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幕背後的聲音(之一)·解讀喬榛

作者:光影音畫賞
銀幕背後的聲音(之一)·解讀喬榛

銀幕背後的聲音(之一)·解讀喬榛

從失業到事業

喬榛1965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後配置設定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曆史年代,電影廠的拍片數量幾乎萎縮為零,這對于一位演員來講,無異于另一種形式的失業。這樣的日子,一耗便是6年。

1971年,喬榛被借調入上海電影譯制廠從事配音工作。對于譯制廠的工作,喬榛可謂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也許是個性氣質使然,他對配音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錄音間的燈光暗下來,電視螢幕上出現一幅幅經典影片的優美畫面和動人場景時,他的心也漸漸歸于平靜,融入影片營造的藝術氛圍中,化身為片中的一個個或堅強或溫柔或喜悅或憤怒的角色。

如果說畫家用畫筆和顔料描繪心中的圖景,配音演員則是用聲音抒發情感、表達理想,而這種表達方式又是最激烈同時也是最溫順的。說它激烈,是因為在影片中,日常生活的一切細節:一個動作、一種情緒,都可能被誇大成為一場疾風勁雨而通過語言的形式宣洩出來;說它溫順,是因為無論影片動靜多大、片中的人物如何大呼小叫——劇終燈閃,一切如故。也許這種“夢裡夢外”的感覺正對喬榛的口味,而配音工作“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特點也與他身為演員又不喜在人前表現自己的性格不謀而合。總之,當初的“借調”竟成就了喬榛一生的事業。

正式調入上譯廠後,喬榛憑着他較高的悟性和紮實的台詞功底成為廠裡的業務骨幹。文革結束,一批風格各異的優秀外國影片進入中國,為上譯廠的配音演員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喬榛的聲音也随着《葉塞尼亞》、《白衣少女》、《生死戀》、《苔絲》等優秀譯制影片深入人心。當時上譯廠盛傳“三劍客”之說,即以配音水準高著稱的三位男演員,喬榛榮列其中,其餘二位則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配音藝術家:邱嶽峰和畢克。除了用自己的聲音诠釋角色,喬榛還嘗試擔任譯制導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由他執導譯制的影片《追捕》、《斯巴達克斯》、《國際女郎》、《鋼琴課》、《亡命天涯》等已成為譯制片的經典。

1984年,喬榛首次成為上海電影譯制廠廠長,除了配音工作,又承擔起繁雜的行政管理事務。作為一家自負盈虧的企業,上譯廠現有在職人員60多人,離退休職工70多人;譯制一部外國影片,需經多道細緻的工序:修改劇本、翻譯台詞、對口形、錄音、剪輯、合成,有些老片子聲音素材不全,還需臨時制作音效,使用專業的拟音師。職工的工資、福利,譯制過程中動用的各種人力、物力合起來絕非一筆小數目。據喬榛本人透露,去年是上譯廠有史以來接片最多的一年:一共35部,其中中影公司進口的“大片”占到5、6部,但廠裡仍然虧損了170多萬,最後還是靠上海市文廣局的補貼才基本填平虧空。究其原因,主要是體制的問題:前不久上映的美國大片《角鬥士》,公映10天票房輕松躍過400萬,但為該片擔任譯制的上譯廠演員,其酬勞卻依然是10年前的标準:導演60元一本(10分鐘),演員40元一本。如此算來,即使配一部《角鬥士》這樣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大片”,主配演員也僅得六七百元。

為了扭轉譯制廠的這種被動的局面,喬榛和廠裡其他熱愛譯制事業的同仁們頗費心思,也先後進行了一些嘗試,如:出版電影對白及詩文朗誦的聲像讀物、拍攝專題電視片、舉辦大型朗誦會等。其中,以1993年名為“天作之和”的詠誦劇反響最為強烈,該劇動用了音樂、戲劇、朗誦以及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由喬榛和丁建華擔任主要演員,可以說是開了國内“詠誦劇”這一藝術形式的先河,但也仍是“叫好不叫座”,并未達到“創收”的目的。不過喬榛、丁建華此後卻一發不可收拾,甚直将“朗誦”這一當初的“副業”納入了自己的事業範疇,這大概也是二人如此傾情投入“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的原因所在吧。“配音和朗誦同屬語言藝術,并不沖突。我愛朗誦,更愛配音。”喬榛如是說。

據悉,喬榛和丁建華最近又在籌劃一台大型詩劇,由著名詩人西川親自執筆;今年年底,二人還将再次加盟北京音樂廳繼“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之後推出的又一大型朗誦藝術音樂會——中外文學作品撷英音樂會;而上譯廠牽頭的一個名為“書包工程”,即把中國小國文課本制作成配有朗誦的有聲教材的計劃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着;至于喬榛的“最愛”——配音:繼《角鬥士》之後,他将再次為年底公映的又一大片《完美風暴》中的主要角色配音,此外,由他任譯制導演的《碟中諜2》、《超級媽媽》等影片的譯制工作也已在籌備之中。

從無奈到無悔

在采訪中,我曾以一個經常看外文原版(實為盜版)影片影迷的身份對譯制電影的現狀提出異議。我說現在的電影越來越追求聲畫的完美結合,任何一處細微的音響效果作為一部完整電影的組成部分都将是舉足輕重的,而我看到的許多譯制片卻因為中文的混入而削弱或者幹脆取消了原片細緻動人的音效甚至音樂部分,這難道不是對原作的篡改嗎?

作為國内唯一一家專業譯制廠的廠長和一名經驗豐富的配音藝術家,喬榛面對我的“義憤填膺”表現的十分泰然,“你說的那些情況我也遇到過,大多是因為原片拷貝較老,音效失真。我們現在引進的‘大片’都是有素材(純音效)的,配音和音效分軌,不會有問題。而且,上譯廠配的片子也極少出現那種情況。”喬榛說這番話時顯得非常自信,但是,我覺察到他的眉頭是微鎖的。他擡眼看了我一眼,似乎欲言又止,沉吟片刻仍然開口:“說到忠實原作,我倒是不敢百分之百打保票。”深谙喬老師淺嘗辄止談話風格的我忙擺出一幅極度好奇的神情(真的好奇),他見狀才繼續說:“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許多外國影片是不能直接進行譯制的,必須經過删減、加工,甚至是改編。”接下來他為我舉了個很典型的在譯制前“改編”外國電影情節的例子:有一部日本電影叫作《愛的權利》,說的是一位得知自己患了愛滋病的女子,她深深愛着自己的男友,并渴望得到他的愛,于是在沒有告之對方自己病情的情況下同他發生了關系,使對方險些染病。審片部門認為這部電影的情節與我國國情不符,建議删改,而删改的任務自然落到了上譯廠身上。最後,經過一番複雜的研讨和頗具難度的技術操作,譯制廠終于順利而成功的完成了任務,改編之後的影片讓各方都很滿意,說來也簡單:就是将二人發生關系的那一夜從女子得知自己病情之後移到之前。可想而知,原片探索人性複雜層面的意圖也随之消解,而淪為又一部《血疑》式的傷感愛情片。修改之後的影片仍然完整,并且照例在放映時賺取了觀衆的淚水,這無疑證明了上譯廠的譯制功力,同時卻也帶給包括喬榛在内的譯制人員幾多遺憾和無奈。

聽說上譯廠最近要“搬家”:從舊址遷入廣播大廈,并配備最先進的譯制裝置,來一個硬體“大換血”。我問喬榛,“硬體”換了,“軟體”是否也會随着更新?眉頭略微舒展的他緩緩地說:“我們一直在物色接班人,現在的配音工作對演員的悟性和靈性要求越來越高,這不是單純的聲音和表演訓練所能實作的,需要演員對藝術和生活的綜合領悟和表達能力,是以我們招人非常謹慎。”我說:“如今的年輕人都很務實,在譯制廠工作對他們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呢?”“譯制廠掙錢不多,但是仍然有許多年輕人渴望來這裡工作,主要是興趣使然。我想,如果一個人從事的是自己喜愛的工作,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因為他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這最後一句,喬榛說的很輕,像是專門說給自己聽的。

從生命到生活

生活中喬榛的性格和他的名字有幾分相似:一枚堅硬的外殼下面裹着一顆味道十足的心。想敲開這道外殼,進入他的内心世界,絕非易事。

喬榛在生活中不經意流露的凝重與矜持同他寬厚随和的處事态度以及在舞台上表現出的大家風範同樣自然而然。不了解喬榛的人,很難猜到,眼前這位英俊潇灑、風度翩翩的中年男子竟曾兩度經受生死的考驗。第一次是在1986年,他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由于發現及時,他本人也積極配合治療,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據丁建華回憶,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不能保證喬榛會有充足的勇氣面對突如其來的病魔。但是結果卻大大出乎她的預料,喬榛不但自己挺了過來,還不停的安慰他身邊的人不要擔心,充分顯示了他性格中堅韌樂觀的一面;去年,繁忙緊張的工作壓力再次将喬榛擊倒,有了前一次患病的經驗,他這次更加強了對身心的調整,力求以最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療,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台上的他依然英姿飒爽 ,台下的他看起來也是氣色甚佳。

在國慶剛剛演罷十場的“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上,喬榛除了和丁建華合作《長恨歌》外,還有一首“清頌”(無伴奏)《蜀道難》。細心的觀衆會發現,此次“唐宋名篇”的演出曲目以“悲歌”偏多,“台上台下共沾巾”的場面經常出現,而在台上“淚濕青衫”的男演員更不在少數,喬榛應屬少數之列。朗誦《長恨歌》時,身邊的丁建華早已哭成了個淚人,而喬老師卻依然正襟危“立”,素淨而略微發福的臉上少有強烈的表情變化:一付吊眉,一對鳳眼,透出幾分平劇武生式的帥氣;下颚微擡,嘴角輕抿,飽滿的情緒中讓人覺出控制。

看來,喬榛的性格并沒有因為他的兩次患病經曆而有太大改變,依然是那樣的沉靜、内斂,這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吧。對于這種性格,他在譯制間和舞台上的“黃金搭檔”丁建華感慨頗多,她說:“感覺現在的喬榛同生活之間似乎有一層莫名的隔閡。比如,他在校期間曾經是一名體育健将,球類、田徑樣樣行,還獲過國家二級運動員的稱号。可是現在,你若問他一些關于體育方面的事情,他知道的還沒有我多,簡直可以用孤陋寡聞來形容。”對于搭檔的“批評”,喬榛似乎是預設了。

“喬大哥需要的是一種活力的回歸和激情的複蘇。從對生命的冥想中擺脫出來,真正融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丁建華的這番話,聽起來好象哪部外國電影中的台詞,“是以自從他得病以來,我們都盡量找一些感情熾烈、情緒激昂的角色讓他配,使他壓抑的情緒在配音的過程中得到宣洩,比如:《角鬥士》裡的角鬥士,還有即将上映的《完美風暴》中的船長。”丁建華又饒有興趣地給我講述了喬榛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他破天荒頭一次夏天穿短褲把譯制廠的人吓了一跳;配日本電影《寅次郎的故事》時,為了找劇中人物寅次郎爽朗樂觀、大大咧咧的感覺,而騎單車在自由市場橫沖直撞、大呼小叫……

在聽丁建華講述這些故事時,我曾幾次将視線移向一旁的喬榛,那時的他嘴角挂着純真的笑容,眼裡閃爍着興奮的光芒,同我印象中的他判若兩人。我想,當譯制廠錄音間的燈光暗下去時,喬榛就該是這個樣子吧。

喬榛,生于1942年,籍貫上海,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

曆任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中國影協主席團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影協主席團委員等職,現為上海電影譯制廠廠長。

擔任主配演員的譯制片:

《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葉塞尼亞》、《苔絲》、《國家利益》、《謎中謎》、《亡命天涯》、《戰争與和平》(因塑造彼埃爾的聲音形象,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二屆“學會獎”)、《角鬥士》等。

擔任譯制導演的影片:

《追捕》、《鐵證如山》、《真實的謊言》、《國際女郎》(獲第十四屆“金雞獎”最佳譯制獎)、《鋼琴課》等。

擔任演員的劇情片:

《珊瑚島上的雷射》中的陳天虹、《r4之謎》中的路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