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亲自砸毁其墓碑?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要谈起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间的美谈,就绕不开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故事。一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征比喻让自己了解得失的镜子,也让这对君臣之间的故事被后世人奉为千古美谈,

可是谁又能想到,就在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亲自砸了魏征的墓碑,这翻脸比翻书还快,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对被传为千古佳话的君臣关系破裂得如此之快?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亲自砸毁其墓碑?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魏征(电视剧扮演人物)

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征时问道:“你为什么要替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只见魏征神态自若地回道:“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就不会有今日之死。”此种大逆不道的话放在历朝历代的皇帝身上,估计都要对魏征杀之而后快。但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与他,而且还对他委以重任。

唐太宗登基之初,踌躇满志,誓要让大唐在他的手上开创史无前例的盛世,给天下百姓一个真正的安居乐业之所。所以在位期间李世民励精图治,经常把魏征带到寝殿,跟他讨论自己为政的得失。见君王如此厚爱,本来就有经国济世之才的魏征,就更加卖力地辅助李世民。对于魏征提出来的各种意见,唐太宗也都欣然接受,还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正是李世民这种超乎寻常人的胸怀,给了魏征直言进谏的舞台,这其中著名的就有三件事。

01、

贞观初年,唐太宗准备对关中地区16-18岁的男子实行大规模的征兵。这件事被魏征知道后极力反对,他建言对李世民说道:“如果把水抽干而捕鱼,今年是能捕到好多鱼,可是明年就捕捕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了抓野兽,那么第二年就没野兽抓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要征来当兵,那么 在将来势必会造成劳动力减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田荒芜无人耕种,朝廷无税可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国库空虚。”太宗在听到魏征的谏言后,也觉得此举不妥,就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02、

有一次唐太宗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封禅祭天,以此炫耀自己的德行。要知道泰山封禅,是多少皇帝梦寐以求的事情。历史上但凡有点野心的帝王,都想在在位期间去泰山举行一次泰山封禅,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太宗的第一次封禅就因为魏征而被迫中断。因为举行泰山封禅,不仅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底下的官员为了讨好太宗还会盘剥驱赶百姓,必将给沿途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就很明确地劝告唐太宗:“隋末以来,全国战乱频繁,大片土地荒芜,各地受到的严重破坏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如果皇帝这时候去封禅,必然会带大批官吏和卫队,那么一路上将给老百姓造成多大的负担呀!”太宗虽然心里不悦,但想到隋朝灭亡的教训,便立即取消了封禅的计划。

03、

贞观二年,太宗对魏征问道:“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明君和昏君之分呢?”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此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贤君和夏桀、秦二世等昏君的例子对太宗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都能采纳来自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就不会受到蒙蔽。除此之外,魏征还经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自始至终保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后来他觉得李世民不像早先那样节俭朴素了,也没有即位之初的勤勉治国了,就写了一份谏书提醒唐太宗。太宗看后深觉魏征之言有理,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把他的谏书挂在墙上,时时观看,用来提醒自己不要松懈。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亲自砸毁其墓碑?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左魏征、右李世民

没有魏征的不畏生死、直言劝谏,唐太宗或许也会走很多皇帝的老路,在功成名就后就开始安逸享乐,那“贞观盛世”也许就要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没有唐太宗的从谏如流,魏征可能在李世民即位时就已经被杀了,也无法成就一代谏臣的美誉。据史料记载,魏征一生前后共劝谏唐太宗二百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二人,可以说得上是相互成就。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非常伤心,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道:“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

可就在魏征死后不久,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转变之快就让人有点瞠目结舌了,而这一切还要从魏征死前的最后一道谏言说起。

原来魏征死前曾秘密向唐太宗推荐过两个人,希望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但是让魏征没有想到的是,他推荐的这个两个人都犯了事,而且还有一个是以谋反罪被斩首的,这二人就是杜正伦和侯君集。

贞观十年,杜正伦出任中书侍郎,兼任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将未来储君的辅导重任交给杜正伦,足见对他的看重。没曾想,杜正伦却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话获罪被贬。原来唐太宗曾对杜正路说过:“我儿患有足疾,只是小事,但却好狎昵小人,以致没有好的名声,你要时时规劝。如果他不听教导,你就来告诉我。”本是 一句皇帝对臣子的嘱托,也是作为父亲对自己儿子的关爱,但从话本身来说并无问题,问题就出在杜正伦本身。

杜正伦在听到唐太宗的这句话后,多次劝谏太子李承乾未果后,便将太宗的话告诉了太子。李承乾上表抗奏,唐太宗就问杜正伦为什么将自己的话告诉太子,杜正伦就答道:“我劝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畏惧,或许可以改恶从善。”此话一出,顿让唐太宗勃然大怒,要知道对于一个君王来说,私自泄露自己说过的话,这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杜正伦也因为此事外放为谷州刺史,不久又贬为交州都督。

而另外一个被魏征推荐的侯君集就更厉害了。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军扫灭高昌国。在未经请示李世民的情况下,侯君集擅自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还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手底下的将士在知道主帅这样以后也纷纷盗取珠宝。而侯君集害怕被将士举报,所以对手底下的这些僭越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班师回朝,侯君集的擅权行为和敛财行为被唐太宗知晓,将侯君集打入大狱。后念其是有功之臣,又有朝臣上书请求从轻发落,这才释放侯君集。但侯君集非但没有感恩,反而因为这事心生不快,与唐太宗产生间隙。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在私下跟张亮聊天的时候,又谈起自己被打入大狱的事情,想到自己平定一个国家,立下如此大功,唐太宗竟然因为贪墨些许财务就将自己下狱,越想越不忿,甚至扬言要造反,而这种思想一旦产生,就再也挥之不去。

同年,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东宫任职,所以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宫,想借此拉拢侯君集壮大自己的力量。侯君集觉得太子无能,担心会重蹈李建成的覆辙,于是建议太子李承乾谋反。后事情败露,太子被废,侯君集密谋太子造反的事业被捅到唐太宗那里。自古谋逆之罪就是要诛灭九族的大罪,侯君集犯下如此大罪,唐太宗只得下令杀了他。

就这样,魏征临死之前向唐太宗推荐的两人贬得贬、杀的杀,于是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这位忠实的谏臣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的谏书给记录历史的褚遂良观看,就更加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并下旨解除魏征长子 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

最后,心有不忿的唐太宗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自此,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不得不让人唏嘘。

这也正应了那就话,伴君如伴虎,英明一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如此犯浑之举,或许魏征自己也没想到,跟李世民的君臣关系生前没有破裂,却在自己死后以如此结局 宣告结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