王建安和另一位老将軍陳再道都可以來彙報工作。
一場戲劇性的"和解"
第二天下午,眼看就要到開會時間了,王建安卻攔住了準備出發的陳再道:"别急,咱們晚點去。"
陳再道一臉懵:"不是說三點開會嗎?"
王建安冷笑一聲:"是啊,但陳錫聯說是'接見'咱們。他比咱年輕,讓他先到,在那等着,這才叫'接見'嘛。"
陳再道聽完,哭笑不得。這位老戰友的"小心眼"勁兒上來了,還誰都惹不起。
等兩人姗姗來遲地出現在會議室時,陳錫聯和其他人早就等候多時了。
會議開始後,王建安卻覺得不對勁了。陳錫聯對他們依舊客客氣氣,認真聽取每個人的彙報。會議結束後,還特意設宴招待所有老上司。全程看不出一點兒架子。
宴會後,王建安跟着陳錫聯來到他的辦公室,這才發現陳錫聯是真的忙得不可開交。等着接見的人排成了長隊,待批的檔案堆得像小山一樣高。
王建安這下可尴尬了。他明白自己誤會陳錫聯了,人家是真的忙,不是故意糊弄他。
等陳錫聯忙完,王建安主動向他道歉。陳錫聯笑着擺擺手,看樣子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回去的路上,王建安對陳再道感慨道:"我看陳錫聯還是那個陳錫聯,一點兒都沒變。是我誤會他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一個小小的誤會,可能會釀成大禍。特别是在職場中,溝通不暢往往會導緻不必要的沖突。作為上司,要注意傾聽下屬的聲音;作為下屬,也要設身處地為上司着想。隻有互相了解,才能避免類似的"外交危機"。
不過,王建安的一句氣話倒是成了真。1980年7月,王建安去世,陳錫聯等一衆老戰友直到一個月後才得知消息。原來這是王建安的遺願:不要開追悼會,不要通知老戰友,把骨灰撒在老家的土地上就行。
聽到這個消息,陳錫聯久久說不出話來。這才是他認識的那個王建安啊,一個情操高尚、勤勤懇懇的老革命。即便是離世,也不忘為國家省錢,為人民着想。
這段往事,或許會讓我們對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對那些可敬可愛的老一輩革命家,有了更真實、更立體的認識。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會鬧誤會,但骨子裡的那份赤誠,那份為民的情懷,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