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移動版中,麹義是一名強命系輸出武将,傷害極高。而台詞裡的“白馬?定叫他有來無回!”又過于洗腦,是以他也被玩家們叫做白馬,但是你知道白馬到底是什麼嗎,是和劉邦一樣,斬了什麼東西然後起義嗎?

麹義本為韓馥手下大将,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反叛。當時韓馥兵敗,袁紹又無依傍之地,在謀士建議下,袁紹計劃奪取冀州,于是“乃與義相結”。 從此麹義為袁紹效力。
一、“白馬?定叫他有來無回!“
初平三年,公孫瓒意圖消滅勢力尚未成型的袁紹,與袁紹對峙于界橋南二十裡處,磐河之戰由此展開。根據王粲的《英雄記》記載:
“紹讨公孫瓚,先令麹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
有關王粲的文章,大家可以看我的其他文章,其中有關于王粲的記錄。再說回麹義對戰袁紹:
也就是說袁紹派麹義帶兵八百作為前鋒,張遼直呼内行。而公孫瓒這邊以步兵二萬餘為方陣,騎兵萬餘為兩翼,“白馬義從”為中堅。
這才是白馬的來源,麹義台詞中“白馬”的出處。而所謂的”白馬義從”指的是公孫瓒的騎兵精銳部隊。而由于公孫瓒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
“義之所至,生死相随!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二、“白馬,不足挂齒!“
且說麹義對戰公孫瓒,公孫瓒看麹義兵少,便以騎兵沖鋒,麹義命士兵伏于盾下不動,待敵迫近。根據王粲《英雄記》記載:
“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
因而公孫瓒的騎兵不敵麹義的勁弩,強弩雷發,所中必倒,麹義獲甲首千馀級。
三、“掌握之中,豈可逃之?“
不僅如此,麹義還追擊公孫瓒到了界橋,公孫瓒再次整兵出戰,麹義再次擊破。麹義就這樣以少勝多,以一己之力讓公孫瓒的一萬白馬義從精銳軍全軍覆沒。
四、“今日之獲,皆是吾之功勞。“
麹義在擊敗公孫瓒主力部隊之後回去找袁紹,發現袁紹被散兵圍困,于是又解了袁紹之圍。至此,公孫瓒再也沒有實力也不敢南下,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後來,麹義又受命于袁紹征讨公孫瓒,不過後來失敗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麹義在袁紹取冀州至消滅公孫瓒這段時間内出力甚多。
五、“主公,我無異心啊!“
建安三年以後,麹義便再也不見史料記載,原因就是由于麹義“恃功而驕恣”,即:
“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袁紹召而殺之,并其衆,又分兵撲蕩麴義餘部。”
袁紹殺了他,又合并了他的人。
麹義如此武将,以少勝多,大勝當時數一數二的部隊,如若不死,後來一定會成為著名将領,可惜恃才傲物,最終被主公所殺。縱觀三國曆史,這樣的人數不勝數,張揚、高傲其實并不是什麼好的東西。
當然,曆史不可追,誰又能知道不是因為袁紹嫉妒麹義之才因而殺了他呢?畢竟袁紹可是幹了不少這樣的事。
關注我,了解更多三國殺武将知識!!!!
那個喊着“天下之勢,必歸大魏。可恨,未能得見”的王基可能還真不是大魏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