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征死後,李世民為何親自砸毀其墓碑?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要談起中國曆史上君臣之間的美談,就繞不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之間的故事。一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将魏征比喻讓自己了解得失的鏡子,也讓這對君臣之間的故事被後世人奉為千古美談,

可是誰又能想到,就在魏征死後不久,李世民就親自砸了魏征的墓碑,這翻臉比翻書還快,那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對被傳為千古佳話的君臣關系破裂得如此之快?

魏征死後,李世民為何親自砸毀其墓碑?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魏征(電視劇扮演人物)

魏征,字玄成,下曲陽縣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謀士。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在審問魏征時問道:“你為什麼要替李建成出謀劃策與我作對?”。隻見魏征神态自若地回道:“如果太子”早聽從我的意見,就不會有今日之死。”此種大逆不道的話放在曆朝曆代的皇帝身上,估計都要對魏征殺之而後快。但李世民非但沒有怪罪與他,而且還對他委以重任。

唐太宗登基之初,躊躇滿志,誓要讓大唐在他的手上開創史無前例的盛世,給天下百姓一個真正的安居樂業之所。是以在位期間李世民勵精圖治,經常把魏征帶到寝殿,跟他讨論自己為政的得失。見君王如此厚愛,本來就有經國濟世之才的魏征,就更加賣力地輔助李世民。對于魏征提出來的各種意見,唐太宗也都欣然接受,還誇獎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妩媚可愛的地方”。正是李世民這種超乎尋常人的胸懷,給了魏征直言進谏的舞台,這其中著名的就有三件事。

01、

貞觀初年,唐太宗準備對關中地區16-18歲的男子實行大規模的征兵。這件事被魏征知道後極力反對,他建言對李世民說道:“如果把水抽幹而捕魚,今年是能捕到好多魚,可是明年就捕捕到魚了。如果把森林燒了抓野獸,那麼第二年就沒野獸抓了。如果現在連16歲的青年也要征來當兵,那麼 在将來勢必會造成勞動力減少,導緻的直接後果就是農田荒蕪無人耕種,朝廷無稅可收,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國庫空虛。”太宗在聽到魏征的谏言後,也覺得此舉不妥,就采納了魏征的建議。

02、

有一次唐太宗在群臣的慫恿下,準備到泰山封禅祭天,以此炫耀自己的德行。要知道泰山封禅,是多少皇帝夢寐以求的事情。曆史上但凡有點野心的帝王,都想在在位期間去泰山舉行一次泰山封禅,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太宗的第一次封禅就因為魏征而被迫中斷。因為舉行泰山封禅,不僅會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底下的官員為了讨好太宗還會盤剝驅趕百姓,必将給沿途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魏征就很明确地勸告唐太宗:“隋末以來,全國戰亂頻繁,大片土地荒蕪,各地受到的嚴重破壞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複過來。如果皇帝這時候去封禅,必然會帶大批官吏和衛隊,那麼一路上将給老百姓造成多大的負擔呀!”太宗雖然心裡不悅,但想到隋朝滅亡的教訓,便立即取消了封禅的計劃。

03、

貞觀二年,太宗對魏征問道:“為什麼曆史上的君王有明君和昏君之分呢?”魏征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此他還列舉了曆史上堯舜賢君和夏桀、秦二世等昏君的例子對太宗說,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都能采納來自下面的意見,那下情就能上達,就不會受到蒙蔽。除此之外,魏征還經常勸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自始至終保持兢兢業業的治國态度。後來他覺得李世民不像早先那樣節儉樸素了,也沒有即位之初的勤勉治國了,就寫了一份谏書提醒唐太宗。太宗看後深覺魏征之言有理,不僅沒有責怪他,還把他的谏書挂在牆上,時時觀看,用來提醒自己不要松懈。

魏征死後,李世民為何親自砸毀其墓碑?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左魏征、右李世民

沒有魏征的不畏生死、直言勸谏,唐太宗或許也會走很多皇帝的老路,在功成名就後就開始安逸享樂,那“貞觀盛世”也許就要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沒有唐太宗的從谏如流,魏征可能在李世民即位時就已經被殺了,也無法成就一代谏臣的美譽。據史料記載,魏征一生前後共勸谏唐太宗二百餘次,為唐初社會經濟繁榮局面的出現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二人,可以說得上是互相成就。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非常傷心,流着淚對身邊的人說道:“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鏡子,他總是告訴我哪兒做錯了。現在他死了,我從此失去了一面鏡子”。

可就在魏征死後不久,這對君臣之間的關系轉變之快就讓人有點瞠目結舌了,而這一切還要從魏征死前的最後一道谏言說起。

原來魏征死前曾秘密向唐太宗推薦過兩個人,希望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但是讓魏征沒有想到的是,他推薦的這個兩個人都犯了事,而且還有一個是以謀反罪被斬首的,這二人就是杜正倫和侯君集。

貞觀十年,杜正倫出任中書侍郎,兼任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将未來儲君的輔導重任交給杜正倫,足見對他的看重。沒曾想,杜正倫卻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話獲罪被貶。原來唐太宗曾對杜正路說過:“我兒患有足疾,隻是小事,但卻好狎昵小人,以緻沒有好的名聲,你要時時規勸。如果他不聽教導,你就來告訴我。”本是 一句皇帝對臣子的囑托,也是作為父親對自己兒子的關愛,但從話本身來說并無問題,問題就出在杜正倫本身。

杜正倫在聽到唐太宗的這句話後,多次勸谏太子李承乾未果後,便将太宗的話告訴了太子。李承乾上表抗奏,唐太宗就問杜正倫為什麼将自己的話告訴太子,杜正倫就答道:“我勸導他,他不接受,是以就用陛下的話來吓唬他,希望他有所畏懼,或許可以改惡從善。”此話一出,頓讓唐太宗勃然大怒,要知道對于一個君王來說,私自洩露自己說過的話,這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杜正倫也因為此事外放為谷州刺史,不久又貶為交州都督。

而另外一個被魏征推薦的侯君集就更厲害了。貞觀十四年,侯君集率軍掃滅高昌國。在未經請示李世民的情況下,侯君集擅自将一些沒有罪的人發配,還私自将高昌國寶物據為己有。手底下的将士在知道主帥這樣以後也紛紛盜取珠寶。而侯君集害怕被将士舉報,是以對手底下的這些僭越行為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班師回朝,侯君集的擅權行為和斂财行為被唐太宗知曉,将侯君集打入大獄。後念其是有功之臣,又有朝臣上書請求從輕發落,這才釋放侯君集。但侯君集非但沒有感恩,反而因為這事心生不快,與唐太宗産生間隙。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在私下跟張亮聊天的時候,又談起自己被打入大獄的事情,想到自己平定一個國家,立下如此大功,唐太宗竟然因為貪墨些許财務就将自己下獄,越想越不忿,甚至揚言要造反,而這種思想一旦産生,就再也揮之不去。

同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在東宮任職,是以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宮,想借此拉攏侯君集壯大自己的力量。侯君集覺得太子無能,擔心會重蹈李建成的覆轍,于是建議太子李承乾謀反。後事情敗露,太子被廢,侯君集密謀太子造反的事業被捅到唐太宗那裡。自古謀逆之罪就是要誅滅九族的大罪,侯君集犯下如此大罪,唐太宗隻得下令殺了他。

就這樣,魏征臨死之前向唐太宗推薦的兩人貶得貶、殺的殺,于是李世民就開始懷疑魏征這位忠實的谏臣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後來,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的谏書給記錄曆史的褚遂良觀看,就更加懷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裡很不高興,并下旨解除魏征長子 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

最後,心有不忿的唐太宗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自此,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不得不讓人唏噓。

這也正應了那就話,伴君如伴虎,英明一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如此犯渾之舉,或許魏征自己也沒想到,跟李世民的君臣關系生前沒有破裂,卻在自己死後以如此結局 宣告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