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七:玄奘西遊、魏征出任宰相)

公元627年

玄奘西遊:大唐西域記

公元627年,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經涼州(今甘肅武威)出玉門關,西行五萬裡赴天竺,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

玄奘在出國遊學以前,多次向朝廷上表,要求前往天竺求取佛學經典。但當時唐朝初立,塞北的突厥連年入侵,多次威脅到都城長安。為了防止内地的文人被西域各國利用,也為了防止唐朝的重要情報資訊傳到西域,唐朝政府嚴厲禁止文人去西域。是以玄奘出西域的申請都被駁回了。

到了627年,長安和關東地區爆發了嚴重的霜災和饑荒。朝廷便放寬了出國的限制,同意饑民去往境外自謀生路。玄奘借此機會,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混在難民中偷渡出國境,去西域求經。他由長安出發,經過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瓜州(今甘肅安西),進入了八百裡戈壁莫賀延碛。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終于抵達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高昌國王麴文泰熱情接待了玄奘,想要把他留在高昌講經說法。他威脅玄奘說如果玄奘不答應留在高昌,他就把玄奘遣送回唐朝。玄奘為盡早西行取經,拒不接受并以絕食相抗。麴文泰被玄奘的誠意感動,便放寬了條件。如果玄奘答應與自己結為兄弟,并且從西域傳回後,在高昌停留三年,他就放行。玄奘求經心切,答應麴文泰的條件。而麴文泰也贈送玄奘黃金百兩,組織隊伍護送,作書二十四封給沿途國家,請求他們為玄奘提供幫助。

就這樣,玄奘順利地經過西域諸國,最後經克什米爾進入了北印度,行程一萬餘裡。在632年秋,到達他此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寺。

玄奘在那爛陀寺曆時5年,備受優遇,并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等,同時又學習了婆羅門教經典和各種梵文書籍。642年,在印度戒日朝國王的組織下,玄奘作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即無遮大會)。會議邀請了十八個國王,還有各國的大小乘僧人三千多人,包括那爛陀寺的千多僧人和婆羅門教等其他宗教的兩千多人,幾乎集中了當時印度所有的政治和宗教精英。

這次無遮大會的主題便是玄奘的兩部著作——《會宗論》和《制惡見論》,與會的所有人都可以就這兩部著作中的論點向玄奘提出質疑,進行駁難和辯論。戒日王還提出,在會議舉行的十八天中,如果有任何一人能找出一個不合理的字眼,便将玄奘斬首示衆。

在這十八天中,不斷有人出來挑戰玄奘。而玄奘高坐講台,引經據典,從容應對,竟無一人能将他的學說攻破,衆多高僧都對玄奘佩服得五體投地。十八天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布他的成功。玄奘的聲明也傳播到了天竺各地,被稱為“大乘天”和“解脫天”,以示對玄奘法師無上的尊崇。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并将657部佛經帶回中士。兩年後他到達長安,接受了唐太宗的接見。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集、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結論: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裡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七:玄奘西遊、魏征出任宰相)

17年暴走五萬裡,19年翻譯千卷經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七:玄奘西遊、魏征出任宰相)

西安大雁塔,玄奘譯經之處

公元629年

魏征出任宰相:奇怪的CP增加了?

公元629年,魏征以秘書監身份參與朝政,擔任宰相的職務,成為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臣子之一。

此前,魏征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謀臣。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儒學士大夫以忠君為榮,變節為恥。魏征何以迅速成為政敵身邊重要的大臣,而李世明又為何接受這個“變節”的大臣呢?

這必須從玄武門之變後經典的對話談起。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想起來哥哥手下有一個謀士叫魏征,聽說魏征經常勸太子李建成把自己發配到别的地方。是以他派人将魏征叫來,當面斥責魏征為何要離間他們兄弟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李世民這是要甩鍋。魏征也非常直白回應了李世民,稱如果太子要按照我的吩咐去做了,就沒有今天的災禍了。

這短短的一句回複,有人分析,認為李世民從中了解了魏征所表達的含義,并在那一瞬間,達成了兩人的默契,成就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

魏征要通過這句話告訴李世民,我并非賣主求榮之徒,更非無才之人,而是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換句話說魏征是在表達,隻要李世民重用自己,自己能夠成就李世民。

看看魏征的履曆,的确是頻頻“跳槽”,卻始終沒有遇到對的人。他最先投奔了瓦崗寨,成為該軍将領元寶藏的書記。後來因文辭優美被瓦崗寨主李密看上,但魏征為李密獻出了壯大瓦崗的十條秘策,一個都沒有被采用。後來瓦崗寨兵敗,他被窦建德俘虜,成為窦建德的起居舍人。短暫在窦建德處停留,李世民擊敗了窦建德,魏征再次被李唐俘獲,成為太子李建成的手下。李建成很看重魏征的才能,任魏征為太子洗馬,得到了一定的禮遇。

李建成一次聽從魏征建議,主動提出代替李元吉,請求征讨劉黑闼。之後又在對待俘虜的态度方面,改變過去将俘虜的妻子和子女擄掠過來的政策,聽從魏征寬大處理政策,以便順應俘虜歸鄉心切的心情。這一改變立刻為李建成争取到了民心,瓦解了劉黑闼軍兵的鬥志,起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李建成也是以大獲全勝。

隻是在對待李世民的相關政策上,李建成并未完全聽從魏征的意見,才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魏征這才有了上述的話語,再次改變了門庭。

其實,魏征真正能夠成就李世民的,李世民更為看重魏征的一點,或許不僅僅是魏征的才華,而是魏征的身份——太子屬下。李世民事實上在與太子争鋒的過程中,并沒有取得太多領先。曆代皇帝和大臣都懂得一件事兒,即立長不立賢,廢長立幼必然會有災禍。更何況太子并非昏庸無道之徒。是以在發生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在聲譽方面并不好。

是以,李世民選擇接受魏征,并予以重任,是一箭三雕之舉:為自己洗刷沾滿血迹的名譽,展現自己寬大胸懷的一面;可以飽覽天下名士,展現自己求賢若渴的一面;充分利用魏征的善于勸谏的特性,展現自己善于納谏的一面。

可以說,魏征在才華、名譽上都能助李世民臂之力,成就了李世民賢君之名。而回過頭來看,李世民也成就了魏征。若不是李世民,無論是出于立牌坊的目的,或者是真心願意納谏的性格,恐怕魏征不會有勸谏直言不諱之名,不會成為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谏臣,而是早已死一百遍了。

結論:總而言之,李世民與魏征,兩個人雙方互相成就着對方,客觀上為貞觀之治下的國泰民安做出了貢獻。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七:玄奘西遊、魏征出任宰相)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七:玄奘西遊、魏征出任宰相)

繼續閱讀