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松為姓 留得清氣在人間

百家姓,松。

松,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常綠喬木。松和竹,因材質堅韌,經年不凋,而形成了“松筠之節”的成語,比喻堅貞的節操。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其堅挺、剛毅、長久,為人們敬仰和喜愛。

以松為姓,得松之清氣、正氣、節氣。

(明)杜瓊《友松圖》卷

松之食 益壽延年

松的出現,總是意境深遠廣闊的。

喜歡挺立在唐代詩人賈島《尋隐者不遇》裡的松,“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郁郁青松,悠悠白雲,青白的色調,簡明的風格,天真小童、尋訪雅士、采藥隐士,都在高逸素朗、深邃杳霭的情緻之中,仙氣襲人。

難怪古人很早就奉松為仙物,認為“松為仙人之食物”,将松納入日常膳食中,用以延年益壽,驅除百病。在中國東南沿海,尤其是港澳地區人們普遍信仰的黃大仙,就是長期食用松子、松葉、松脂等,活到百歲餘的。南宋雅士倪守約撰寫的《赤松山志》記載了這些故事,黃大仙是晉代浙江丹溪道人,原名黃初平(約328年-約386年),曾是放羊娃,偶遇得道高人,“愛其良謹”,将他帶至金華北山的朝真洞石室内學道修煉。黃初平認真修道,“積善累功逾四十稔”。其兄黃初起在這40年中“巡曆山水以尋覓蹤迹”,最終兄弟重逢。在黃初平的影響下,黃初起也抛家舍業留在金華山中修煉道法,也每天食用松子、松葉、松脂,道法大成。兩兄弟修成正果後,為百姓做了許多善事。黃大仙傳說成為流傳于浙江金華的民間文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松,确是内外皆佳,中國曆代醫家陸續彙集而成的醫藥學著作《名醫别錄》将松列為上品。上品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可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說:“松葉、松實,服餌所須;松節、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則又樹之津液精華也。在土不朽,流脂日久,變為琥珀,宜其可以辟谷延齡。”東晉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的《抱樸子》雲:“凡老松皮内自然聚脂為第一,勝于鑿取及煮成者。其根下有傷處,不見日月者為陰脂,尤佳。老松餘氣結為茯苓。千年松脂化為琥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收錄了許多松的服食方法。

“如障、如屏、如鏽畫,似幢、似蓋、似旌旗”,松,得風雨鍛造洗滌,得陽光浸染潤澤,終成強大的氣勢。松姓,也從這份頑強中翩跹而生。

有記載說,松姓是黃帝孫颛顼玄孫臯陶子伯益後人,但語焉不詳。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松姓的起源與秦始皇有關。據《史記·秦本紀》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經帶着朝中大小官員,浩浩蕩蕩登泰山祭天。辦完立石、封祠祀等一連串“公事”後準備下山,突然天下起了傾盆大雨,山間一時找不到遮風擋雨之處,秦始皇轉頭發現有五棵松樹,枝葉繁茂,圍起來像個大亭子,就跑到松下,得以躲雨。不久風息雨停,秦始皇仔細觀看這五棵松,越看越喜歡,認為這五棵松護駕有功,當場賞封五棵松為“五大夫松”。那些随秦始皇上山的官員,有的還沒有得過皇帝的封賜,就沾着松的光,跟着以松為姓。此後,有居于泰山的人也以“五大夫松”的“松”字為姓氏,稱松姓,世代相傳。

有人還取松木一小塊,寫上“五大夫松”挂在五棵松上。用松木制牌,由是興起。

植物和姓氏的緣分,從來都是妙不可言。

以松為姓 留得清氣在人間

(宋)《松澗山禽圖》頁

松之姓 清正剛毅

生于風雨,就注定要風雨兼程。

自然界中的松,是淩寒傲雪、堅挺剛毅的代表。以松為姓者,自然而然地有着松的氣節。

隋代的松赟是其中典型。他是山東省北海人,性格剛烈,尤重名義。隋炀帝大業末年,松赟為石門府隊正。有一個叫楊厚的人擁徒作亂,來攻北海縣,松赟跟從郡兵讨伐楊厚。他率輕騎前往敵營偵察,不料被楊厚抓獲,楊厚要求松赟對城中人喊話,謊稱郡兵已被破,勸城中軍士開門投降。松赟假意同意,但他一被押到城門下,便對着城内高喊:“我是松赟,為官軍觇賊,邂逅被執,非力屈也。今官軍大來,并已至矣,賊徒寡弱,旦暮擒剪,不足為憂。”他讓大家千萬不要投降,被楊厚之徒用刀築口,毆擊交下。松赟痛罵楊厚:“老賊何敢緻辱賢良,禍自及也!”話沒說完,就被腰斬了。城中人看到後,都流涕扼腕,銳氣益倍。楊厚之徒被消滅後,隋炀帝對松赟“亡身殉節”優诏褒揚,“贈朝散大夫、本郡通守”。

這事記載在唐代宰相魏征主編的《隋史·松赟傳》裡。魏征是著名的直臣,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直言進谏,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觀點,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李世民的言行及施政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魏征功不可沒。李世民也給予魏征很高的評價:“貞觀之後,盡心于我,獻納忠谠,安國利民,犯顔正谏,匡朕之違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貞觀十七年(643年),64歲的魏征去世,李世民痛哭流涕,罷朝五日悼念。并且痛發感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他贈魏征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貞”,并将其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據載,魏征在編寫《松赟傳》時,也不禁落淚。魏征知道,做一個忠烈的人是不容易的,須得禀性使然、勇氣使然、義無反顧,其中的選擇與放棄,都飽含艱難,也惟有經曆如他之人才能了解忠烈的分量。這也是他和松赟之間的惺惺相惜吧。魏征在《隋書·柳莊傳》中,首創了“松筠之節”的成語,用來比喻堅貞的節操,原文是楊堅用來誇贊梁明帝蕭巋的。這個成語用在松赟身上,也是再合适不過的。

明代鹽官松冕也配得上這個詞。松冕哥哥松晟很早亡故,松冕事寡嫂如母,留下了好名聲。鹽官曆來被人認為是易貪的肥差,但松冕作為長蘆鹽官,秉公管理鹽務,做事井井有條,清正廉潔,分文不貪,頗有政聲。

很多的君子義士,都真切地熱愛着松,也或對松長歎,或在松間許下心願。那歎息中,有不為人道的痛楚。那心願裡,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所有的痛,松都知道。所有的心願,松都明白。甚至于冥冥之中,給予助力。

以松為姓 留得清氣在人間

(清)弘仁《西岩松雪圖》軸

松之用 恒久綿延

松,是無所畏懼的。

哪怕将她燒成煙,她都窈窕怡人,還能夠制成最上等的墨,來書寫快意人生。

墨,别稱烏金、陳玄、玄香、烏玉玦。古代制墨,所用的原料不外乎松煙、桐油煙、石油煙、漆煙、豬油和各種植物油煙,後以松煙和桐油煙為主,其中又以松煙最古。松煙是将富含松脂的松根、松幹、松枝等,置松煙窯内進行不完全燃燒,使成濃煙,經過特殊的煙道冷卻,絮結成極細小的碳素微塵,再和入膠汁,加入香料,晾幹即成。李時珍說:“上墨,以松煙用梣皮汁解膠和造,或加香藥等物。”松煙墨制出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濃黑深重,入水易化,非常好用。

當松變成墨,那份熨帖與愉悅,便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随筆起舞,濃淡相宜,或書或畫,或史或詩。墨過之處,可承載家國天下之文化,可成就流傳千年之文明。想來,那寒冷的冬夜裡,魏征坐在昏黃的松脂燈下,蘸着松煙墨,寫着松赟傳,身邊的一盆松木炭火散着微溫,那是多麼令人感動而充滿力量的畫面呵。松的意義,于這些時候,升華成永恒。

松煙墨還可以入藥,其性辛、溫,無毒,可止血、生肌膚、合金瘡、治癰腫等。宋代醫藥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雲:“墨,松之煙也。世有以粟草灰僞為者,不可用,須松煙墨方可入藥,惟遠煙細者為佳,粗者不可用。”“以藥入墨,墨随血走,内通五髒六腑,外透經絡肌膚”。

松脂更是将松以藝術的形式延綿。松脂也叫松香,作為松流下的樹脂精華,她不但可以食用,還能成為“琴弦伴侶”。二胡、提琴、馬頭琴等弦樂器,離開了松香,則無法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其原因是,松香的黏性甚佳,将松香擦拭弓毛,可以增加弓毛與琴弦的摩擦,促進樂音迸發,提升樂音品質。

松性如此,全身是寶。

對于唐代而言,寫就松赟傳記的魏征正是一個得松性之人。清代康熙皇帝對李世民和魏征君臣有過高度的評價:“人臣進言固當直切無隐,人君納谏尤當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後複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征之事,歎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征對李世民之言‘臣願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良臣忠臣”之言記載在《舊唐書》中:“征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魏征對李世民的解釋是:忠臣雖為國盡忠,但卻空有其名,國家淪喪,讓君上落得一個殘害忠良的惡名;而良臣則是不僅自身獲得美名,也給君上帶來明君的稱号,并且使國家富強。魏征乃大唐良臣耳。

若大自然是國,那松無疑是一個大良臣,從形象到氣質,從功用到精神,無出其右。“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将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挂數枝雲。”唐代詩人成彥雄借五大夫松,詠出了松的神韻。

秦始皇對松的那般厚愛,也緣于松之長久厚重等寓意。國運長久、身運長久,一直都是秦始皇孜孜以求的。去泰山之前,他對松的性質和意義就非常欣賞了,在雨中與五棵松樹的邂逅,隻是他将喜愛表達出來的助力器。

最是賈島筆下的采藥者美呀,傍松結茅、以松為友,在深山中若隐若現,飄渺着身影,沉澱着情愫,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才是懂得松之本質的高人。

以松為姓,得松之性,還有松煙之下的戀戀情懷。(責任編輯:沈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