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建安七子”中不包括下列哪一位?()
a 孔融 b 曹植 c 王粲
答案:b
解析: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三国时期(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ruǎn yǔ)( 阮籍是阮瑀的儿子,阮咸是阮瑀的孙子,而阮籍和阮咸则是叔侄关系,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应玚(yáng)、刘桢(zhēn)。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最后被处死以外,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这六人除了阮瑀早死,其余五人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的一场疫情。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被视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对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安七子”中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最高,刘勰认为他是 “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代表作品是《七哀诗》与《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真实的写出了乱世状态。
今天介绍“建安七子“之一 —— 王粲。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作品多对曹军的征伐作歌颂,代表作即《从军诗》五首。王粲赋今存20多篇,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藏书万卷】
王粲的藏书高达万卷,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赠。据说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据说有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倒履迎之””)。蔡邕赞叹王粲的才华,并言“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予之”,也就是说“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据说蔡邕故后,即履行了他的诺言,将其藏书数车六千余卷赠与王粲。年老时,其藏书已达万卷。
【驴鸣悼亡/驴鸣送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 (2月17日),王粲病逝,时年41岁。 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过目不忘”的本领】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为证明。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
【眉毛脱落的故事】
王粲20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不听他的话,也不吃药。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