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人定對張仲景并不陌生,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影響了中醫界一千多年,被後人奉為經典,他也是以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生活在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卻在《後漢書》、《三國志》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而同時期的神醫華佗卻“青史留名”,這是為何呢?

張仲景像
曆史記載中的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雖然被後世尊為
“醫聖”
,但他在曆史中卻是個
謎一般的人物
。這裡提到的謎一般,并不說張仲景不是真實曆史人物,而是他的相關記載實在是太少了,難免會讓人産生這種錯覺。
雖然張仲景在《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中并無記載,但在兩晉的私人著述中卻有提及。最早提到張仲景的是西晉醫學家王叔和。他在所著《脈經》第五卷中說
“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同時期的醫學家皇甫谧也提到了張仲景,
“漢有華佗、張仲景。其它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
。可見張仲景确實是曆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在西晉人看來,張仲景至少和神醫華佗是齊名的。
但是其所著經典《傷寒雜病論》原稿早已散佚,直到西晉時期才由王叔和從殘冊中整理出《傷寒論》傳于後世。而他的生平事迹則更是簡單至極,王叔和在《傷寒論》卷首簡單提及
“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述”
。從中可知,張仲景名張機,字仲景,南陽人,曾在漢朝做過長沙太守。
關于他的事迹,也非常稀少。皇甫谧在《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張仲景曾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診療。當時二十多歲的張仲景為侍中王粲診療,說王粲到40多歲的時候眉毛會脫落,到時候不出半年就會去世。張仲景囑咐王粲要服用他所開的“五石湯”,這樣才會幸免,不過王粲認為張仲景說話不好聽,是以并沒有服用五石湯。
三天之後,張仲景問王粲是否服用了五石湯,王粲撒謊說服了。張仲景一看王粲的臉色就知道王粲在撒謊,于是感歎到大人為何如此輕視自己的性命呢?但王粲還是拒絕服藥。等到二十年後,王粲的眉毛果然脫落,而王粲也在187天後去世,果如張仲景所言。皇甫谧對此評價到,張仲景醫術之高明
“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醫聖張仲景》劇照
雖然曆史中關于張仲景生平事迹的記載僅此而已,但他的大緻形象可以勾勒出來:南陽人張機字仲景,東漢建安年間曾做過長沙太守。他在20多歲的時候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診療,20年後應驗張仲景所言,其醫術非常高超。
不過這也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張仲景是曆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其醫術又如此之高超,那為何單單行醫的華佗在正史中有傳記,而做過長沙太守的張仲景卻在正史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
為何張仲景在正史中沒有記載
對此,劉知己在《史通》中對陳壽提出了質疑
“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若元則、仲景,時才重于許、洛,何桢、許詢,文雅高于揚、豫;而陳壽《國志》、王隐晉史,廣列諸傳,而遺此不編。此亦網漏吞舟,過為迂闊者。”
劉知己認為張仲景的才能和地位同桓範(曹爽的智囊,曹魏大司農)一樣,在許昌和洛陽非常知名,兩人應該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立有傳記。但陳壽卻沒有為其立傳,劉知己認為這是陳壽太過于粗心,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
對于劉知己就此事對陳壽的評價,我是不認可的。
陳壽寫史的才能無需多言,和他同時撰寫東漢、曹魏曆史的有多人,但僅有陳壽所寫被列為正史。比如夏侯湛所編寫的《魏書》基本要完成了,當他看到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後,便覺得自己寫得一塌糊塗,
“便壞己書而罷”
。王沈同阮籍合著《魏書》,不過時人認為其内容遠遠不如陳壽所寫
“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可見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當時最有權威性的史書,而陳壽沒有為張仲景立傳,自有其道理,肯定不像劉知己說的那樣,是巨大的錯誤。簡單來說,無非是兩點原因。一是張仲景的功績和地位不足以被立傳,二是張仲景留存的資料太少,沒辦法為其立傳。
1、張仲景的功績和地位不足以在正史中立傳
凡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人物都不是泛泛之輩。張仲景被陳壽忽略,是因為在陳壽看來,張仲景還不夠資格。
首先是張仲景的政績不夠資格。
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如果他的政績十分突出,陳壽自然會給為他立傳,即便不單獨立傳,也會在寫史的時候提一下他的名字。
比如陳壽在《三國志·魏書》中将東漢、曹魏卓有政績的地方郡守們合為一卷。陳壽在此卷中共為五人立傳,分别是
任峻、蘇則、杜畿、鄭渾、倉慈
。在卷末,陳壽又補充到
“自太祖迄于鹹熙,魏郡太守陳國吳瓘、清河太守樂安任燠、京兆太守濟北顔斐、弘農太守太原令狐邵、濟南相魯國孔乂,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鹹為良二千石。”
提及了另外五人的姓名。
在陳壽看來,以政績來說,從曹操當權到曹魏滅亡,也隻有
任峻、蘇則、杜畿、鄭渾、倉慈這5人
能以政績突出的地方郡守身份單獨立傳,而
吳瓘、任燠、顔斐、令狐邵、孔乂
等5人隻是有資格被提名罷了。而當時地方郡守前前後後當有千人之多,可見想要青史留名是多麼困難的事情。是以可以肯定的是,張仲景作為長沙太守來說,必然沒有突出的政績,陳壽不會為其立傳。
其次是張仲景的醫術不夠資格。
張仲景聞名于後世,不是因為他做過官,而是因為他高超的醫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陳壽肯定會把他列入《方技傳》中,同華佗并列,不過陳壽并沒有這樣做,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提一下。當然這并不代表張仲景的醫術很差,而是張仲景當時的名氣不大。
醫生這個行業在當時是
“賤業”
,社會地位很低,稍有點志向的人是不會從事這個職業的。華佗本來想出仕做官,但無奈從醫,雖然他醫術精湛,但他對醫生這個身份并沒有認同感,這是他一生的心結,同時期的張仲景想必也是差不多的心境。
而陳壽為華佗列傳,除過其醫術精湛外,更多的原因是華佗為當時的許多名人出診過,對曆史有一定的影響,如華佗曾為曹操、陳登、李将軍等人出診,而其死亡也和曹操有關,在當時來說是不小的曆史事件。反過來看張仲景,他隻為王粲診療過,基本對曆史沒有任何影響,陳壽實在沒有必要為他列傳。
這裡再簡單說說張仲景在醫學界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在漢末魏晉時期,張仲景的醫術雖然受到認可,但他的地位并不像現在這麼高,隻能說是個名醫。一直到宋元時期,張仲景才被稱為
“亞聖”
,到明代稱其為“
仲景曰聖”
,此後張仲景才被後人習稱之為“醫聖”。
2、張仲景留存的資料太少,不足以在正史中立傳
寫史必須要有豐富的資料,如果留存的資料太少,也很難為某人立傳。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蜀書》時就多次提到,由于蜀漢沒有史官,是以蜀漢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缺失,沒有辦法為其立傳,隻能提及一下名字而已
“失其行事,故不為傳”,
“簡單”
。
不過劉宋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接觸到許多相關文獻資料,并将其作為資料補充,這就極大補全了《三國志》中所缺失内容,範晔在撰寫《後漢書》時也是這樣,尤其是漢獻帝時期的曆史,可以同《三國志》互為印證。
是以如果說陳壽是因為接觸資料有限而忽略了張仲景的事迹,那麼後世的裴松之和範晔應該會接觸到許多張仲景的資料,但奇怪的是,無論是裴注還是《後漢書》,都沒有收錄有歇業仲景的隻言片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華佗,不僅在《三國志》中被陳壽單獨列傳,裴松之還補全了許多資料,範晔在《後漢書》中也為其立傳。
這隻能說明,張仲景留存的資料實在太少,甚至後人在寫史的時候根本就查不到,完全不足以在正史中為其立傳。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張仲景被後世尊為
,但由于張仲景在他所處的曆史年代并不顯名和相關資料缺失的原因,緻使他在正史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同華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