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醫術極為高超,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影響深遠,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張仲景世人尊為醫聖,同時也是南陽五聖之一,與神醫華佗生活在同一時代,兩人名氣不分伯仲。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張仲景雖不是縱橫江湖的俠客,卻擁有一顆仁德之心,懸壺濟世,用平生所學救治天下百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張仲景也不例外,他所崇拜的是扁鵲,曾感歎道:“餘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從少年開始,他就以扁鵲為榜樣,博覽群書,立志成為扁鵲那樣的人物,不為名不為利,隻為心中的理想和抱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張仲景不喜歡做官,鐘愛于研究醫術,卻因父親是朝廷命官,加上他品學兼優、博學多才,被舉孝廉,無奈踏入仕途,并在漢靈帝時期被任命為長沙太守。醫術高超的張仲景,本有驕傲的資本,但他為人非常謙虛,把孔子的這句話當成座右銘:“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即使做官的張仲景,也竭盡所能替百姓治病,深得人們愛戴。在張仲景心裡,病人不分貧窮富貴,凡是前來找他看病者,哪怕身無分文,他都不會拒絕醫治。自古以來,對于醫生來說,醫德應當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醫術,張仲景有句名言:“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
神醫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該故事流傳一千多年,幾乎家喻戶曉,彰顯出華佗超凡脫俗的醫術。其實,正史上并不存在華佗刮骨療傷之事,因為關羽受傷時,華佗已經去世好幾年了。作為與華佗齊名的張仲景,也留下了許多趣事,其中預言王粲之死,被史書明确記載。
王粲出身名門,祖父王暢官居司空,他才華橫溢,少年時期便嶄露頭角,深得文學家蔡邕賞識。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寫詩作賦能力超群,與曹植并駕齊驅,二人并稱“曹王”。另外,王粲跟曹丕的關系也相當好,經常切磋文學功底,曹丕對王粲欽佩有加。
王粲少年得志,有過目不忘之本領,很快名滿天下。有一天,因機緣巧合,張仲景與二十歲的王粲相遇,一個是聞名遐迩的神醫,一個是才名遠播的才子,進行了一段不太愉快的對話。張仲景對王粲說:“以我多年經驗,你身邊有恙,現在服用五石湯,尚且有挽救的機會。如果不聽我的,40歲必死無疑。”
聽完張仲景的話,王粲氣得差點吐血,他覺得自己身體倍棒,沒有任何問題,完全是張仲景瞎掰,更沒有把神醫的話放在心上。二十年後,王粲果然身患重病,眉毛也掉光了,半年後病死,恰好隻有四十歲,張仲景的預言一字不差應驗。想必王粲臨死前,肯定萬分後悔,如果聽神醫之言,不至于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