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唐朝初期政治家、思想家,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曾官拜宰相,以直言敢谏而聞名。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很高:“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鏡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知秀網小編一起看一看。
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關系,堪稱典範。然而就是這樣的關系,李世民卻在魏征死後,推倒了魏征的墓碑。正所謂人死如燈滅,人死百事了,卻讓死人不得安甯,這未免做得有點過分。那麼一代名臣魏征,生前備受寵信,死後卻被推墳墓,這是為什麼?

魏征最早是隋唐農民戰争時瓦崗軍首領李密的謀士,不過卻得不到重用,随後李密歸降了大唐,自然魏征也是一樣。
魏征後來被窦建德所虜,李世民率軍打敗窦建德,救了魏征。不過魏征卻并沒有成為李世民的人,反而做了太子李建成的謀士。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奪皇位的過程中,魏征給李建成出了不少主意,一度讓李世民非常記恨。不過正像魏征後來說的那樣,如果太子按照他說的去做,那麼就沒有李世民什麼事了。
是以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看魏征是個人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谏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淩煙閣,魏徵位列第四。
可見,李世民對于魏征的功勞還是記在心裡的。尤其是在魏征病重中,李世民曾兩次到魏家探望,第二次還帶來了太子和公主,甚至當場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了魏征兒子叔玉,這也是沖喜,當然了,更多是讓魏征安心,認可了魏征的作用。
但是魏征死後,李世民推到墳墓這個做法,實在是讓人心寒。如果說時間久了,或者說李世民之後的皇帝還情有可原,畢竟和魏征也沒有多少感情和聯系。但這才過去多久,前後如此沖突,未免讓人不解。
有人說李世民之是以重用魏征,完全是為了堵住世人的嘴,讓世人看到李世民是多麼的不計前嫌。如果李世民真的為了把自己塑造成明君,而重用李建成的人,那麼李世民又為什麼要折騰自己十幾年呢?随便找個理由就可以了。
其實關于這一點,也是衆說紛纭。
也有人說是因為魏征受到了牽連,那麼死後還怎麼牽連呢,這就要說到魏征死前向李世民的推薦的兩個人,侯君集和杜正倫。恰恰在李承乾的叛亂中,這兩位都牽連在内。這就讓李世民有點胡思亂想了,怎麼老魏給自己推薦的兩個人都謀反了,那麼老魏到底是怎麼想的呢?越想李世民越想不通,越覺得事情可怕。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魏征生前将自己進谏的言行,全部收錄了下來,至于原因肯定隻有他自己知道,有可能是做個記錄罷了,也有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名譽。反正李世民知道此事後,是狂怒不止。
在極端憤怒之下,李世民做出了違背常理的事,不過魏征的墓碑雖然砸了,但魏征仍舊陪葬昭陵,長子魏叔玉仍然繼承了鄭國公爵位,不過與公主的婚約是取消了,驸馬是做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